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第四章
-
四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用这句话来形容宝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也是对“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最佳注解。宝钗的“无情”正如程颢所言:“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这“无情”是“无私情”,是化解个人情感,使其完全敞开,达到无内外、无滞碍的情性理合一的境界,这是被升华了的理性化的情感,这情感是“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大情。这样的情是万物皆为有情的多情,在这样的大境界下,爱将转化为慈悲,用这慈悲之心对待世间的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事,这样的爱才是“大情”,这样的爱才是“无私情”,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多情”。了解了“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真正含义,我们再去领略宝钗的多情,就看懂了宝钗娓娓细语中那如同春雨般滋润万物又悄然无声的多情;款款丰韵之后那如同澄静湖面上的涟漪般细腻柔和的多情;这样的多情向万物浇灌,但又无所挂碍,宝钗多情,但多情的同时又达到了王弼所推崇的“圣人有情而无累于情”的境界,这样的“多情”正可称之为“佛心”。
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愿拒绝宝钗的多情与关切,那黛玉对宝钗的多情开始却是怀有敌意的,这敌意是爱情中的独特情感,是因宝玉每每忘情于宝钗而来的。但宝钗的多情最终还是得到了黛玉真诚的回应,她们之间的友谊是不得不提的。
我们且看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的肺腑之言: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 ……[54]
宝钗的多情正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贴之情由心而发,这样的爱是慈悲,这慈悲的根源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悲悯。这样的慈悲会让每一个人动情,因为这样的爱只是给予,完全不被小我的私情所困,这样的爱像花的芬芳四处飘散,你只要经过就能闻到它的香味沁人心脾,就能感受到它爱的滋润。
人们常以为只有在爱情中的情感才是最多情动人的,爱情是凡间最深刻最浓烈的感情,它至美至幻。黛玉可算是爱的精灵,她的爱情纯粹深刻,她把最深的爱给了宝玉,同时也把一生的眼泪给了宝玉。爱情总是把痛与乐一起给你,带你去天堂又带你去地狱。痴情的黛玉为爱情付出了她的生命,黛玉在爱情里的探索已经达到了极致,再没有谁能够比得上黛玉的多情了!但这还不是情的极致,对感情的探索宝钗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她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多情。凡间的感情都有痛苦,包括爱情,这痛苦的根源正是“私情”。被私情所困的人总是希望感情得到回报,这便就有了无尽的痛苦与彷徨,这种对爱的渴望才是人生的大苦!透彻人生的人能够面对自我的单独,能够面对众生的单独,对于众生她有了无限的悲悯,对于自我她懂得了爱不可从外部获得,它得要从自心中生发,爱就是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就是爱,这样的爱再也没有痛苦彷徨,这样的情才是大情,这样的情才是多情。人生所有的探索都在围绕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得到最大的幸福。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须研究人生的诸多苦恼,渴爱就是人生的诸苦之一,当爱从自我的心中生出,对于爱我们就再也不觉得饥渴,这时我们就向幸福迈进了一步。
