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三天 清理

负面信念像一条条枷锁

创意灵感和创造力,本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和美妙礼物,每个人都拥有这些能力,而且每个人的礼物内容都不一样。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创意,这些礼物一直潜藏在我们的内心,等待着散发光彩。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通过身边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分离与恐惧,受到假我的影响,形成了基于恐惧的信念体系和思维模式。这些信念大部分都不是真实的,但是大部分人都信以为真,尤其是当我信赖的父母、老师、长辈或朋友都生活在这些信念和模式中时,我们也就不假思索地相信这些是真实的,于是我们给自己建立起越来越多的限制。成年以后,我们累积了很多负面的信念,这些信念深深植根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而我们的生活却不断经由这些信念来创造。

常见的负面信念和思维模式包括:

* 我不够好

* 我不行,我做不到

* 我是对的,是他的错

* 没有办法,我总是受害者

* 我必须比别人好才能生存

* 我必须比别人好才算成功

* 我这样做,其他人会怎么看?不能丢脸啊

* 年纪越大,学新东西越难

* 年纪越大,越难改变自己

* 这个世界人多资源少,谋生不容易

* 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丰盛

你的信念体系中有没有这些内容呢?如果有的话,也许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这些都是真的吗?

这些负面信念像一条条枷锁,束缚着你的心和思维,导致你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创造与开辟自己的天地。

 

假我的特性

假我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它尽责地力图帮助人类丰富和拓展体验,但是由于它与直觉以及万事万物分离,只能看到已经形成的物质世界,不能接触到尚未显现的那些源源不绝的灵感与资源,所以,它总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不能获取足够的资源去达成开拓新体验的目标。

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假我通常会觉得做得不够好。仔细留意,当你回想过去的时候,是否经常觉得有不对、不够好的地方?有时候是认为别人不够好,你为他们没有达成你所期待的结果而纠结、生气。但更多时候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认为很多事情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感觉后悔和内疚。

由于过去不够好,所以假我通常对于现在的状态也不满意,因此它经常会对你说类似这样的话:

“如果之前这样做的话,现在应该会更好。我真笨……”

“早知道这样的话,我就应该……现在就不会这样了。我真是够倒霉的……”

具体的例子包括:

“早知道他是这样的人,我就不应该跟他在一起。我为什么这么蠢……”

“早知道就买进这只股票了,现在就能挣很多钱。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我真笨……”

“早应该抛掉这只股票,那样就不会血本无归了。当初为什么不抛呢?我真倒霉……”

“早知道领导今天来视察,我就应该早一点过来准备。不知道他会不会对我不满意?会不会影响我的考评?”

觉察一下你的假我是否经常对你说类似的话,而结论都是“我不够好”,继而产生一连串基于恐惧、内疚、担忧、愤怒、阻抗的思想和情绪?

假我源自没有掌控好的创造性思维,其目标还是要帮助我们拓展。它总觉得过去和现在不够好,于是把希望投射到未来。能够把过去的经验总结、分析,再根据现状去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这本来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功能。然而,在设想各种可能性以后,假我却开始设想各种“失败”的可能性和后果,对于未知的将来充满担忧,害怕自己不够好而达不到目标,或者害怕因达不到目标而被其他人认为不够好,或者害怕目标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觉得不够好,总之,主题还是害怕自己不够好。

假我肩负着帮助我们拓展创造的任务,但基于分离的恐惧,以为资源不足,从而必须向别人证明自己足够好或是对的,才能够有资格获得拓展的资源。基于这个原因,假我还延伸出一些特性,就是对过去内疚后悔、对现在阻抗不满、对未来担忧恐惧,这一切都是由于害怕自己不够好。

这是创造性思维没有与觉察力连接而产生的误会。

由于现代教育偏向思想的发展,忽略了觉察力的培养,导致误会越来越大。我们认同自己就是“假我”,都以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和短缺的,都以为必须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才能获得成功,不断对过去后悔、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担忧,导致内心犹如战场一般。

关键是,人类的创造都要通过我们的思想,如果我们认同假我的思想,随之而来的语言和行动就是出于恐惧和担忧,为了拓展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小范围内会导致家庭不和、关系破裂,大范围内则会导致战争与生态破坏。以假我的方式来拓展自己,最终会走向黑暗与毁灭的道路。

然而,请不要阻抗假我,因为它的本意是尽忠职守地执行它的任务,只是在分离的情况下“好心做坏事”。阻抗,本身也是假我的特性。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思想保持觉察,一旦发现假我,也就是一旦开始后悔、担忧、恐惧,或者坚持自己是对的,害怕自己不够好,就要提醒自己——我们不是假我,我们是超越假我的。我们要包容与安慰假我,提醒它:我们与万事万物原是一体的,宇宙的无限资源一直无条件地为我们供应。

当你发现头脑中再次出现假我的声音时,去觉察这些都是基于过去的思想,并且只会把你带到更多的后悔、内疚、恐惧的思想和情绪中,这些负面的恶性循环对你并没有帮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带回当下,看看自己在此时此刻、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能采取什么实际行动:

