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中国靠“小资”而生存壮大起来
时间:2012-10-10 18:09
来源:
作者:匡天龙
点击:次
近日,某知名咖啡连锁店新开分店,门口立着杭州灵隐寺店盛大开幕的易拉宝,结果遭遇吐槽声一片。 在欧洲,咖啡文化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化形式。从第一家咖啡馆的出现开始,欧式咖啡文化就一直在迅速发展,无论品质或味道,环境或情调,形成一股浓郁咖啡香的独
近日,某知名咖啡连锁店新开分店,门口立着“杭州灵隐寺店盛大开幕”的易拉宝,结果遭遇吐槽声一片。
在欧洲,咖啡文化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化形式。从第一家咖啡馆的出现开始,“欧式”咖啡文化就一直在迅速发展,无论品质或味道,环境或情调,形成一股浓郁咖啡香的独特氛围。而今,咖啡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喜爱,从最开始纯粹只是喜欢咖啡醉人的浓香,到现在逐渐被咖啡文化所吸引和感染。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咖啡品牌在超市的货架上粉墨登场,越来越多的咖啡种类“普及帖”通过网络传递,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出现在城市的大小角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愿意远离喧哗……握在手中的咖啡,或许已经不是一杯咖啡那么简单。
“以啡交友”是平凡日子里最好的点缀
我喜欢味道醇厚,味觉丰富的饮品,如果气息温暖则更佳。咖啡是能够同时在这三个方面都能让我获得满足感的饮品之一。然而我并不追求咖啡在品味方面的文化特征,咖啡就是咖啡,无论它有多少种风味,它最本质的使命在于满足我的口腹。一杯咖啡能够给我带来的是一次口腹上的满足感,它温暖、醇厚、味道丰富,消耗在品尝它之上的时间,给予了一个身心放松的间隙,因此,咖啡本身和品尝咖啡的环境对我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对我来说,最理想的“咖啡环境”莫过于能够看见外界环境的半开放场所,它需要有宜人的温度,足够的亮度,以及宁静。
和国外的咖啡文化相比,国内总是习惯于将咖啡文化、咖啡厅和小资捆绑在一起,虽然可以理解,但也总让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国外的咖啡大概就像中国的茶——意识到我们是活在当下而不是前朝,是现实而不是小说——便该明白,纵然品尝咖啡也能有类似在西子湖畔品一茗雪水云绿的境界,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往腹中灌一碗黄汤,偷得浮生半日闲。
谈到咖啡文化,首先要弄清楚这到底是“咖啡文化”抑或是“咖啡厅文化”。若是前者,就得看咖啡本身与我们的味觉的对口程度——坦白说,就像现代被人喝得更多的是冰红茶而不是金萱乌龙一般,咖啡、奶、可可与奶油的混合物到底算不算文化,决定了大家对咖啡文化传播的乐观程度;至于后者,似乎更接近餐饮行业的经营范畴,现在的咖啡厅,从前的泡沫茶饮馆,再到西餐厅乃至酒楼包厢——除去时髦因素,这类“文化”实际上赤裸裸地与消费能力挂钩。当然,也可美其名曰“小众文化”和“平民文化”。
然而,今天的咖啡对我而言亦有则更多的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在咖啡厅享受口腹之欲的过程,我结识到了一些新的朋友,如此一来,咖啡在我的思维中便有了额外的联想。可以说,在咖啡厅结识的若干朋友是我一年多日子以来在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中值得一提的亮点之一。作为一名IT码农、已婚男性和父亲,交际圈的极端收窄显而易见。然而,因为一杯咖啡而踏入一家咖啡厅,被其使用鲜奶而不是奶精制作饮品吸引从而成为常客,再被他们的店员能在两、三次消费后便记住顾客的姓名、喜好,再到感叹于他们连袋泡茶的标签都记得贴住或栓紧从而避免整个茶包落入饮品中的细节,最后与他们中的若干位成为并非形而上的朋友,这种经历本身已经是单调的日子里最好的点缀。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