黛玉是懂得了宝钗的情谊的,她把自己那颗清澈的心也捧给了宝钗。宝钗是多情的,而黛玉是痴情的。宝钗是对每个人都有情的,不独对黛玉有情,只是她对黛玉的情又有些不同平常罢了。她对黛玉的情发自内心,这情有着来自心底的关切,这情没有一丝虚假,她是那么真实,以至于宝钗也向黛玉说出自己的实情:“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宝钗是想要对每个人都好的,这是她的实情,这也是对痴情的黛玉的劝慰。这是劝黛玉不要过于留恋这样的情感,以至又被这种情感所困,她不愿让黛玉为情所累。如果我们以为宝钗的这句话是真正的无情,那么我们就没有看懂这无情后面的多情。
我们来看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中薛蟠从苏州带了些土物,宝钗一一分配送人:
且说宝钗到了自己房中,将那些玩意一件一件的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当,也有送笔墨纸砚的,也有送香袋扇子香坠的,也有送脂粉头油的,有单送玩意的。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55]
宝钗的细心体贴是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能流露的,而宝钗对黛玉的情谊确实又与别人不同。这也是宝钗体贴到这些土物是黛玉的家乡之物,送得更是比别人厚。就连宝玉也取笑说道:“那里这些东西,不是妹妹要开杂货铺啊?”[56]这样的真情引得多愁的黛玉又一次伤感。当宝玉道:“宝姐姐送咱们东西,咱们原该谢谢去。”黛玉道:“自家姐妹,这倒不必。……”[57]只黛玉的这八个字,我们就看到了她们之间的友谊及默契,这默契是心灵的交流与关怀,这默契是灵魂的相知,这相知已然超越了凡间的世俗。
我们再看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群》中宝钗和黛玉共吃了一杯茶的一段:
……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 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得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58]
黛玉给我们的印象从来都是以孤高自许的,而高傲的黛玉此时竟那么自然的饮了宝钗剩的半盏茶。这个因为无依无靠而表现的过于自尊的黛玉,此刻与宝钗在一起竟能如此谦卑与大度,她们的友谊中定有黛玉最真挚的感情和发自心底敬服。大概人类最深刻的沟通就是心灵的共鸣吧,有过这样的共鸣,黛玉便将自己赤诚之心完全的打开,此刻的心是那么真纯,连自尊都被放下,她们的友谊是真诚的人性的回归,她们定是有过灵魂的默契和对对方生命最深刻的关切和欣赏的。一生中有过这样深挚的友谊是幸运的,伯牙和子期曾给过我们一个灵魂默契的高度,而黛玉和宝钗的友谊也在向我们揭示这样的境界。《红楼梦》不断向我们展示着美的幻灭,向我们揭示着世界万象终将坏灭,只有虚空永恒不变的真理。宝钗和黛玉那深刻的友情,在黛玉仙魂远逝之后,变得那么不可触摸了,留给宝钗的痛楚长久的刻在了她生命的深处,无从排遣。
我们此时再来看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宝钗所作的《忆菊》。菊花的品格与黛玉的品格有着相似之处,所以黛玉的菊花诗夺冠,而宝钗的《忆菊》却成了黛玉香消玉损之后宝钗思念之情的谶语:
忆菊 蘅芜君
怅惘西风抱闷思,潦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59]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黛玉有太多的眼泪,看到的宝钗却是随缘守份、坦然大度的,她时常超然于生活之上,处于无喜无悲的至乐境界。她对生活是积极而乐观的,就连柳絮那最轻薄无根令人伤怀之物,她也能吟咏出洒脱自在来,我们很少看到宝钗的悲苦。然而在宝钗的两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她的痛楚,这痛楚是命运刻在她灵魂上的印记,这痛楚让读者无法释怀!这两首诗一首是预示她婚姻不幸的谜底为更香的灯谜诗,一首就是这首《忆菊》,这两首诗的痛苦之深,让我们读后久久感伤,那深深的孤寂彷徨和无法排遣的思念,痛心断肠。超然的生命仍然会有这么深切的痛楚,这才是真正鲜活的生命,这才更值得我们思索,这样的痛楚会给读者最深的震撼!
这首《忆菊》中的思念,是从灵魂的深处荡漾开的,每一句都有深深的愁苦、深深的思念,这思念无抓无寄、无着无落,这思念在岁月中弥漫开来,以至于晚上它会深深的进入了梦境,而白天又使作者在思念里痴坐。这样的思念是灵魂的知己仙去之后最深的孤寂,这样的思念也许只有死亡才能把它释放。此时我们不禁想起尼采的那句“伟大的欢乐和伟大的痛苦并肩而行”!
