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阳淼:一周订阅过万的自媒体实验

“山寨发布会”的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当时设定的目标是100天粉丝过万。最后在2013年5月份达成目标,用了不到70天。后来仿照网游里“练小号”的方式开了第二个自媒体“如是淼闻”,出于验证“山寨发布会”运营经验的想法,挑战了一下极限,实现了开号后单篇文章一周内过万的目标。

自媒体人的运营动机无外乎三种:记录个人工作生活、寻找看法与爱好相似的群体、媒体化运营。“山寨发布会”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媒体,运营目标也是依据这个定位而制定。这就是我们运营自媒体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很多人习惯把定位说出来而不是做出来(等到做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定位形同虚设),所以要有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来不断地“校准和纠偏”。

所以像“山寨发布会”这样不依托任何现有媒体、微博大号的自媒体公众号,运营初期定位“破万”是一个合适的指标,而在多长时间内破万就是量化运营的依据。作为一个聚焦在互联网科技与商业领域的严肃媒体,我们的读者群体画像是关注事实、关注逻辑、会动脑思考、不盲目追逐、相信热点的理性人群,这个群体基本上只认优质内容,所以扩散效应会比较弱,关系链传播比较平稳,需要取得价值观的共鸣后才能获得认同。所以,我们设定了平均一天增加100订阅者(粉丝)的初始目标。

实际开始运营后发现情况比我们设想的乐观,因为有一篇独家猛料,第二天订阅者就突破了500(这个初始用户往往是最难的,因为从零开始时传播网络效应最弱)。所以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有预期的爆发。

自媒体也是媒体,媒体的价值核心在于“认可”而不是规模。而要让用户认可一个媒体,需要根据记忆力模型施以持续、密集和集中的内容覆盖,只有反复出现才会强化读者对一个媒体品牌的认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品牌认知和认同。所以,无论是新创一个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第一步的工作都差不多,就是积累一部分能一炮打响的稿件;在媒体面世初期,持续、定时地释放这批稿件,最快地在用户群中树立起品牌认知,迅速而清晰地给自己“贴标签”,建立起认可度和区隔度。对这一批稿件认可的用户就是新媒体的种子用户,他们将成为影响媒体走向、决定传播路径的主要群体。

“山寨发布会”的成员全部是职业记者,所以在这种“预期爆发”的工作上具有先天优势,我们当时每天监测会员发布的稿件,随后根据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特点进行重新编辑(尤其是重起标题),有必要时还请作者进行补充和改写,在达到一万粉丝之前,坚持每日更新、每天有一个有关注度的头条,从而实现了这个快速积累的过程。

有些人可能觉得一天100订阅用户的增速有点慢。但这是“山寨发布会”这类“机构”自媒体号的弱点。一直有人说,“山寨发布会”好运营,因为不缺内容,300多个专业记者,每天随便找找谁的稿件就能发一条了。但其实这不是自媒体的玩法。自媒体要强调个体性,强调“主观”,用这些来拉近读者的距离,变“报道”为“对话”,只有这样,自媒体才能用亲和力来获得黏性。而机构类自媒体每天发布不同作者的稿件,很容易磨灭掉个性,给读者以“报纸搬上网”的印象。

克服这一点的做法是我要说的第三点:突出作者个体权益。在运营自媒体时,时时让用户感觉到,这是跟一个具体的作者、活生生的人在交流,而不是一个机构、一群面目模糊的“意见”。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把内容编辑得口语化、日常化、第一人称化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将作者的名字置入标题。

自创建第一天起,“山寨发布会”的所有文章标题都采用“标题 by 作者”的命名方式。这种做法,对内,可以团结作者,让每一位为“山寨发布会”供稿的记者,都知道他们的个人品牌可以最大化;对外,则可以鲜明地向读者传递信息,这是某人的作品,他最近的文章你可能还有印象。无论是向好友分享还是转发朋友圈,作者都会作为标题的一部分同步传播。这是“山寨发布会”在内容制作上的最高原则,后来,又发展出文首介绍作者的个人自媒体等补充措施,以此来突出“自”媒体的特性。

我想介绍的第四点与一开始说的那个实验有关。玩过网络游戏的人一般都有体会,就是“练小号”,在自己原来的游戏人物之外,再重新注册一个人物玩儿。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一开始对游戏系统不熟悉,所以难免有很多环节和选择做得不那么到位,不那么尽善尽美。如果一切都重来,能达到怎样的成就与高峰?这种好奇和至善论就是练小号的最大动力。

在“山寨发布会”提前一个月完成一万订阅用户目标后,我也总结了一些自媒体运营的经验心得,所以想挑战一下记录,同时验证一下自己的这些心得。我也去练了个小号,开了一个完全由我个人作品组成的自媒体——“如是淼闻”。

首先是定位与数字化目标。定位嘛,我个人写,题材不妨多元,内容上着眼于给读者送去信息就好,能好玩就更好。数量目标呢?疯狂一点,就定一周内粉丝到一万吧。

要做到这一点,按照我们上面说的经验,要准备一批传播率高的稿子,要用完全个人化的视角与口吻和读者沟通。我准备的稿件与互联网上永恒的热点——“性”有关(当然一定要安全),就是流传最广的那篇《AV与愤怒》。除了这篇主打文章,还准备了它的写作手记、一些与题材类似的男女周边,和一些批评性报道(批评报道的关注度和传阅率远高于一般的商业报道)。除了主文外,其他文章都提前更新在公众号里,让读者订阅前能够看到历史记录,确定这个号的风格。

这些都准备好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要谈到的第四点经验:社交化运营。

在《AV与愤怒》上线的当日也就是2013年7月4日,我分别联系了几位题材不同但是在各自领域内都拔尖的自媒体人,请他们帮我在公众号中推荐“如是淼闻”。这种自媒体间常见的“互推”有几个原则:一是不一定找同题材的,但一定要找用户群调性相近的;二是推荐要在主文后附加,最好还能有两条转文推荐(这样可以用标题吸引到读者);三是提前做好自己公众号的目录、自动回复和转发设置,让新用户尽快了解该自媒体的调性与内容风格,并自愿转发。

上线当日,美食类自媒体“艾格吃饱了”、历史类自媒体“甘德霜讲故事”和泛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体和通信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第一个开头)类自媒体“小道消息”都进行了推荐,同时,还有一些社交超级链接者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了转发,引起了刷屏(后来达到了微信的转发上限)。两天内,订阅用户超过了7000,在第三天没有更新的情况下,突破了一万订阅用户。加上上线前的几天内容更新,正好是一周。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挑战只是一种实验,不应该用来作为自媒体运营的硬性指标。订阅数量是衡量目标达成的一个数据指标,但它从来不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指标。我在这篇文章中谈了定位、预期爆发、突出作者个体权益和用社交关系运营社交媒体这四点经验,没有谈内容制作精品化,因为这应该是媒体运营的默认前提。限于篇幅,这四点肯定不是自媒体运营的全部,仅仅希望能让更多的运营自媒体的朋友得到一点有益的参考。

阳淼:原《新京报》资深互联网记者。2012年7月离职后加入《商业价值》杂志任移动阅读主编一职。不久,又顺应新媒体风潮,加入虎嗅网供职。2013年第二季度加盟人人游戏出任公关总监一职,同时运营IT媒体组织“山寨发布会”,被认为系公关、媒体界的重大创新,以身处媒体的姿态做企业公关,提供双向视角促进舆情引导工作。微信公众号:山寨发布会。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