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把深道理讲浅

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 最高限度的通俗论”(《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提高说服能力,必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一听就明白你的意思,只有听明白了,才能收到预期成效。

毛泽东有句名言,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武器。哲学这么深奥的道理,是怎样为大众所理解、所掌握的?首功当属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他编著的《大众哲学》,采用漫谈的形式,运用通俗的笔法,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道理深刻又简洁明快,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连蒋介石也多次哀叹说:“我们不仅是败给了共产党,也是败给了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甚至说“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防线。”(《云南日报》2010年4月7日)。

把深道理讲浅,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借喻明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比喻或打比方,它一般借助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道理,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借喻明理,它能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拟像、描绘揉为一体,不仅给人哲理上的启迪,而且使你的话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 秦牧在谈到它的作用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好的比喻,常常能有效地吸引人,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有的人可以不遵纪守法,有的人非守法不可,有的人比喻说,法律像一张蜘蛛网,大昆虫冲走了小昆虫却粘住了,这样一打比方,具体形象的意思便从抽象的雾霭中显露出来。

透过历史的隧道,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借喻明理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据说,当对听众讲一些他们不太熟悉的问题时,耶稣所用的秘诀就是多用比喻去说明事实。他以人们所知道的事物,去形容他们不知的事物。天国是什么样子?那些没有知识的巴勒斯坦的农人怎样了解呢?于是耶稣用他们所熟知的动作和实物来描述一番:天国好像酵母,妇女可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国都发起来;天国又好像商人寻找好珠子,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这样比喻他们都能明了。

相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问他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真切体验做比喻,通俗而形象地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使复杂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毛泽东堪称是借喻明理的大师。打仗这个严肃沉重的话题,让他说出来,是那么轻松自在:“打仗没有什么巧妙,简单说就是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得赢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集中五个指头割他一个指头。割掉一个,他就少一个,事物是可以分割的,以后有机会又可割一个,又少一个,只剩八个了,然后有机会再割一个,总之要割掉。所谓割掉指头,就是把敌人搞过来,除打死打伤之外,把官兵、枪支、弹药都夺过来,这就叫打得赢就打。那么打不赢呢?就走,走得远一点,使敌人不知你到哪里去了。”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对被打散后又重新集合起来的起义队伍做了一次演讲,他说,“我们工农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个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迟早会砸烂那口大水缸。”同年12月,工农革命军因敌军重兵反扑而撤出茶陵县城,形势十分严峻。敌人兵力强我数十倍,我们不但人少,装备也差,仗到底怎么个打法,一时间谁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在部队情绪低落、信心不足的时候,毛泽东来到战士中间,讲了一个抓虱子的故事。他首先向战士问道,如果你身上有五个虱子,怎么样去抓?当有人回答说,应该一个一个地抓时,毛泽东微笑着说,对,对,五个虱子同时抓,怕一个也抓不到哩。接着,他打着手势说,五个手指不能同时抓到五个虱子,必须收拢手指,一个一个地才能抓得到。打仗也是一样,现在敌人比我们强大,人家一百人,你才十个人,怎么打得过呢?不过,只要战术对头,十个人也能打赢一百人。跟抓虱子的道理一样,我不是用十个人打你一百人,而是用十个人打你两三个人,一次打掉两个,两次打掉四个,十次就能打掉你二十个,照这样打下去,你一百个人就被我十个人消灭了。这叫战略上以少胜多,在战术上以多胜少。毛泽东以当时最常见的生活事例,把克敌制胜的道理讲得既生动又富有哲理,这对于当时处境极为艰难的我军将士,起到了极大的启迪和鼓舞作用。

1945年8月13日,延安党政高级领导干部在军委小礼堂集合,毛泽东站在一张老式八仙桌前,双手叉着腰,慷慨激昂地说:“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由谁栽的,谁挑水浇的,打了八年抗战,我们同蒋介石之间调了一个位置。以前,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到了敌后,他却上了山。蒋介石蹲在峨眉山上,一担水也不挑,如今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这自然是不能答应的。现在,蒋介石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那好嘛,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他已经在磨刀了,我们也要磨刀。”毛泽东还用柳树和松树打比方,说做人要学习柳树的灵活性和松树的原则性,像柳树那样可亲,像松树那样可靠。

有许多事情如果用机关的口味去讲,用专业术语、政治术语去讲,往往是“字正腔圆”“高大威严”,费了很多口舌,受众还是一头雾水。比如说,什么是“多元化”?很多人就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李瑞环用“一块木头”就形象生动而轻松的“搞定”。他说:“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1920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做报告。当时,有些农民对于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不甚理解,向加里宁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对此,加里宁提高嗓音反问道:“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左腿还是右腿?”农民们听了以后欢呼起来,掌声经久不息。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精彩的比喻,往往比长篇大论地阐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更让人理解,更让人信服。所以,提高说服能力就要掌握这个方法。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