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网络语言已成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然而部分互联网新词如“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使用,非治理不可。 不得不说,看到“网络语言是汉语中活跃的一部分”这样来自官方的表述时,很让网民欣慰。从网民角度来说,网络语言是其在使用互联网中创造出来的。正如汉字的出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么,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在原有汉字、汉语体系上再生产、再创造得来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网民的“结晶”。 而“结晶”未必都是智慧的,网络语言中存在着类似“草泥马”、“屌丝”、“逼格”等词,这些词词义不堪入目,但使用却是相当广泛。很好理解为什么在传统语言体系中产生不了这些词。因为,传统的限制性。传统体系中传统的文字力量是主流,这类网络词汇即便是以这种形式出现了,也迫于主流的声音而不得不销声匿迹。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互联网的走进寻常百姓人家,才让产生网络语言有了土壤。网络带来了在传统时代中我们享受不到的某些自由,正是之前受于这样的“压迫”,才会让我们的渴望异常强烈。于是,对网络自由的概念逐渐强调,而在强调的过程中却被部分人扭曲变形,或许也被部分网民所误解。总之,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时代的到临,让网络用语兴起得特别猛烈。 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事实现象,事物在没有或缺少限制的疯狂增长下,你无法保证它走向哪一端,积极的也好,消极的也罢。它都是在网络这块沃土中生根发芽,发展到了现在这样的局面。 而在这棵网络语言大树中,免不了存在长得稀奇古怪的枝条,有些还是畸形的。这些“畸形枝条”的长成并不能怪这互联网的大环境。他是聚集了社会戾气的产物,只不过通过网络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已。所以从根本上说,这还得回归到本质的社会矛盾中去。但凡是个社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少数网民心中有怨气,这很好理解,无奈之中的吐槽或许慢慢地就演变成了这些词义下流骂人的词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因为被贴上了“互联网”的标签,它被赋予了相当深刻的意义,新的时代跟上新的节奏一直是网络语言发展的方向。它在很大部分上丰富了单一的语言模式,让话语更加俏皮,更富有人情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层出不穷的“网络体”模式让网络更富有魅力。 可以这样认为,说到网络语言绝不只是消极的一面,相反的,从网络语言的诞生发展来看,很大部分的网络语言传递着正能量。如何不将“网络语言”这块牌子玷污,理性的使用网络语言就是我们最好的实践! (来源:蒲公英评论 林曦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