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知足者常乐。

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也会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成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及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很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

苏格拉底说:“底层很好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容易。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这些乐趣啊,简直没法儿说。”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便问他:“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觉得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多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苏格拉底每次遭遇的生活境况并不尽如人意,但他却善于在不利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快乐,让心灵始终保持澄明,心境也就始终充溢着幸福的感觉。

亚伯拉罕·林肯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是啊,我们得到多少幸福,取决于我们允许自己收获多少幸福,也就是我们的一种选择、一种态度。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看到身边的人高就的高就、升迁的升迁、发达的发达,自己却还是在原地踏步,总不免心生艳羡或嫉恨。于是,这些人的情绪也跟随着他人他物的变动而变动着,不能自已。

人生像爬一座山,本来是到山顶看风景的,可是身上背负着各种各样欲望的包袱,就会越爬越累,别说可能登不上山峰,就连欣赏沿途景色的快乐心情也会荡然无存。

人性不知足,而幸福又需要知足,这是一对矛盾。关键就在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也就是说,基本的“足”必须争取,而非正常的“足”必须力戒。

知足是一种境界。学会知足,我们才会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被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美好的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得意而浮躁,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水心宽;学会知足,我们才会抛开一切名缰利锁的束缚,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清爽、自由、纯净。因此,知足的人是幸福的人。

常怀感恩之心。

1620年,一些饱受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幸存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整个夏天他们都祈祷着上帝保佑并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后来,庄稼获得了大丰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其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平凡而又神奇的事,每一件都值得让你感怀万分。懂得感恩才能知福。一流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

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分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来自家人、师长、同事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常常想到“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心中自然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抱怨。如果富而忘本、迷失方向,就会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两个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已经行走多日了。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了一个骑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碗水。

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激,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并且怀着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

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当别人为你做了一件好事,在你心存感激的同时要表达出来,为你做事的人也会从中体会到快乐。不断寻求快乐是人的行为规律,帮助过你的人会因为这种快乐还会愿意帮助你。这样一件好事会变成几件好事,久而久之,好事会接连不断落在心怀感激的人身上。这样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关爱和美好。因此,感激之心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相关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人,一生感受到的幸福多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心理学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强调感恩的重要性。宗教信仰要求信徒们感激生活中的一切。一个人心中经常有感激之情流过,感受到的就是充满温情的生活。

感恩之心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人们培养、学习和训练。就如同有无数的方法说“我爱你”一样,所以也会有无数的方法说“谢谢”。

一位日本老先生不知道需要一些零钱去买公交车票,而不是一美元。当一个好心人帮他脱离困境以后,老先生深深地向他鞠了一个躬。鞠躬在这里就表示了老先生的感激之情。

诗人Linh Duv Vo曾被美国士兵从越南共产党手中解救出来。现在他住在美国,并把其许多杰作献给越战老兵。这也是说“谢谢”的极好方法!

古时候,一个英格兰女皇的随从看见一只鹰扑向皇冠。他举起弓,一箭射穿了鹰的眼睛。为了感谢他敏捷的身手和高超的射技,女皇给他取名为伯德埃(鹰眼的意思)。

感激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些从小衣食无忧的人尤其应该学习。有人曾对大学生做过一项有关感恩心理的调查,结果发现越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心存感激的越少,很多学生对父母有一肚子的牢骚,认为自己是最痛苦、最不幸的一族;然而一些困难家庭出来的学生,虽然生活艰难,吃过很多苦,但对父母都心存感激。

感激是火,首先温暖的是自己;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怀,是一种温暖的回报,它以无声的语言,沟通着心与心,拉近着心与心。经历过一次感激,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假如你不小心冒犯了别人,而对方宽容地一笑了之,感激就会像幽幽的花香流过你的心房;假如人在旅途,遇到突然袭来的风雨,这时有人用雨伞遮住你,你脸上感激的微笑,将会使两颗心都感到温暖;假如你深夜埋在台灯下看书,妻子悄然走来为你披上一件单衣,沏上一杯热茶,你回眸报之以笑靥,感激便如一缕柔风,荡起夫妻彼此心湖里爱的涟漪。

感激是一杯清醇的酒,使人生陶醉;感激是一首浪漫的诗,使人生充满美丽的抒情;感激是一曲动人的乐曲,使人生意境优美。

百无一用是仇恨。

由于某人的举止,我们不喜欢和他在一起,但我们不应该因此就恨他。

世间的仇恨已经够多,不需要再增加了。与此同时,如果要求我们去喜欢每个人,就不合情理。性格迥异的人有很多,我们肯定会遇见一些不喜欢的。但不能仅仅因为我们不喜欢某些人就去恨他们。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被人恨着,不要用更多的仇恨予以回报。仇恨滋生仇恨,这种消极的态度绝不会使人幸福。

国外某警察局曾发过这样一份通告:“如果有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请不要去理会他们,更不要想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伤到那家伙的更多……”

一位哲人曾说:“爱你的仇人。”这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训言.也是在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当他说“要原谅七十个七次”的时候,他是在教我们怎样避免患上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其他的疾病。

当一位哲人曾说“爱你的仇人”的时候,他也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样改进我们的外表。一些女人,她们的脸因为怨恨而有皱纹,甚至变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样美容,对她们容貌的改进,也比不上让她心里充满了宽容、温柔和爱所能改进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会毁了我们对美食的享受。《圣经》上面说:“怀着爱心吃菜,也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即使我们不能爱我们不喜欢的人,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我们不喜欢的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幸福、健康和外表。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般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事。有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约翰,他父亲会不会一直怀恨别人。“不会,”他回答:“我爸爸从来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不喜欢的人。”

有旬老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

要培养平和和快乐的心理,就永远不要试图去报复我们的仇人.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的话,会深深地伤害了自己。要像艾森豪威尔将军一样。不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去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

在这一点上,每一个感觉幸福的人士都会有所感悟,他们更懂得去调解自己的心理,因为他们知道,生别人的气,不但会伤害了自己,更会把时间耽误在这些乏味的事情上,这是很没有意义的,也会对自己的幸福设置障碍。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