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他的变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信服。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置身于一个谎言肆意蔓延的世界将是多么恐怖。上级朝令夕改;同事之间谎话连篇,各自心怀鬼胎;朋友之间嘴上一套,背地里又是另一套;夫妻之间互相猜疑,同床异梦……没有诚信就失去了人们相互信赖的基础。郦生失诺
秦朝末年,有一个奇人郦食其。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尽管如此,县里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刘邦起兵后,他前往投靠,靠着自己的辨才得到刘邦的赏识,被赐给“广野君”的称号。
郦食其自己常常担任说客,以使臣的身份奔走于诸侯之间。
后来,刘邦和项羽在瓜分天下的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两人开始交战,郦食其建议刘邦说服齐王田广,争取同盟力量,刘邦听从了他的计策,派他前往齐国。
他到了齐国,对齐王说道:“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
齐王回答:“我不知道。”
他说:“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
齐王问道:“天下人心究竟归向谁呢?”
他说:“归向汉王。”
齐王又问:“您老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回答说:“汉王和楚王一起向西进军攻打秦朝,已经清清楚楚约定好了,先攻入咸阳的人就在那里称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楚王背弃了盟约,不让他在关中称王,而让他到汉中为王;汉王拥立以前六国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给有功的将领封侯,缴获了财宝立刻就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杰、才能超群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劳。而楚王既有背弃盟约的坏名声,又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又从来不忘记;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对有功人员刻下侯印,在手中反复把玩,不愿意授给;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归汉王,汉王安坐就可以驱使他们,这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听了他这番长篇大论,齐王已经渐渐被说服,便问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顺应天意。郦食其见时机已到,便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现在汉王已经据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守住了白马渡口,堵塞了太行要道,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
齐王认为郦食其的话是对的,就听之信之,撤除了设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食其一起纵酒作乐。
大将韩信听说郦食其不费吹灰之力,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的支持,心中很不服气,就乘着夜幕的掩护,带兵偷袭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对他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
郦食其不明究竟,以为齐王在装腔作势,便张口怒骂,结果越发惹恼了齐王,便将他投入油锅烹死,而后带兵向东逃跑。
作为一个谋士,郦食其尽心尽力为刘邦四处奔走,希望用结盟的方式壮大刘邦的力量,但却难以担保自己许诺的践行。
季布守信,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因此广受大家的赞扬。当时人们常说:“得黄金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项羽兵败后,季布孤身一人杀出重围,开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当了皇帝的刘邦一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化装后,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不仅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还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曹邱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但季布对他有些误会,知道他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就说:“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乡,便应该珍视乡情才对。我听说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与我结为朋友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对于他的误解顿时消除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
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世实在。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争功推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曹操以身作则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中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千方百计拉拢人才。
他派人起草并颁布了“屯田令”,同时,命令军队也要大量开垦荒地,实行军屯。并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若违犯,就按军法处治。
一次,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带兵出征,任务紧急,队伍行军急速。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收割庄稼。曹操得知后,就传下军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
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这只鸟正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惊,一边嘶叫一边四蹄奋起窜进旁边的麦田。当曹操用力将马勒住停下来时,低头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麦子。于是,曹操赶紧跳下马,对主管法令的官说:“我的马将麦子踩坏,违犯了禁令,请求按军法议罪。”
主管法令的官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
曹操又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违犯了不治罪,怎么能够服众?”
