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第七章

读楚汉历史,品风流人物

陈胜是秦末首个起义农民领袖,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公开站出来反抗秦朝暴政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行动强而有力,直接推动了当时全国范围内反秦浪潮迭起,并最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不过,这些并不足以概括陈胜称王的全部意义,其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自他开始,平民代表开始涉足最高政治领域。因此,他的起义拥有划时代的意义。

陈胜称王后,极大地鼓舞了天下饱受秦政之苦的人民,他们纷纷在全国各地逮捕、宣判当地官吏之罪,以响应陈胜。随后,许多有名义军首领甚至原六国王族、贵族后人也随之参与了反秦战争。起义之火已经熊熊燃烧,最终把秦王朝彻底焚毁。

有些人注定是配角

不管是陈胜、吴广还是项羽、刘邦,他们都是楚国人,楚国人拥有着极为狂热的爱国热情。最凸显这一点的,就是在六国统一战争中,楚国在军事上的抵抗最为强硬。以项燕为代表的大将一直秉承坚持抵抗政策;而另一方面楚人素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传言,就算楚国剩三户人家,灭掉秦国的依然是楚国;之后,上述几人在反秦战争中的表现也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励之下,陈胜振臂一呼后,各地楚人踊跃响应。可惜在起义过程中,陈胜做出了三个错误的选择,以至于6个月以后便彻底失败了。

未胜利,急称王

“枪打出头鸟”的说法永远不会过时——自陈胜称王以后,他便成了秦王朝首个重点打击对象。而另一方面,张楚政权从兴起到灭亡,仅历时6个月,其间,陈胜不仅不思进取,反而给自己修建了宫殿,设置了百官。当时,包括吴广在内的所有初期举事者,都成了司职一方的大小将军,这使得人人都陷入了“功业已成”的幻想之中——他们既不清楚自己官职的政务应如何处置,更不明白应该如何向陈胜建议——以这些农夫的见识,也的确没有什么好计谋。

此时,陈胜拿出了农民听天由命的招数——待人以诚,听能人主张。当时,也的确有贤士前来投奔,张耳、陈馀、叔孙通等人即是此时投奔陈胜而来的。但陈胜并无辨识人才的能力,他只分配了4人管理政事: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并领政事,并主司群臣;孔子八世孙孔鲋为博士,主大政方略问对;逃秦博士叔孙通为典仪大臣,执掌礼仪邦交。

朱房、胡武是六国旧吏,的确长于权谋,但是他们独独没有大政胸襟;而叔孙通与孔鲋则是一般的儒家做派,他们不屑于脚踏实地地做事,终日只会侃侃而谈。在4人的带领下,号称“百官”的二三十名官员就此上任。

随后,叔孙通与孔鲋不断向陈胜进言,愿其封建诸侯,但此时的陈胜并没有那么远的打算,他眼下只想讨论兵马粮草。如此一来,朱房、胡武二人便实际执掌了中枢决策权。没过3个月,叔孙通便借着攻城之机投奔了项梁势力,并一去不复返了。临行前,他对曾一起在大秦庙堂共事的孔鲋说了一句话:“竖子不足成事耳!文通君慎之。”

不过,这孔鲋虽然为儒家,却自有其执着本性,自跟随陈胜开始到死于乱军之中,他始终没有离开过陈胜。

叔孙通的离开有其必然性——陈胜起义时,楚国旧王室在楚人心中依然有惯性权威。人们总是会对过往的领袖极度思念。对爱国热忱如此高昂的楚人而言,陈胜的举动无疑是一种背叛。过早地暴露私心与野心,只会导致英雄豪杰们纷纷离心。到最后,陈胜身边只剩下了一些投机分子与趋炎附势的小人。

同样道理,朱元璋采纳刘伯温“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战略,最终建立了大明朝;而同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洪秀全却重走了陈胜的老路。结果,太平天国被彻底剿灭。

偏信、专断,害死吴广

起大事之初,最忌讳的就是在用人方面偏听偏信、独断专行。陈胜并没有用人能力,他在称王以后,拜将选官用的全是“心腹”,而这些心腹恰恰是乱世时期的小人与野心家。陈胜本人并没有才能,但在他手下带兵者,却有不少枭雄与大盗。

如何驾驭他们?陈胜便以中正朱房、司过胡武为“特派员”,监督众将,二人专门负责挑众人毛病、打小报告。各路将领在外作战时,若有失礼或者违抗“王命”者,立即就地收押、处决。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以后,便再未领兵出征,吴广得令率兵攻打荥阳,而另一起义军将军周文则率军直捣咸阳。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寡不敌众,惨败于渑池(今河南境内)。

