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第六章
-
带伤表演,荣获“最敬业演员”奖
项羽一向自诩英雄,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公开侮辱?背后十几万楚兵可是正看着自己呢!他勃然大怒,拉弓射箭——西楚霸王真不是浪得虚名,这一箭飞去,正中刘邦前胸。
可以想象,胸部中箭必然如刀剜一般。刘邦素以心计著称天下,此时,他虽然本能地弯下腰来,但瞬间就想到——如果身后的士兵发现了异样,军心必定大乱!此时,他故作镇定,扶住了自己的脚面,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大吼一声:“项羽箭术不行,只射中了我的脚!”
这一吼真是来得及时。后面的士兵们眼看着项王的箭飞向了自己的首领,汉军阵营中顿时一阵惊呼!这惊呼让刘邦从剧痛中清醒了过来,他意识到,若自己不演,那溃败是必然的。
于是,这刘邦愣装没事人儿,咬着牙演了一出硬汉戏。他演给谁看?第一,演给项羽——若是让项羽知道自己射中目标了,那他肯定得乘胜追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长敌人士气、灭自己威风?第二,演给士兵们看——“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战术家们都懂,伤了领袖,便等于是伤了整个团队,大战在即,刘邦自然不敢松懈!
但再伪装也逃不过身边人的眼睛,张良、萧何等一帮人掩护刘邦回到营中,刘邦痛得躺在床上,连动都不想动。此时,良相张良站出来了:“这可不是休息的时候,您应该强打起精神出巡各个营房,慰劳军士,安定军心!”
张良说话,刘邦从来没有不听的。听了张良的建议,刘邦强撑起一口气,用厚厚的纱布包扎好伤口,看似步履坚定地走到一个个的将领与士兵面前,开始了自己的慰问演出。
众人正在为刘邦的伤势而议论纷纷,看到刘邦满脸微笑出营巡视,顿时军心大定,军营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刘邦的伪装是否必要?现代研究证实,这种伪装积极的做法是鼓舞人心的最好选择。美国心理学家埃莱妮•哈特菲尔德和她的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感染另一个人,这种感染力的速度之快甚至连当事人也未必能察觉这种情绪的蔓延。当一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利益相关体时,这种传染更加明显——你的上司表现出了愤怒,你一整天可能都会小心翼翼;你的领导对某个人表现出了敬畏,你可能接下来也会认为这个人是个大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若情绪、感受由团队领导传递过来,那么,情绪与感受传染传递可能更明显。刘邦虽然不懂什么心理学,但他很清楚身为一个领袖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以哭作秀,增加政治资本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的戏剧与伪装才能并非在历史上只展现了这一回。他不但能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自己人带入戏中,还能通过表演影响敌军阵营。
刘邦最强的一点就在于他演技出众——能装,比如鸿门宴尿遁;会演硬汉,比如荥阳受得一箭;会演逆转——最能体现这一技能的地方就在于,他擅于以哭作秀。
刘邦以哭作秀早有渊源。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大军走出蜀地,出了函谷关到达新城(今洛阳偃师)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哭戏”——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并在3天时间里,为楚义帝大哭了三场,直哭得鼻涕与眼泪横飞,落花流水一般。
为何刘邦要在3天内为义帝大哭三场?要知道,楚义帝熊心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照。但是,我们只要看一眼刘邦哭祭义帝以后的一连串行动,就能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第一,向天下诸侯发放文书,宣告项羽诛杀义帝是大逆不道;
第二,号召天下诸侯,跟随他一起讨伐逆臣项羽。
从此以后,刘邦处处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作为自己东伐项羽的原因。他这一次的哭,是想要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从这一步棋就可以看出,刘邦虽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但他绝对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军事永远是政治的延续,而成功的政治必然需要一面正义的旗帜,用来为自己在未来的战争中抢得一个道德上的制高点,并利用这个制高点打赢一场战争。刘邦的眼泪,恰恰就是为了这一目的,为自己消灭项羽捞取政治资本。
不过,这并不是刘邦演技最精彩的一幕。在刘邦的人生中,演技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幕,莫过于在鲁城哭项羽。
刘邦为何哭死对头项羽?哭项羽又为何单在鲁城?他这场哭戏究竟为哪般?