主管法令的官又说:“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您是一军的主帅,何况踏坏麦田又不是存心违法,而是由于意外,我看就不必议罪了。”
曹操听了,略略沉思一会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暂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他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来,用力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代替砍头。”
古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以身作则,实属难能可贵。
曹操割发严守军令的事,很快在全军传开了。全军上下,个个敬畏,人人遵守军令,无一人敢违犯。当时,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许昌,军民共同发展农业,保护庄稼。这样,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与发展起来。这为曹操打败群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无信不立”,这句中国人的老话又开始被人们认识。信用,又开始被人们当作社会文明的基础和生命线来看待。“祸莫大于无信”,人们想通过设立诚信日以唤回诚信,其良好的愿望和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
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
南朝梁时,一个叫做明山宾的人来到集市上卖牛,往牛脖子上挂了一块价牌,上写着:“此牛出卖,纹银三两。”
过往的人看了都很惊讶:“这么壮实的一头大黄牛,怎么只要三两银子?”明山宾一经提醒,便想更改价牌,提高卖价。
但一个年轻人眼疾手快,抢在明山宾换牌之前,提出要买下这头牛。明山宾说一不二,就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这头牛卖给了那个年轻人。在场的人见了都说明山宾傻。明山宾回到家,把卖牛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妻子哈哈大笑说:“这头牛能卖三两银子就不错了。”原来,这头牛几年前曾得过漏蹄病。
明山宾一听,说:“那买牛的人不是吃亏了吗?”于是,明山宾又匆匆忙忙赶到集市上,可是已经不见了那买牛的年轻人的踪影。
没有办法,明山宾便四处打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那个买牛人,并反复向他说明了情况,不愿欺骗他。买主急忙要求退还一部分牛钱。
隐士阮孝绪听说后,感叹说:“这足以让人返璞归真,停止刻薄吝啬的行为了。”
对于已经许诺的事,就应该认真付出,努力地去实现它。要知道,如果无法守信,即使理由很充分,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不信任,这自然会损坏你的形象,影响你的名声。
老鹰和狐狸成为好朋友后,它们决定做邻居。老鹰在一棵大树的枝杈上筑了个巢,狐狸则住进了树底下的一个洞里。后来,老鹰孵出了一窝小鹰,而狐狸也产了一只幼仔。于是,老鹰和狐狸又盟誓,表示要照顾对方的孩子,并让下一代长大后也成为好朋友。
一天,狐狸外出觅食,便请老鹰有空就到树底的洞里替自己照看一下孩子,老鹰爽快地答应了。等狐狸走远后,老鹰果然来到了狐狸的洞里,但当老鹰发现小狐狸睡得正香时,便趁机用爪子抓住了它,并把它带回巢中,让小鹰们分吃了。
狐狸痛失爱子,它对老鹰背信弃义的行为愤恨万分,可是没有能力上树去复仇,因此便天天在树底下祈求天神,让老鹰遭到应有的惩罚。
后来,老鹰飞到一个祭坛,偷了一块村民祭祀用的羊肉,带回巢去。但它不知道这块肉上还粘着未熄灭的灰烬,狐狸见到故意不去提醒他。由于树高风大,吹旺了火星,火烧着了巢穴。小鹰们因羽毛未丰,还不会飞,虽然拼命地扑腾,但仍无济于事,还是被大火烧伤,跌下了枝杈,摔死在了地上。于是,狐狸当着老鹰的面,将小鹰一只只都吃掉了。
诚信,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不遵守承诺,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绝非君子之所为。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自然也不会对你讲诚信,最终会引火烧身,遭受惩罚。宋濂“至信辟金”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小时候十分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归还,从不违约,即使自己没有看完也还给人家,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因为他很讲信用。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天气非常寒冷。
他母亲心疼地说:“孩子,都半夜了,那么寒冷,天亮了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看这书。你跟人家说,晚一天还回去,说不定人家就答应了。”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做人一定要讲信用,即使自己看不完书,也要还回去。”说完,他继续抄书,终于按时将书还给了别人。
还有一次,宋濂要去拜访老师,并约好了见面的日期。谁知出发那天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行路非常艰难。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呢?再说,老师那里早已经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娘,今日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我不能不讲信用。”
就这样,宋濂冒着严寒,走向去老师家的路,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他说:“年轻人,守信好学,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人说讲信用容易,但做到‘信用’二字就难了,你不仅说到,而且还做到了,你将来必有大出息!”
