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准大学生被骗猝死,到清华大学教授被骗巨款1760万元,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公民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呢?分析北京各法院的相关判例67个,数据显示,北京近6年,有1.6亿多条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掌握这些信息资源的快递、网购、物业、教育等机构甚至还有公安机关个别人是信息泄露的源头,而保健品、保险、理财、房地产中介等行业以及职业倒卖人员是这些信息的主要购买者。(北京晚报9月6日) 曾几何时,总会有陌生电话来访,不分昼夜,一开口,对你的个人信息数如家珍、款款道来,对你的近期需求毋庸赘言、直入主题,对你的工作生活面面俱到、考虑周到…这些电话无一例外,就一个目的,冲着你口袋里那点钱而已。正当商家尚好,只是单纯的推销自家产品,愿买则买,不买则已。可是,一些投机倒把、浑水摸鱼之徒,却借着这些个人信息的商机,坑蒙拐骗;上当者多为学生、老人,被骗取的也多为血汗钱、救命钱,让人好不唏嘘,不免感叹信息是如何被泄露?转念一想,又不免自嘲,这些人对信息的总结归纳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数亿条信息中“只取一瓢”,真是“大数据”的另类运用了,新的风暴偶尔崛起于灰色地带。 这既是信息被泄露的原罪,也是相关处罚力度不足的原因。快递、网购、物业、教育等机构甚至还有电信运营商个别人是信息泄露的源头,最便宜的一条信息售价不到半分钱,最贵的一条信息卖到了5.7元。源源不断更新的个人信息上寄生了密密麻麻的吸血鬼,构建了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让骗子攫取了客观了利益后,由信息当事人买单。纵观诸多案例,刑罚最重的是2年9个月,即非法提供过亿条信息的案件;刑罚最轻的仅处罚金,缓刑的比例达70%以上。因此,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有关规定,司法解释补位,定罪起点界限清晰,严厉打击上述实施行为者。相关掌握大量准确的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或机构,也需肩负更大的保护责任,从源头控制风险,才能更好地控制后续犯罪行为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