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公办养老院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几乎“一床难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医疗资源集中、社会养老需求大,公办养老院价格也比同等水平的民办养老院低,加上老人对政府办的养老机构更加信任,所以“一床难求”问题比较突出。且养老机构有其自身特殊性。因为床位是有限的,而且替代率比较低,住满后,后来者想入住,就得等候。这不光在我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国家投资兴办养老院的初衷,是要起“托底”保障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多数公办养老院把入住人群锁定在生活自理、能歌善舞的老年群体上,那些无权、没钱但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自然“难求一床”。所以我认为,对于在地理位置、服务、收费等方面存在优势的公办养老院,导致“一床难求”的原因之一是对入驻的老年人没有明确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的界定。要回归养老院“保基本、兜底线”的初衷,就应该公开养老院入驻者名单,不能再冒用纳税人的钱来赡养健康、低龄、生活自理的老人,把服务对象固定在三无、五保、高龄、失能等存在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另外,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可以就地转化为“民办非”登记,变政府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方式为向贫困、高龄、失能的老人购买服务的方式。同时,要培育和兴办专门面向贫困、高龄、失能老人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