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寝,全称明十三陵。它坐落在京郊昌平县境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十三陵埋葬着明成祖至明思宗的13个皇帝。

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皇陵群。陵区面积广达40平方公里,北倚天寿山,群山东西环抱,如屏围拱;南面的蟒山、虎峪分立左右,犹若守卫陵园的青龙白虎,陵区的大宫门恰恰正好建在两山之间。建在小盆地丘陵上的整片陵区,好似一座规模巨大的天然庭院。

十三陵中有神道上的石牌坊、石像生、定陵地宫、长陵的思殿和明楼五绝,颇值一观。南起石牌坊,经大宫门、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道。在这段路上有用汉白玉砌成的石碑坊,其形制为五楹六柱十一楼,通宽28.86米,坊高14米。坊下夹柱石上雕刻的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

明万历皇帝神宗及其孝端、孝靖皇后的陵寝叫做定陵。其地宫于1956年开掘,1959年开放。地宫全部采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5座殿堂组成。前殿及中段地面,均用“金碎”(大型方砖,砖面磨光,棱边清晰,密砌无缝)铺砌。中殿陈设祭器,自前至后设孝端、孝靖、万历汉白玉宝座。后殿地面用磨光花斑石密砌,棺床中央放万历和孝端、孝靖棺椁。定陵出土文物现移于长陵展出。

坐落在天寿山主峰下的长陵,是明永乐皇帝成祖及其皇后的陵寝。祾恩殿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典之所。正殿坐落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一座汉白玉护栏围绕的3层石台基上。其宏伟壮观、豪华奢丽,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明楼位于祾恩殿后,楼下即是地宫。明楼雄伟壮观,兼蕴几分绮丽风韵。站在明楼四望,整个陵区尽收眼底。

天 坛

位于永定门内中轴线东侧、天桥之北,居北京六坛(天、地、日、月、社稷、先农)之首。

天坛建于明初永乐年间,为明、清两朝帝王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场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古建筑群。

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在故宫、颐和园之下。天坛具有独特而神化的建筑艺术,整个建筑群瑰丽端庄,富有神韵。

它将建筑学、几何学、美学、神学、声学以及园艺学等交融于一体,于众多建筑中渗透、融入了象征天时序轮、皇天至尊、祭天以诚等神化形象,染就了一片天地玄黄、乾坤浑然的祭礼境界。天坛建筑群由祭天群及斋宫组成。

祭天群三大主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自南至北依次位列于天坛南北向中轴线南段上,以丹陛桥相连。

丹陛桥,是一条长360米、宽30米、高出地面约4米、用钻石铺就的“通天大道”。桥中心稍凸起的细窄路面是供皇天上帝用的“神道”,桥左半边为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右半边为王公大臣们行走的“王道”。圜丘坛,上不建任何屋宇,因天是凌空的,祭天当对空而祭,称为露祭。

皇穹宇,是座圆殿。单檐蓝琉璃瓦覆盖,宝顶镏金,远观如一把晶莹剔透的金顶蓝宝石大伞。檐顶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支撑;顶有三层天花藻井,殿内正中汉白玉座上的神龛中,安放皇天上帝牌位,龛前两侧的石台上,安放清代八位祖宗牌位。皇穹宇的外围圆墙,磨砖对缝,巧用声波反射原理,形成了著名的回音壁。

祈年殿,位于丹陛桥北端,是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行祈谷大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这座圆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坛“祈谷坛”上,上、中、下三层的汉白玉护栏上分别雕有龙、凤、云图案。殿顶重檐三层,逐层上收为连体一层,宝顶镏金,一色蓝琉璃瓦盖顶。

