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代序

代序一:邂逅

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

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

上午十二点刚刚结束一个会,下午一点半还有一个会接着。我和逅逅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了午餐时间,当时,她还是一个大一学生,刚从美国回来,暑假期间来电视台实习。

窗外烈日当头,人流如织,我们在屋里倒是隔绝了喧闹,沉心静气下来。“老师好,这是我高中时写的书。 ”逅逅毕恭毕敬递给我一本书——《体验美国中学教育》,表情既自信又羞涩。一个九零后,的确后生可畏啊!一个月的实习转眼即逝,逅逅的表现无可挑剔,甚至是超乎我的预期。

她首先是个有思想的倾听者,会在你说话时,捕捉到有趣的话头、新锐的观点、感人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再加以自己的分析判断,为写作积累素材。她还是个生活丰富又能严格自律的人,电视台实习工作、开公司、办网站、接待世界各地的朋友到访北京……每天都像踩着风火轮,但她仍旧能够沉下心来,坚持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开始至少一小时的写作,然后再是上学、实习或是其他事。她更是个知行合一的佼佼者,当看到她顶着重感冒还在翻译节目稿件,一地鼻涕纸映衬着执拗的表情时,我脑海里怎能不浮现出她在书中描绘的雪中转学的画面,她不是写得煽情,而是做得决绝,她不是写一套做一套,而是内心纯净、用生命写作的人。

半年后,一本新书即将面世,逅逅随意发给我了几个章节,让我不忍释卷。

我爱她的精神。是“天下大同”还是“天下大不同”?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为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就像登山的人,从不同的路径无限接近顶峰,却永远无法到达神的领地。生命的目的不在于一个结果,生命的玄机就在于不断地求索!逅逅做到了,她勇敢往前走,打开一扇扇窗,悠然欣赏陌生的风景;她推开一道道门,从容探寻门后隐藏的秘密。最终,她打开了自己,与她所看到的风景融为了一体。拥抱了不同,却成就了大同,我为这种精神所折服。

我爱她的气质。虽然字里行间还透着些许的青涩,但女性独有的温婉气质已露端倪。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一句话:“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逅逅的文字就流淌出这样一种优雅:细腻却不絮叨,动情却不伤情。一个个异乡求学的故事,活泼泼呈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多余的情感宣泄,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控制,是 的心力体现。书中描写的重庆楼的奶奶,重逢后的擦肩而过,几度欲言又止的纠结,展现出一个女孩内心成熟的过程,不疾不徐,柔中带刚。

我爱她的力量。翻开书,年轻人的朝气扑面而来,我从中读到了对未来的乐观,因为朝气就是希望。逅逅在微博里这样写道:“你的学校里有世界各国后裔的学生,你从小长大的玩伴是墨西哥人,你最喜欢的餐厅是中国餐厅,你在学校里学习法语,你的老师是亚裔,你的父母是非洲裔,你家里又接待了一个从德国来的交流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个世界人?是啊,地球村、世界人,你无法抗拒的潮流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隔膜和偏见从未消失,摩擦冲突还在升级。我们夹在两股力量之中,我们需要正能量!巴别塔修不成,因为种族不同、语言不通,何谈同心协力?中国文化的缩影是太极图,尊重差异,更强调融合。逅逅写美国,爱美国,同时通过了解美国让她更好地爱中国,如果每个年轻人都传递这样的信念,我们还用担心世界末日到来吗?

那个初次见面的中午,我问逅逅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她说父母为了纪念不期而遇的缘分,感恩邂逅。多么浪漫而深刻的寓意!于是,我把我们的相识也归结成一朝邂逅成知音,生命中还有多少不期而遇,我期待。

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诸君有情,不负书香。

沈 澜

北京电视台环球大直播总导演

代序二:另一扇窗户

认识逅逅同学是在2011年。当时她刚被美国Haverford College(哈弗福德学院)录取。见面那天我们各自作为嘉宾,出席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交流活动,逅逅彼时已经出版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当场就送了我一本。后来被我那个在美国刚刚住了半年就回国的老妈拿去读了,老妈的反馈是“非常真实地写出了她在美国的感受”。这是我对逅逅的第一个鲜明印象: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能够引起六十多岁的中老年人的共鸣。

我和逅逅算是半个校友,她就读的Haverford College和我的母校Swarthmore College(斯沃斯莫尔学院)是姊妹校,后来就越发熟悉了起来。逅逅负笈美国之前,她、我,还有另一位在斯坦福读研究生的师哥,一起约定,花一年的时间各自写出一本书来。一年过去了,逅逅的新书眼看要出版了,而我和师哥还没动笔呢。一个具有极强的行动力的姑娘,这是我对逅逅的第二个印象。

惭愧于自己的行动力之余,我却也尚能够释怀,因为逅逅所做的也正是我所想要做的事情。我一直希望能够把我在美国求学前后六年中的见闻心得,与中国的年轻人分享。让希望出国留学的同学能多一个信息的渠道。而不打算出国或者暂时没有机会出国的同学,也能够对美国,特别是美国的校园文化、大学教育多一些了解。

在Swarthmore College的大学四年,是改变我一生的四年。我非常幸运地就读于这样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院),体验到美国特有的本科博雅教育。这种教育强调个人的均衡发展,独立思考,保持对知识的好奇与开放。

我临毕业的一天,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哥来介绍沃森奖学金。这是IBM创始沃森家族所设立的一个奖学金项目,授予应届毕业生。奖学金的要求是,获奖者去实现一个自己设计的项目,并获得一年的生活、旅行费用。唯一的要求是在一年中不能够回到自己的母国。

这个奖的初衷就是鼓励美国的青年走出国门,去目睹不同的文化与社会,开阔视野。奖学金对所做的项目没有限制。既往的申请者,有的考察亚非拉地区的麻风病历史,有的考察世界各地的养蜂传统,有的记录不同文化中儿童对星空的描述。不管你想做什么项目,你都有机会去说服基金会,去完成你自己的想法。这个奖学金的开放、自由、独立的精神,正是代表了美国博雅教育的态度,也正是我所想分享的。

分享这件事情,逅逅抢在了我前面做了。用英文来说“She beatme to it”(她做到了)。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她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刚步入校园的年轻人的视角,观察美国校园,乃至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她所捕捉到的细节,想必有别于像我这样离开学校已经十年的“老一代人”所能够看到的,而或许正是国内的青年所希望了解的。

我觉得这种分享是十分必要的。就在我和逅逅见面那天的交流会上,当时我正跟一位高中同学谈到了上大学是否有必要的问题。这位同学觉得大学只是选项之一。我们谈论的正high,旁边一直监控着局势的该校年级主任走到我身后,拍拍我的肩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没什么兴趣,到下一个话题吧。”我当时很是诧异。事后,那个组织本活动的朋友来跟我说,校方是担心这样的话题会给同学们灌输不正确的价值观。我方省悟,原来这种话题为校方所忌讳。

我不想讨论这位年级主任是否多虑了,但是中国这种方方面面、时时处处监督,管理思想,家长式教育模式,深切反差于美国的开放,尊重每个学生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如果有机会再见那位高中同学,并且不在年级主任的犀利目光监视下的话,我想告诉他,他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我们可以平等地作为两个独立思考的人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不知道中美哪种系统更好。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另一种系统的存在,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逅逅这本书,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另一种系统、另一个社会的一扇窗户。

何峰

斯坦福MBA 点名时间创始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