此时,秦王朝派大将章邯率数十万军队,正式反击起义军。此时,吴广手下有田臧等部将。这些人看到周文战败、秦军不久即至,而荥阳却迟迟攻不下来,就准备分部分兵力牵制荥阳敌军,并以大部分精兵来迎击秦军。

这些人在一起商议道:“今假王(吴广)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于是,便假称陈胜之命将吴广杀死,并将其首级献给了陈胜,而陈胜此时非但不为一起起兵的好兄弟惨死而惩罚叛贼,反而“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从史料表面来看,吴广似乎是由于刚愎自用以至于部下无法与其商议军政大事才导致被杀的,但事实上,在《史记》中同样有记录:“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为人亲切,在军中有极强的号召力。这对于陈胜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当时,陈胜为王,任用亲信,不仅苛察臣下,而且还妄杀故人,因此将士离心;相反,整日带兵的吴广却获得了基层士兵们的拥护,陈胜与吴广的关系不再如起事之初那般默契,而是渐渐地转为暗中对手——由后面的“献首于陈王”可知,田臧杀吴广肯定是得到了陈胜默许的。

吴广的死对于张楚政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且他的死也预示着这一临时政权终究不会长久。

苟富贵,勿相忘?

陈胜称王以后,早已忘记了过往的誓言,但他的乡亲们却没有忘记——当年他与人做工耕地时,曾经对一起耕地的苦难兄弟许下诺言:“苟富贵,勿相忘!”在陈胜于陈县称王以后,他在阳城县的一批乡亲故旧想起了当日“富贵不忘”的誓约,于是便结伴至陈。

这是陈胜聚拢忠诚者的好机会——自古以来“老乡会”都是管理者、统治者获得绝对支持力量的来源,若陈胜善待他们的话,日后他必不会死得那么惨。这些乡亲初到时,陈胜的确不曾怠慢,他将乡亲们留在宫中,锦衣玉食地招待。

苦乡亲们哪里见过这样的荣华富贵?新奇之下自然又有几分嫉妒。于是,一群人争相将陈胜为奴时的糗事一一抖搂了出来,而这种抖搂其实并非为了让陈胜难堪,而仅仅是争相表示自己与陈王的亲近而已。然而,此时的陈胜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许下“勿相忘”诺言的老实人了,他听到自己的糗事被爆料以后,立即恼羞成怒,命人将几个多话老乡的脑袋砍了下来——剩余的人见状自然惊恐万分,纷纷告辞。

陈胜为何要对昔日亲朋好友痛下杀手?原因有三:

首先封建时代有“君权神授”之思想。古人素来认为,能登上王位的人都不是凡人,而是上天之子,是上天派到凡间来治理国家、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天子。这虽然是帝王们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来愚弄百姓的,但这种不凡的履历在各朝各代都有新鲜物出现:南朝刘宋孝武帝称,其母梦到口吞太阳而怀孕;汉高祖刘邦则宣称其母梦见真龙入怀而孕。类似此类的传说在中国史书中从未断过,且各有其奇异之处,从不重复。陈胜也不例外——他并不满足于称一地之王,他的目标最终是称帝中国,而他的出身自然也是要粉饰一新。可眼下,乡亲们不断地揭他的老底,这对他未来的个人形象宣传大为不利,这也是他对乡亲们痛下杀手的重要原因。

其次,平民称王者多数性猜忌、好杀戮,他们唯我独尊,为保来之不易的权势,他们往往只知有己、不知有人。陈胜其人心胸本就狭窄,称王以后,其岳父与妻兄曾投奔于他,但他却想起贫穷时,被岳父家看不起的情境,虽然当时勉强收留,却如同对待奴仆一般对待亲人。其岳父与妻兄受不了此种侮辱,不辞而别。由此事便可知陈胜素来是待人刻薄的。

最后,那些旧识也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谁。他们为了证实自己的确旧日与陈胜亲近,便争相揭露一些陈胜不得志时的隐私,且言语之间颇有嫉妒之意。但当时陈胜已然为王,怎可受此戏谑与侮辱?旧识们的不检点,也是为自己招来杀身大祸的原因。

