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发布了过去15天校园卡食堂中餐、晚餐的消费记录,餐费平均值在年级前10%的同学,将取消贫困生资格。这是为助学金评定做准备。 国家对贫困生认定有着自己的评定标准,从标准条文来看,很大程度上确实符合现实国情,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容易沦为一纸空文。 贫困生乱象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行政教育单位的操作程序、认定方式也不尽相同。从小学、中学到本科、研究生等,贫困生认定机制一直存在。这种一竿子到底的保障机制若是从源头就存在着问题,那么可以说,这是国家公共资源的一种掠夺。但很不幸的是,事实发展至此,一直没有引起舆论的关注。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华中农大是“吃螃蟹”的第一人。他运用自己可见的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信息来佐证“贫困生”身份是否属实,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侦查行为”。而这份信息是否合理,就成了这个话题的关键点。当然,华中农大的操作也并非是一刀切,从官方回应来看,此类的学校就餐消费记录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信息,学生具有相应的“申诉权”。 这在权力的主张和限制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虽然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严密的操作流程,但是仅就在“贫困生认定”这层角度来说,应该能满足需要。 如果不限制于这个话题,我们不禁要问,“贫困生认定”能否从源头上就解决该问题?答案一定是“可以”。“盖章单位”大多是当地乡镇、街道单位或民政部门,如果他们能够履行且履行好自己职责、完成自己的义务,或许“贫困生”从一定程度上就不需要华中农大这么小心翼翼。 (来源:蒲公英评论 林曦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