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有了烦恼怎么办?

世界上没有谁每一天的日子都晴空万里,一个乐观聪明的人懂得去寻找快乐,并放大快乐来驱散愁云。有的人整天愁眉苦脸,埋怨上天对自己不公。

其实烦恼并没有那么多,而快乐却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充满快乐:买到自己喜欢的漂亮衣服;吃到自己想吃的美味食物,想睡的时候,安心睡上一大觉;想玩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尽情去疯,只要有以上其中之一,就足够找到了开心的理由。

当你感到烦躁,为了不在虚无中枯萎,你的大脑可以发挥一点想象力:

你可以画图、写歌、创作几则小故事、玩文字游戏。在你的想象中,橡木根部的青苔变成神秘岛,根据墙上油漆的裂纹,你画出一座到处藏着怪物的迷宫。渐渐的,你的烦恼被淡忘了,空间留给充满想象的冒险世界。

因此,若非曾经历深刻的烦恼,那许多 又怎写得出有趣动人的小说?

若不是迷失在偏僻的约克郡乡下,艾米莉·勃朗特也不会写出《呼啸山庄》,呐喊孤独;如果不是因为患有气喘病,普鲁斯特不会走下床,动笔写《追忆似水年华》;至于蔻莱特,假如巴黎灰暗的天空没有害她终日忧愁,便永远不会有“克萝汀娜”这个系列作品问世。

若没有一点点烦恼,人就无法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也就无法建立自己的人格。在今日社会中,生活像旋涡似的转个不停,人们似乎很容易忽略遗忘,而烦恼则是让你重新面对自己的好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烦恼是不可或缺的。利用这个时机,你可以深入自己的内心,探索自己的喜怒哀乐、各种感受和回忆,然后进一步了解自己,寻回自己。

如何看待分离?

这里所要说的不是你父母之间突然的分离,而是父母和你之间正在发生的青春期的分离。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通过人类的近亲来说明:

灵长类动物大致按如下方式进行分离:在早期的很多年里,小猴子和生它的母猴一起生活,几乎寸步不离。大约六年后,猴妈妈觉得孩子已经够成熟了,能够独立生活了,它会毫不犹豫地甩掉她的孩子。一旦孩子接近她,她就跑掉,她不会再负责教他进食,她拒绝他过来挨着她睡觉,总之,她不会再搭理小猴子了。这对小猴子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时刻。他们痛苦地哭喊着他们的妈妈,而这只母猴仅表现出一种不舒服而已。这种局面会持续几天。

然后小猴子似乎明白了,他会停止呼喊,走开去,开始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灵长类动物的分离的过程。

当然,你可不是猴子,但和它们的情形类似,你必须离开自己的父母。

这件事发生在猴子身上,可能只需几天时间,但对于你,则可能需要很多年。

从某个角度来说,青春期的这些年正是为分离做准备的。你可以设想另一幅画面,青春期是一条躁动的河流,有两条河岸。你离开的河岸是孩提时的父母家的河岸,几年之后你要到达的则是成年的你自己家的河岸。而此期间,你独自在两岸之间漂流。所以,当我们意识到青春期是在为分离做准备的,我们会觉得很难接受这份分离的痛苦。

但是青春期的分离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你不可能永远和父母住在一起,你也不可能把一生所有的假期都和父母一起度过。相信自己,你会慢慢独立起来的。但是,独立并不代表你和父母不再相见了,你们之间的爱还会继续,如果哪天你想见他们,随时都可以。因为,这种分离不是永远的。

你是否觉得钱永远不够用?

敢于承认自己的家庭不富裕,是件痛苦的事。假如你家的状况就是如此,你可能会觉得不公平,或许你因此很叛逆,羡慕他人,什么都想要,或者,你试着装作不在乎。这种难受的感觉很难平息,毕竟在我们的社会里,金钱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你必须认真地思考一下,金钱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在法国,二百多年前,仅有少数人拥有足够花费的钱财: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财力。比方说,18世纪时,有些年轻女孩买得起大衣,其他女孩则不可能。两个世纪之后,人类发明了机器,于是能够大量制造商品了,再加上世界走向所谓“消费型”的社会,于是,所有人都有了购买的能力,虽然这种购买能力还是有大小之分。今天,女孩们再也不必去想要不要买一件大衣这种问题了,她们迟疑的已经是应该买哪一款大衣了。比如哪种风格,哪种材质,哪种颜色,哪个牌子。

事实上,现代人的形象是通过自己所买的东西来呈现的。继续用大衣这个例子吧。有个女孩穿银色太空装,另一个穿羊毛御寒夹克,还有一个裹在海蓝色的厚重长大衣里,你很容易感受她们三者问的差异。人们经常以消费行为来定义自己,有时甚至有些过了头。这就给现代人一种错觉,好像假如一个人没有了钱,处于无力购买的境地,就没办法描述自己了。为了矫正这种奇怪的现象,你可以运用一个办法,那就是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华:写作、绘画、歌唱,或者就只单纯地去玩、跳舞、种花、出游、谈恋爱等。以上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免费的,却能促使我们去发现世界,超越自己,创造新事物。

当然你还是可以尽情花用你的钞票的。人有节约用钱的自由,也有挥霍金钱的自由。只是,你需要学会选择怎样去花钱,这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为什么说奋斗目标不能设得太高?

虽说“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但有时也会徒劳无功。如果你付出了和别人同样的努力,但学习成绩总上不去,那么该反省一下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合理。让我们审视现在的目标,重新制订行之有效的目标吧。不要强行给自己制订过高的目标否则一旦有什么地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产生失败感,影响自己的信心。

目标设计可是有学问的,目标太低不过瘾,人生觉得遗憾,目标太高,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人为了实现目标把自己给压出了身心性疾病。

因此制定目标时不得不考虑以下重要因素。

想做什么:这是人生方向性的大目标,切不可含糊或选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社会的标准,大众的要求,领导的指示或个人的冲动,这些常会令人错误地估计自己,搞不清自己有多大的能力,盲目地追求成功以达到目标,以至于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信念,引起心理不平衡而出现亚健康。

能做什么:许多成功学的培训不断教导人们,只要有雄心,有干劲,有毅力,就能达到目标,可是人们能否做成事情之前对于其结果总是有预感的,这是存储在人内心世界中的潜意识,想做与能做的事情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如果差距太大等于是在给自己找麻烦、添痛苦。

意识与潜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矛盾,就好像要一个人举重,为了拿冠军,在众人的鼓动下,在利益的引诱中,在争强好胜的意识里,自己定下目标是举100千克,可此人的极限只能举80千克,这时候潜意识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挺身而出地保护你。只有潜意识知道你的选择是错误的,你的感觉会准确地告诉你别再痴心妄想了。而当你非要去试一试时,潜意识会调动身体的防御保护机制,使你手发软,腿发抖、头发晕、胃痉挛、心害怕。

你没必要不听潜意识的劝告去折磨自己一通。

不管设置怎样的目标,如果潜意识里认为不太可能实现,那么这个目标就较难达到,所以,最好还是把潜意识认同的事情当成目标比较现实。你可将想做的事情以积极的观念有意识地传达到你的潜意识之中,印在你的脑海里,它就会立刻开始行动并运用你的智慧、力量和精力以实现它要做的事,而将消极、悲观的想法有意识地驱除以减少成功的阻力。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心理行为训练而做到,特别是晨起、入睡前的各种调理有效的训练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沟通,平衡心态,缓解压力,减轻症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

开开心心做事。快乐或焦虑,幸福或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把握,是否会出现亚健康的症状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否愿意防治心身性疾病只有自己才能做得到。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