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西安市某饭店里发现有好多老人用餐,问了服务员才知道,这些老人都是免费吃饭的,有的人已经在这里吃了很久。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西安市的这家“爱心”饭店,却偏偏向这句“名言”说不:从今年六月开始,每天都为附近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及晚餐,赢得一片叫好声。也难怪市民赞不绝口,凡到年龄的老人,不分男女,不论贫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而且不花分文。 既然慈善之“门”打开,且只有年龄这个门槛,其热闹劲显然不难想象。据记者观察,仅中午即有不下80人,而服务员透露,晚上来的老人还会更多。看来,这家饭店确实如就餐老人所言,算得上“积德行善”。而饭店老板亦表态,此举不会半途而废,会一直将“爱心”进行到底。 然而,这样的“免费餐”究竟能走多远,笔者却并不乐观:就眼下人数来看,一天两顿近200人,仅成本费少说都要上千元。而就其设定的“门槛”而言,除却年龄是“硬杠杠”,所谓“附近”一说其实很难界定。即便来的老人不是本社区的,在这种气氛下,想来老板也不会较真。但问题是,倘若一传十、十传百,老人们越聚越多,一旦超出饭店的接待能力,又该如何应对? 诚然,饭店的善举必然增加其美誉度,因而会带来一定的“隐性”回报,譬如,慕名而来的顾客;又如,感恩的老人们会把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宴、婚宴等一应宴请都放在这里;再如,老人的子女们也会更多选择将饭店作为与朋友聚会的场所。但事实上,所有仅仅基于感恩的“回报”行为都不可能持久,一旦“激情”消退,终会归于平淡,而饭店的“后劲”最终还得靠实力来支撑。 也就是说,若“免费餐”一直这样“敞开”供应,早晚会有难以为继的一天。因此,与其到时左右为难,还不如现在就重新谋划。显然,要让慈善行为可持续,不仅要顾及社会效果,同时也不应违背经济规律。如此,在行善举时方不致顾此失彼。 譬如,“免费餐”还是以面对空巢老人为宜,而不是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对“免费餐”的覆盖范围,也应有明确的界定:具体到附近哪些街道,不妨依据饭店的承受能力而定。若饭店老板真打算惠及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完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聚餐活动,譬如三八节、重阳节、春节、饭店店庆日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此,既方便了空巢老人,又让“免费餐”得以久长,岂不皆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