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向有关部门明确了一项“硬任务”: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要坚决淘汰关停。 为了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从源头上给雾霾来个釜底抽薪,李克强总理下达了淘汰和关停不达标燃煤电厂的“硬任务”。此举让人看到空气即将好转的一丝曙光,让人憧憬着大气即将变好的一丝“绿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党中央治理污染,向雾霾宣战的决心。 对于地方各级政府而言,李克强总理下达的“硬任务”,无疑可以作为治理污染的一个“尚方宝剑”。凭着它,只要是有污染的地方,只要是有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该治理的治理,该关停的关停,毫无任何条件可谈。但要有个前提就是,各级地方政府都能不折不扣地将这项“硬任务”进行“硬执行”,用逗硬的措施和雷厉风行的手段一以贯之。 其实,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摆到桌面上来。尤其是在河流污染加剧,空气清新指数恶化,各项污染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类赖以生活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各级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每一位成员都或多或少地为环境改善做着诸多努力。然而治理效果却不像想象中那样“争气”,雾霾说来就来,河流说污染就污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值得深思。 或许有人会说,环境污染不是一日之“功”,而治理起来也不能一蹴而就,这个理由确实客观成立。但绝不能将这个理由任意夸大其“功”,成为环境治理不力的借口,更不能成为一些企业违法排污的“挡箭牌”。 从最严环保法的出台到约谈政府“一把手”,中央整治环境污染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态度不可谓不坚决,然而“上面九层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的现状也是客观存在着。在早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语境下,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总能找出这样或者那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环保治理不力“消灾”。 进一步说,当环境保护遭遇GDP发展或者个别领导政绩积蓄时,环保总是退而居其次。更为可怕的是,当权力与利益勾肩搭背,官员与排污企业沆瀣一气时,环境只能成为他们“掘金”的牺牲品了。 而这些都说明,不管是任务也好,还是措施也罢,都在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上大打折扣。由此观之,关停不达标燃煤电厂的“硬任务”,尤需“硬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从根本上得到的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