近期,全国多地出现西瓜滞销现象,瓜农遭遇“丰收越多,损失越重”的尴尬困境。面对连年出现的农产品滞销怪圈,除了抱怨天气不利,“滞销病”的症结到底有哪些?辛苦耕耘却难收回成本,农民利益谁来保障? “丰收”一词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本应是与喜悦和富足相联系的。但近年来对于农民,丰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滞销”。农产品丰收了,却出现了让农民收入不丰收,有时候还欠收的诡异现象。我们可以稍作回顾,查找近10年的新闻,不难发现农产品滞销的事件几乎年年发生。2009年上半年在四川、湖北、浙江西部、衢州等地区出现严重的桔子滞销问题;2010年山东芹菜、山楂、白菜及河南山药等农产品严重滞销;2011年内蒙古土豆遇到了滞销的情况;2012年河北沧州市红薯滞销;2013年甘肃静宁的苹果堆积。看到农民朋友辛苦一季,却没有因此而带来收入上的回报,着实让人心里一痛。 痛过之后,还得面对现实。“滞销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用市场经济学术语解释可以简单的归纳成一句话:“滞销就是商品因为多种原因而造成销售缓慢的现象”。再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滞销现象就会发现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天气不利、市场信息不对等造成盲目耕种、产品供大于求。分析之后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诸多原因中出了气候条件我们不能左右,其他可控因素还是不少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发展农产品的思路定位是否准确、全面。 笔者认为,面对农产品滞销,政府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发端于市场的问题,要靠市场手段解决,政府要做的是‘服务’角色,而不是‘命令’角色。 政府不能越位,就是指在发展农村产品的过程中要有市场经济思维,要有“服务员意识”。因其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模式,“大政府”的固有理念还不能很好的快速转变,这体现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就会出现上项目不看市场而看领导决策。在实际的产业发展中轻视市场规律,而最终吃了亏。 政府不能缺位,就是指政府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基础上,要有一个全方位的统筹谋划,做好发展农产品的顶层设计。我国现在对于农产品滞销的解决大多只是一种补救机制,而不是预防机制和补救机制相结合的双重长效机制。要达到“滞销病”的标本兼治,就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中环环把关。比如建立农产品中心流通企业(中心环节)制度。即以竞标方式和程序建立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中心。直接和消费市场设施挂钩或衔接,这样可以较好的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既可以增加农民利润,又可以让城市居民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可谓互惠互利。 比如可以借助科研机构力量,通过对农产品产销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产品本身特点的研究,来制定科学适宜的农产品信息流动渠道,提高农产品信息流动效率,以疏导农产品的销售,从本质上解决农产品滞销。 农业是三大产业的基础,农产品关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销售渠道的通畅都直接关系到民生百姓。我国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足见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农产品滞销问题,是关系到农民和广大消费群体切生利益的问题。故在医治“滞销病”中政府应主动担负起“医生”的角色,不越位,更不缺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