假我:“早知道他是这样的人,我就不应该跟他在一起。我为什么这么蠢……”

回应:过去已经过去,他的行为帮助我成长了。现在我可以选择是否跟他在一起。

假我:“早知道就买进这只股票了,现在就能挣很多钱。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我真笨……”

回应:股票是有风险的,可能挣很多,也可能亏本,当初我选择不冒风险,现在虽然没挣着钱,但也没亏,我要继续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去投资。

假我:“早应该抛掉这只股票,那样就不会血本无归了。当初为什么不抛呢?我真倒霉……”

回应:当初我选择承担投资风险,现在亏了就算交学费吧。这次吸取教训,我从现在开始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再去投资,而不是投机。

假我:“早知道领导今天来视察,我就应该早一点过来准备。不知道他会不会对我不满意?会不会影响我的考评?”

回应:不管是否该到早一点,我现在做到最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就好了。

关键就是:现在,你可以做什么?

 

审视自己的信念体系与思维模式

我们的头脑思维很强大,同时也很简单:只要对它不断重复某一信息,它就会信以为真,并且按照信息来操作。信念体系和思维模式都是经过不断重复而形成的。举个例子,大部分人都有“我不够好”的想法,刚出生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并没有这种想法,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们开始说小孩子某些方面不够好,比不上别人,尤其是在学业成绩方面,很多孩子都可能因为没有获得第一名而被认为“不够好”,甚至获得第一名的同学,也可能因其他方面而被批评“不够好”。在重复听到“不够好”的批评之后,孩子的头脑开始相信这一信息,认为自己不够好的信念体系由此产生。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基于这个信念,开始在很多方面批评自己不够好,并且担忧自己未来也不够好。于是还没有开始考试就很紧张,生怕自己考不到好名次;毕业以后不需要参加考试了,可是批评自己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工作、运动、与人交流、处理家务……任何事情都习惯性地批评自己不够好,或者是别人不够好。

由于我们的头脑会自动学习,因此很多信念体系和思维模式是在无意识中吸收重复信息后形成的,然后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操作,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导向、语言和行动,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茫然不知。

生活中不断给予我们重复信息的来源包括:

* 父母

* 老师

* 同学

* 朋友

* 媒体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

* 流行歌曲

* 广告标语

但要强调一点,重复信息不一定是坏事,正面的信念体系和思维模式也同样是通过重复形成的。譬如说,父母和老师们重复教导我们要爱护家人、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些都是正面的信念体系。其关键在于:我们要觉察自己一直在吸收什么信息,并且要辨别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适合自己的要保留和加强,不适合自己的就要进行清理。

审视自己现有的信念体系和思维模式,尤其是让你感到压抑和有所限制的方面,你可以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我不够好——这是真的吗?谁设的标准?谁真正说了算?

我不够美——这是真的吗?谁设的标准?谁真正说了算?比我长得丑却很自信、很快乐、很受欢迎的人也大有人在呢。我自有自己的风格和吸引力。

我不够聪明——这是真的吗?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某些方面别人比我强,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我比别人强,我有我的本领。

我是受害者,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这是真的吗?如果我选择不纠结而是坦白地表达自己,学会说“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我还没有足够的财富,所以不幸福——这是真的吗?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幸福指数都偏低。有些富人和穷人活得快乐自在,也有很多富人和穷人却非常不幸福。幸福与财富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怎样呢?

每当觉察到某些想法让你觉得压抑和受限时,你都可以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审视是否真实。

 

清理不适合自己的信念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很多信念体系和思维模式,有些已经被我们觉察到,有些则是在潜意识里还未被觉察。无论是否觉察到这些信念体系和思维模式,它们都会不断自动操作。通过觉察力和专注力,我们可以停止和改变已经在觉察中的自动运作,但是在潜意识中的运作却暂时无法改变。

不过没关系,首先着重于清理你已经觉察到的负面信念和思维模式。随着觉察力的提高,你就能够将潜意识中的负面信念越来越多地带到觉察中去清理。

请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清理和改变信念体系,而不是去批评自己或制造内疚和懊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需要不同的体验,过去的一切经验都为我们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清理的步骤很简单,请参照练习3.2的具体方法。

假如你每天都走同一条路回家,慢慢地,你的习性被培养起来,不用多想就会习惯性地选择走那条路,然后有一天回家前你需要去市场买东西,回家在某条路左转,去市场则应该右转,由于没有刻意保持觉察,你就惯性地左转,走着走着,不经意发现自己已经走到家门口了。我们的习性与信念体系也是如此,它们从我们出生起就开始累积,需要我们不断带着觉察与专注去重复调整才能改变,有时一不留神,我们又会走回老路。

负面信念被我们有意识地清理以后,极有可能因为我们的惯性思维模式而重现,唯一持久改变的方法就是——保持觉察,不断重复清理,并且重复地从根源上培养新习惯,来替代自己的习性。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