斋宫,作为天坛的一个独立建筑群,位于丹陛桥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斋宫。

天坛内古柏森严,花木繁茂,幽雅恬静之中,难掩庄严肃穆之气。

北 海

北海与中海、南海并称三海,总名太液池,过去与景山同为皇城禁苑。三海南北约2公里,中海与南海连成一片,与北海的分界是横跨太液池东西两岸的金鳌玉桥。昔日燕京八景中,北海景观占其二,即琼岛春荫和太液秋风。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园林,亦是世界上建园最早、迄今保存完好的皇家御苑。

北海景观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岛上楼台亭阁、轩堂廊榭掩映于幽邃山石之间、绿树浓荫丛中,颇具神话中琼楼玉宇、蓬莱仙境的景象。琼岛南、东面分别有永定桥、陟山桥与岸相连。位于岛中心高丘上的白塔与位于南岸团城上的主殿——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海北岸、东岸还有3座园中之园,以及庙堂、亭壁诸胜迹。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它是清朝皇家的避暑行宫。其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初期。

颐和园融汇了国内许多著名园林南秀北雄的传统造园艺术风格,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殿堂轩馆、楼台亭阁、廊榭桥石,巧妙地、和谐地点缀在湖光山色和绿树花草丛中。再借远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塔佳景,扩展了空间,虽由人作,宛自天成,造出了锦绣河山诗画境的“人间天堂”,是世界上造景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众景点傍山靠湖布局。自万寿山前山南脚中央、突出于昆明湖中的云辉玉宇牌楼起,北上经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至山顶的智慧海,构成一条南北向轴线;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的长达728米的彩画长廊,构成一条东西向轴线。这两条呈“⊥”形排列的轴线,联结着前山各建筑群,烘托着全园中心——佛香阁。在广阔的昆明湖面上,仿杭州西湖建有3座湖中小岛和西堤六桥。

圆明园

位于京西北郊、颐和园东的圆明园遗址,是主园圆明园和附园长春园、绮春(万春)园三园的总称。它原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达5200亩。其中水面有800多亩。当年园内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亭榭轩廊数以百计,且挖湖堆山,广植奇花异木,汇集仿建了江南许多著名胜景,又建造了一组欧洲式宫苑西洋楼。当时被推为京畿三山五园之首,被誉为万园之园。清朝皇帝自雍正至咸丰,每年有大半时间是在圆明园内度过的。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将这座皇家御苑劫掠一空,最后付之一炬,煌煌名园,化为焦土。现仅存长春园中的西洋楼部分石雕残迹,作为近代中国受外强欺凌的物证供今人凭吊。

古建筑代表

晋 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城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近百座楼台亭阁、殿堂榭桥掩映在苍林之中。西周周成王封弟叔虞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即出于此。后人在这晋水源头建了奉祀叔虞的祠堂。该祠创建年代已无考,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晋祠中年代最早、建筑最精、艺术最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是圣母殿。殿内圣母居中而坐,这位圣母就是叔虞与成王之母、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圣母两侧彩塑有42尊宋代侍女立像,形态各异,生动如真人。这些宋塑侍女像和扼晋水主要源头的难老泉、老枝纵横的周柏,合称晋祠三绝。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是国内现存同类建筑的孤例。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方形水池中立34根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这就是飞梁。它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和献殿;南北下斜至池岸,形如双翼,翩翩欲飞。这在古籍中虽早有记载,古国中也偶有所见,然现存实物,可能唯有它了。

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县城东北的东观镇北2公里的乔家堡村。

山西祁县乔家,曾是清代中期到民国初年显赫全国的富商巨贾。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众多院落自成体系,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被诸多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罕见的一颗明珠。乔家大院占地近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有6个大院,19个小院,300余间房,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砖墙,高达10余米。各院大门外侧均有拴马石柱和上马石。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取景于此。

布达拉宫

矗立于古城拉萨西北角的玛布日山之上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它不仅是拉萨,而且也是全藏的标志。布达拉,或译普陀罗,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后,641年,他与大唐文成公主成婚,深感荣幸,特为公主筑一宫殿。当时松赞干布虽信仰佛教,但佛教尚未在西藏兴起,这一建筑物当时只是被当作藏王的一座宏丽的宫殿,布达拉宫怎么不称布达拉寺,这就是原因。