果然,宋濂后来成了一代大儒,人们将他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诚信原则是说话中必备的原则。诚信,就是诚挚、信用。它要求说话人所表达的言辞是诚恳、真挚而又有信用的。
庄子说:“至信辟金。”他认为,最大的诚信是不需要用金玉来作为信物的。孔子也主张“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俗话中也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说话人如果能够以诚信对待被许诺者,就会联络感情,赢得信赖,加强沟通,直至化解矛盾。而哗众取宠、夸夸其谈、浮泛聒噪、口惠而实不至,只会令人反感,失去信任,使你沟通交流的愿望落空。
陈策追骡,诚信待人
南宋时的一天,陈策去集市上买回了一匹骡子。这骡子精壮精壮的,毛色发亮,走起路来四只蹄儿像翻花,喜得陈策连声说:“好骡好骡。”
第一次用这骡子,是要从西域的恒顺运一些丝绸到他的铺子。伙计将鞍放上骡子的背,想不到骡子突然暴怒起来,上蹿下跳,把鞍都摔在地上,几个伙计吓了一跳。这骡怎么啦?伙计把骡捉住,又试了几次。只要鞍一上骡背,它就发怒一般暴躁蹦跳。“这是一匹伤鞍的骡,老主人养成的。”陈策说。
“骡子不能负重,就是废物。”邻居说,“还把它送还原来的主人,或者卖掉吧!”可陈策不忍心这样做。受了欺骗,他就这样认了。他叫伙计把骡子关到城外闲置的老屋子里,每天供给它一些简单的草料。他说:“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对畜生这样狠的主人,就是畜生!”他对骡子的前主人依然耿耿于怀。
他的儿子对父亲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还是想把骡子卖掉。但这个念头他不敢跟父亲说,他有点怕父亲。所以后来做的事他都是瞒着父亲干的。
他找到平时比较熟的一个马贩子,说:“你想法把我这头骡子卖了,我多给你中介费。”马贩子说:“谁都知道你父亲的脾气,他会说我们的。你父亲知道了,气得要冒烟的。”“没事,一切后果我负责!”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个路过南城的官人的马死了,便来到骡马市场,想再买一匹。马贩子瞄见了他,上前说:“有一匹上好的骡子,因为负重时受了点伤,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赶生意,急着就把它卖了,你要不要看看?”官人就随他过去,见是一匹精壮精壮的骡子,毛色发亮,官人连声夸道:“好骡好骡。”马贩子说:“就是背上有些伤,稍养一养就好了。”骡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鲜的擦伤,是陈策的儿子和马贩子磨出来的。
官人和当时的陈策一样,毫不犹豫就买下了。他说:“我的日程宽裕,暂不用它,只与我随行即可。”
陈策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可当时已经晚了,那官人早已离开南城五天了。陈策骑上马,沿官道追。晓行夜宿,沿路打问。他花了两天时间,赶上了那匹骡子。那骡子见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犟着不走。
陈策向官人行礼,说:“这是一匹伤鞍的骡子,不能负重。”官人疑心他舍不得这精壮的骡子,要反悔,就说:“伤鞍的骡子我也要。”
陈策解下自己的马鞍,递给官人,说:“不信,你试试。”官人说:“我不试。”陈策叹一口气:“我以诚待你,你却疑我欺诈,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说完,策马回家了。
不久,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陈策,说:“我来并不是为了讨回银两,而是特为谢罪而来。你待我以至诚,竟受我猜疑。哎,惭愧呀!”
事后,陈策教育他的孩子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那些常为一己之利表现不诚实的人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一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完全的不诚实时,可能会获得暂时的回报,但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阴影之中。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对待别人,对方才能实实在在地对待自己。
用诚实的心打开信任的门
南宋时期,有一群族人围住一家新开的店铺,只看不买。族长来了,他对店主说:“我要买一条毯子,给我妻子买一块印花布。”庄主说:“我的毯子需要付3块貂皮,印花布需要付1块貂皮。这样吧,我明天给你。”
第二天,族长带着貂皮来到店里。他拿出4块貂皮,稍稍犹豫了一会儿,他又抽出第5块貂皮一起放在柜台上。最后一块貂皮特别珍贵,特别稀有。“已经够了,”店主把它推回去,“你只欠我4块貂皮,我只能收下我应得的。”他们为4块还是5块的事推让了半天,然后族长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族长把第5块貂皮收了回去,看了看店主,然后跨出门去,朝他的族人喊道:“跟他做买卖吧,他不会欺骗我们的,他不是个贪心的人!”
族长又转身对店主说:“如果你刚才收下最后一块貂皮,我就会叫他们不要跟你打交道,我们还会赶走其他的顾客。但是现在,你已经是我们的朋友了。”
天黑之前,这家店铺里就堆满了毛皮,店主的抽屉里也塞满了金银。
坚守诚信的人,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去信赖。因为他总是把“诚”放在首位,绝不为个人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所以人人也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
古时候,在安静的绿林深处,在一条水流湍急、闪着银光的河边住着一位贫穷的樵夫。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工作非常辛劳。
每天他都得肩上扛着一把坚硬、锋利的斧头去森林中砍木头。他总是边走边高兴地吹口哨,因为他想只要自己身体健康,斧子不出问题,他就能挣到足够的钱来养家糊口。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