想要了解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必须首先知道鲁城与项羽的关系。
楚义帝在分封时,加封项羽为“鲁公”,鲁地一带便成了项羽在东部的根据地。鲁地人民对项羽素有敬爱之情,且鲁地人性格多豪爽,自然与这位楚霸王形成性格上的契合,再加上鲁地素有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的风俗习惯——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皆向刘邦投降,但鲁地却坚持对战,始终不降。刘邦闻讯大怒,他想率大军屠灭鲁地,以儆效尤——屠城的事儿他又不是没干过,再多一件也无妨。但后来,他却改变了态度,转而将项羽的人头送给鲁地人民,并将之风光大葬。
这并不是刘邦良心发现。要知道,项羽溃败以后,刘邦从来都是一路追杀、绝不留情的,而他放弃屠城的初衷,也恰恰是因为他是一名真正的政治家。灭楚以后,刘邦清醒地意识到,这天下已是自己的,此时他需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是残暴无情,还是重情重义?显然,后者在舆论中更能获得支持。
项羽死了之后,鲁城的老百姓是最怀念项羽的,所以聚众造反,被刘邦给镇压了。但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和鲁城百姓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重要问题——你降得住人,降不住心,这江山终究坐不稳。而且,不仅仅是鲁城一个地方,其他地方也有对刘邦不服者。可以说,鲁城只是楚地的一个缩影,楚地还有不少项羽的崇拜者都看着呢。
更何况,天下一旦是自己的,就必须要重提“忠诚”二字,而如何让天下人对自己忠诚?眼下,就是赞赏忠诚、提倡忠诚的最佳时机——他赞赏鲁城百姓,并暗示忠诚必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鲁地不降?不降正是忠于鲁公的表现!这是好现象,更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风气。只不过,怎样才能让这种忠诚的对象转为自己?接下来,刘邦的演技再一次迸发了——
刘邦跑到项羽的坟前,连哭带号、格外起劲儿:“项羽啊,我的好兄弟,你怎么能舍我而去!你这英雄一世,怎么就看不过这个坎儿?”哭得这叫一个惨!那眼泪,那声音,不叫人听见就不算完。老百姓们自然远远地围一圈儿看着,再想想鲁公在世时的音容笑貌,自然也就都入了戏,连带着号啕一场。
你可别小看了这出戏,里面运用了不少演戏的技巧——
首先是心理暗示。情景剧里的笑声、掌声、刘邦的哭声,都是暗示的手法,为的是让观众的情绪在无意识中和戏里的情绪统一起来。这一暗示我们每个人必然都体会过——看电视上的人笑,自己不知道哪儿好笑,有时候也跟着傻笑;看电视里的人伤心掉眼泪,自己也跟着眼泪汪汪的。刘邦的哭戏演得再出色不过了。他的哭泣带得周围的老百姓都跟着掉眼泪,怀念项王的情绪一下子与刘邦的有情有义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手法在艺术上叫“代入感”。简单地说,代入感就是和戏里的角色感同身受,就好像自己就是剧里的那个人,把观众带到剧里面。角色吃好东西时,让观众跟着流口水;角色打架的时候,让观众就像自己挨打一样疼——这是入戏的重要前提。
刘邦此时就代表了鲁城百姓——他做了鲁城百姓想做却做不了、不敢做的事。此时,他的哭泣让老百姓们产生了巨大的代入感。在代入感的作用下,百姓与他产生了共鸣,并认为刘邦与自己是有共通点的,而这种共通点恰恰就是刘邦引发民众支持、代替项王成为领导者的重要前提。
通过这一次演技大爆发,百姓和刘邦在一定程度上从敌人变成了知己,而百姓忠诚的对象也由死去的项羽转为重情重义的刘邦——毕竟,人民永远需要领袖,而刘邦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读楚汉历史,品风流人物
刘邦不但是好演员,还是一个好导演,他通晓戏剧原理,知道怎么和观众交流,他的出色源于自己敏感的政治才能,而这种才能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是最重要的——所有出色的领导者,都是集最佳导演与最佳演员于一身的。他们懂得如何让聚光灯始终笼罩自己,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刘邦可能并不了解什么心理作用、领袖知识与戏剧理论,但他的行为已完完全全地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戏剧大师。他在属于自己的时代舞台上,上演了一出让人不得不赞叹的好剧。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颁发楚汉“最佳男主角”与“最佳导演”的获奖名单吧——刘邦同志以精湛的演技、出色的诡辩技能、绝佳的眼泪戏份,最终赢得这两个奖项!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