这座宫殿后毁于兵燹,只剩下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直到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受清王朝册封后,才重修扩建。重修扩建工程历时近50年。当时五世达赖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随后他从其母迁至布达拉宫居住。此后这里就成了历世达赖的冬宫。

今天的布达拉宫东西长跨400余米,南北横宽300米,高117余米,层层殿堂依山势垒砌,嵯峨重叠,气势雄伟。宫体主楼13层,全部是石木结构,内有殿宇、佛殿、经堂、寝宫、灵塔殿和庭院等,盖满了大半座玛布日山,体现了融藏族建筑艺术特色和汉族文化于一身的风格特色。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拨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了全面整修,既保持其原貌,又使其放出新的光彩。

有人说布达拉宫是金堆银砌之地,此话不假。其装饰极其富丽豪华。画栋雕梁且不论,有的柱子甚至还包着厚厚的金皮。各佛堂里数以万计的佛像及许多法器、神龛等,都是用金、银、铜、玉塑造的。最精致的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塔身用金皮包裹,上镶珍珠玛瑙,共耗黄金近12万两。灵塔前作为供奉品的一座珍珠塔,由20多万颗珍珠用金线串成。

罗布林卡

位于拉萨城西。藏语意为宝贝花园,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夏宫。其布局与内地皇家宫苑相似,是西藏最著名、最富特色的园林,也是雪顿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

大昭寺

位于拉萨古城西侧。建于647年,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建成后,逐渐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角街。当时的大昭寺成了吐蕃王朝的突出标志和象征。古往今来,每天有很多善男信女一步一磕头,顺着八角街朝大昭寺拜去。寺殿具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的建筑艺术特色。主殿觉拉康内,供奉着唐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寺前有《唐蕃会盟碑》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合植的唐柳等古迹,展示了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爱的历史。

小昭寺

位于大昭寺北。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

寺正殿供释迦牟尼8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又称不动金刚像。此像传说系当年由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

甘丹寺

位于拉萨市东北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的旺古尔山坳,由西藏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兴建。在西藏宗教史上,喇嘛教又分为许多教派,经过多次组合和较量,宗喀巴创始的格鲁派教成为全藏喇嘛教中最强大的黄教派,一世达赖、班禅皆出其门下。甘丹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并称西藏黄教三大寺,甘丹寺为祖,因而它在三大寺中居显赫地位。

哲蚌寺

位于拉萨城西北5公里乌孜山南麓。1416年由宗喀巴门徒绛央却杰兴建。寺依山势层层叠建,群楼耸峙,巍峨壮观,远观如山城,具有浓厚的藏族宗教建筑艺术特色。哲蚌寺是全藏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达赖二世至五世曾居于寺西南的甘丹颇章(宫殿),历世达赖均以哲蚌寺为母寺。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雪顿节第一天,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晒大佛仪式。

桑鸢寺

位于拉萨城东南扎囊县境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寺建于唐代,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被称为西藏千寺之祖,后成为西藏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桑鸢寺是西藏古代建筑中最富特色的寺庙建筑群。它以印度著名的欧丹达燕提寺为模式,仿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进行布局建筑。周长一公里余的圆围墙,象征佛经中的铁围山;耸立在圆围墙中心的乌策大殿,象征佛经中说的须弥山——因而桑鸢寺素有“寺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寺”之说。乌策大殿分三层,每层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下层为藏式,中层为汉式,上层为印度式。每层的雕塑、壁画、佛像也与这三种式样相应,故桑鸢寺俗称三样寺。大殿四角立红、白、绿、黑各一塔,象征管理须弥山四方人类社会的四大天王。大殿周围的12座佛殿,象征须弥山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大殿东南角的白塔,周围立有108座小塔。大殿周围圆形围墙上,每隔2米有红塔一座。