如果我们从宝钗对黛玉的情感中看到了她情感的深度,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宝钗情感的广度。宝钗的爱正像庄子所言“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60],宝钗的爱给了长辈们,给了兄弟姊妹们,也给了那些身为下贱的奴婢们。她的爱是这么的真诚,没有一丝刻意与执着,她的爱平等的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最恰当的方式。她的爱是这么平静的流淌、她的爱像芬芳飘散,以至于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爱对心灵的浸润,但又那么的无影无踪、不露痕迹。
我们且看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替宝玉过生日的一段: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平和,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61]
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62]
儒家文化是很讲究孝道的,宝钗领会了贾母为自己过生日的好意与慈爱,她对贾母的体贴使得贾母更加欢悦。能让长辈欢悦又不失自己的本分,这才是孝道的至境,真正的孝道也是对长者心灵和情感的关怀,所以我们看到宝钗住进大观园后仍“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63],仅仅是一个亲戚的身份,宝钗就能对长辈如此孝敬,我们可看到宝钗的涵养和美德,而这美德的根本正是宝钗内心世界的慈悲与多情。这也难怪贾母要赞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64]这位经历了人生风雨荣华的长者竟对宝钗有如此的赞誉,我想宝钗的体贴之情一定是打动了这位老人的。
宝钗把她的关切给了暮暮垂老的长者,也给了大观园里的姊妹们,而在姊妹中对父母双亡的黛玉和湘云又格外不同,对那个出身贫寒的邢岫烟也更是关心倍至、体贴周到。这关切从她的心底里发出,因为她懂得了人生的苦难,她的爱充满悲悯,她的爱更多的给了这些命运不幸的姊妹们。
我们且看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串》中,宝钗体贴湘云苦处的一段:
宝钗因问道:“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袭人笑道:“才说了一会子闲话。你瞧,我前儿粘的那双鞋,明儿叫他做去。”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雨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儿,他就连眼圈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情形来,自然从小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得伤起心来。” ……[65]
黛玉把自己的烦难告诉了宝钗,湘云也把自己的烦难告诉了宝钗,这是因为宝钗对她们的关切是发自心底的,是因为宝钗能给她们情感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帮助,更是因为宝钗是值得信赖的。大观园里也还住着其他的姊妹们,可谁像宝钗这么细心体贴?每个人生活的不易她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恰当的时间给予帮助,还有谁像她这么多情?难怪湘云要深情的感叹了:
湘云笑道:“……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就红了。[66]
宝钗把她的关切给了需要关切的人,她不需要任何回报,她的关切就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她对每个人的关切是那么体贴周到、随缘顺势,她的言谈举止又那么恰到好处、亦庄亦谐,她让被她关怀帮助过的姊妹们对她的情谊不要有一丝的挂碍,这才真是体贴之极、多情之极。在黛玉对她有感激之意后她说:“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对于岫烟的体贴接济她又说:“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做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便怕人闲话,你打发小丫头悄悄的和我说去就是了”[67]有了如此的体贴与关切就怪不得“岫烟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68]了。湘云一时兴起要邀诗社,但在家又做不得主,宝钗提议替她办螃蟹宴,“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到。宝钗又笑道:‘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的。’”[69]宝钗不要姊妹们对这份情有一丝挂碍,她真是多情如此,谁会不为此情动容呢?这才是真正的情谊,这是真正的体贴。宝钗的多情是佛心,是从心底荡漾开来的慈悲!
当慈悲从心里荡漾开来,那爱便会给一切有情的,充满悲悯的心看待众生是平等的,她的爱便会向甘露一样洒向这苦难的众生。我们且不说宝钗对丫头们如何,也不说下人们对宝钗的赞誉,我们只来看一看她对那人见人嫌的贾环如何,就会让我们懂得慈悲的广大。贾环最是个不争气的,和丫头们玩钱也还耍赖,连丫头们也看不上他的品性。但“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没他意。”[70]薛蟠从苏州带回送给宝钗的土物,宝钗一一打点送人。就连赵姨娘这着三不着两的人,看到宝钗送贾环的东西也禁不住感叹起来: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71]
如果说对品性端庄才华灵秀之人容易产生体贴与爱怜之意,那么对那些猥琐怪诞品貌不端的人仍然心存体贴,那这种爱就决不再是凡间的爱,这爱就是超凡脱俗的慈悲。只有透彻了生命之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慈悲,这慈悲会给一切有情,这慈悲需要有博大的胸怀。这样的慈悲才是真正的多情,这多情里有洞彻世界的智慧,这多情更是情感的细腻与丰富的再现,这样的多情才是人类情感的至境。宝钗已修炼的超凡入圣了,她的爱也锻造到了至境,爱就是她的存在,她的存在就是爱,她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爱,这爱是这么舒服自然又沁人心脾。凡间的爱渴望回报,因为有渴望就会有种种的苦痛;而慈悲只是给予不需要回报,这种爱进入了自由博大的境界,这种爱就再也不会有苦痛,因为给予就是得到。宝钗的爱是从心里生发出来的,因此她的世界充满了爱。上帝就是爱,佛陀就是慈悲,“仁者爱人”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这是人类灵魂的归宿,这是生命真正的家园。愿我们能像宝钗一样无畏的对生命进行探索,最终走向那个充满智慧和慈悲的世界。
宝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带给我们生命至美至善的情韵,而她向我们揭示的生命大道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不禁要慨叹:“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72]
2006-7-31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