不管陈胜到底为何杀旧识,其“早相忘”之恶名已传遍故乡。从此以后,乡亲故旧们再也不曾投奔过陈胜。

轻重不分,兵力被分

陈胜刚起兵时,秦国主力部队之所以未来得及救援,固然因为赵高等人对秦二世隐瞒真相,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大秦主力一部分在朔方、一部分在岭南,正在全力进行扩张战争,根本来不及回援。

后来,赵高看局势渐难控制,便赦免了大批的刑徒与奴隶,并将他们调拨给少府章邯,令其带兵去各地平定反军。章邯此前并没有打过仗,他主要负责皇帝的财务与衣食管理。在章邯的这支混军未提高战斗力以前,陈胜只要继续拥众入关,灭秦并非没有可能。

陈胜之短见也在此处彻底显现——他只派出了一支偏师去攻打咸阳。而统率这支部队的大将军是周文。

周文本为风水先生,在陈胜举兵以后,他跑去陈县毛遂自荐,说自己是军事专家,理论与实践都颇有建树。陈胜在未求证的情况下,便任他为统帅,去攻打咸阳。

这位风水先生并不懂得治军,更不懂得聚拢人心。他率领军队,一路烧光了安居的农舍,并裹挟当地的百姓,将他们驱赶在大军之前充当炮灰。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冲向关中,途中正好遭遇章邯的队伍——后者刚刚成军,还未接触过实战,当然也没有多少战斗力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其实都非常心虚,但章邯明显更擅长临阵指挥。两军交战,形势一乱,周文的军队裹挟的百姓立即四散开来逃命去了,而章邯率领军队中战斗力极强的一股中军,专门追着周文的旗号打,结果周文兵败身亡。这一仗的失败,是陈王由盛转衰的拐点。

与此同时,陈胜还另派兵马前去攻打北方诸城,结果,派去的人相继自立为赵王与燕王,而且他们自立为王的灵感还是来自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陈胜可以做王,我自然也能做王!

张耳、陈馀二人与陈胜手下大将武臣一起,前去接管赵地,并期望能多打一些地盘出来。

后来,闻听周文身亡关中,武臣在张耳、陈馀的鼓动之下,拥兵自立为赵王。

武臣手下的部将韩广被陈胜派到燕地,当时反秦志士便拥立他脱离陈胜,自立燕王。

占据魏地的陈胜部将周巿,此时一看天下都在称王,自己也蠢蠢欲动,但他知道自己出身卑微,便拥立魏宗室弟子魏咎为魏王,自己则做了宰相,脱离了陈胜集团。

这些人的离开不仅让陈胜的兵力急剧削弱,同时也使他陷入了一个无忠军可带的必败之局。

最终,战胜了周文的章邯率战斗力渐强的大军挺进关东,围攻陈县。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12月,陈胜亲率农民军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但终未挽回败局,大军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

正当陈胜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努力时,没想到跟随他数月的车夫庄贾此时接受了章邯的诱惑,对他痛下杀手——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陈胜死,全国抗秦义士四起

陈胜被害后,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极为悲愤,并于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了“苍头军”,从章邯的秦军手中夺回了陈县,并处死了杀死陈胜、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树“张楚”大旗。

陈胜已死,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此时也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助其渡过乌江,西上击秦。

陈胜部将秦嘉随后也联合当地的部落贵族长老,立秦末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随着秦嘉义军不断抗秦,景驹的声名逐渐高涨,楚地的造反小团队纷纷去投奔他——就连刘邦也感觉自己的沛县小集团没有大树依靠实在难以混下去,于是便带人投奔了楚王景驹。

此时,原为齐国王族的田儋则在齐地自立为王,他带领宗族子弟起兵,很快便占有了原来齐国的大部分领土。

反秦斗争再次焕发生机。

读楚汉历史,品风流人物

从陈胜谋划起兵到称王立国,再至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六个月时间。

陈胜毕竟是农民,自始至终,他都弄错了一件事情——“大秦亡、陈胜王”根本就是两回事,大秦亡了,这天下也未必是他的。但在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以为的是,从他决定称王这一刻开始,这天下已经是他的了。

翻开《史记》原文,我们可以发现,在陈胜称王以后,其事业出现了很多起伏,而他们的败亡经历在后世形成了一种规律——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总是会走同样的路子。

早造反并没有错,错的是陈胜先称王——称王便等于将自己当成了靶子,等着别人来讨伐。陈胜的失败足可告诫后人:人若不顾时机、只顾贪图荣华富贵,迟早会毁在富贵上。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