大明寺

位于扬州城西北蜀岗中峰上的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是扬州著名古刹之一。

大明寺大雄宝殿后东侧有1973年建成的鉴真纪念堂。纪念堂参照唐代风格式样,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生前曾参与设计建造。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城西4公里。楼南临滇池,与西山的太华山隔水相望。楼高3层,登楼望滇池,一碧万顷。此楼历来为文人墨客赋诗论文之地。

卢沟桥

卢沟桥横跨于北京城西南郊永定河上,建于金代,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连拱桥。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此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桥身全部用白石砌成,全长260多米,宽约7.5米,下有11个桥拱。桥身两侧的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或卧或伏的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大石狮身上雕有许多小石狮,它们或是爬在大狮身上或头上,或是在大狮怀里戏斗,或是只露半个头一张嘴,或是戏弄大狮的铃铛或绒头,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数清的,因而北京素有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仔细数数,共485头。卢沟晓月是为“燕京八景”之一。

自然名胜

西 湖

自古令人向往和推崇的西湖位于浙江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大运河南端的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湖心亭与小潞洲、阮公墩共为酉湖湖中三岛。此亭颇有“蓬莱宫在水中央”的境界。

小瀛洲:位于湖心亭南。是湖中三岛中最大、最佼佼者。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岛上亭阁楼台参差错落,画桥曲曲,花木扶疏,置身其间,有步移景换之感。岛南“我心相印”亭前湖中立有3座高2米许的石塔。塔身中空,中部呈球形,球面上等距开5个小圆洞。每当皓月当空,塔里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火透过圆洞倒映水面,宛若一个个小月亮,与天空倒映湖中的明月相映。旧传湖中有3个深潭,故有三潭印月之称。每届中秋,杭城男女竞相前来此处泛舟赏月,成为历代盛举。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面苏堤,西倚西山,园周为西湖所围。此园向以花、鱼景观见长,园内有一亭,亭中立康熙御笔“花港观鱼”石碑。园东南角的蒋庄为园中之园,于此南望湖山景色绝佳。

苏堤:是北宋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的湖中堤。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庙,全长近3公里,是贯串西湖南北景区的湖中林阴大道。桃柳夹堤,堤上有画桥六座。西湖名景苏堤春晓和六桥烟柳均指此处。漫步苏堤,青山绿水,柳丝拂面,鸟语花香,处处是景,可谓“苏堤道上,应接不暇”。

曲院风荷:位于苏堤北头。居西湖十景之列,历来为赏荷佳处。有诗赞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泠桥:又名西林桥、西陵桥、西村。位于西湖西北隅里、外西湖西分水点,是孤山到北山必经之地。桥旁有南齐钱塘才女苏小小墓。

孤山:是湖中心岛,因孤处湖中而得名。孤山东连白堤,西接西泠桥,南临外西湖,北濒里西湖。山西端的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建于清光绪年间,社址是孤山园林精华所在。山南麓的中山公园曾是康熙、乾隆南巡时行宫的一部分。山北麓的放鹤亭为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亭背倚孤山,面临里西湖,宁静幽雅。

平湖秋月:突出于西湖中,水面开阔,每值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似镜,清辉似泻。

白堤:原名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湖面上,西起孤山南麓的平湖秋月,东至里、外西湖东分水点上的断桥;全长1公里。

断桥:一名段桥,断桥不断,其名来源有二:一是“段”的谐音;一是白堤东来到此而断。每当冬末春初,积雪未消,春水初绿,虹桥倒映,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桥东端北侧亭内立有康熙御笔“断桥残雪”碑。

保俶塔:位于断桥北面宝石山上,建于宋初。宋统一中原后,宋太祖召吴越王钱弘俶进京,其母舅吴延爽发愿建造此塔,祈愿他平安归来,故称保俶塔。塔秀丽挺拔,如窈窕淑女。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