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第五章
-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苏格拉底所有学生中最出色、最有影响力的弟子。同时,他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古希腊人民因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才华,还赞他为阿波罗之子。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世家,家族中人即有雅典民主制时期的政治家,也有雅典寡头政治时期的参与者。在青年时期,他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其中到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达3次,企图影响叙拉古城邦的君主,实现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但国王没有让他如愿以偿。在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他又重新回归雅典,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郊的运动场附近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柏拉图学园。此后他收徒讲课,向世人传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直至去世。
介于柏拉图留下的作品,人们很难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区别开来,一般情况下,学者们都认为前者的哲学要比后者的哲学更加形而上学,更加系统化,在关注理念世界方面前者也比后者更为突出。为了说明自己的理念论,柏拉图还例举了《理想国》中床的例子,他认为存在3种床:一种是理念上的床;第二种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亲自打造出来有形体的床;第三种床出自画家之手,它是模仿个别具体的床画出来的。这说明所有感性事物都有与之相应的理念,由于有了理念,才产生了个别事物的原因和范型,而个别事物的形成,在于它有不同的理念。他还说在一片沙地上,画上三角形,很容易就能将其抹去,但三角形这一观念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所以说现实世界无非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被后来的哲学家康德发扬光大。柏拉图的思想王国里不仅有老师苏格拉底的营养输给,还受到了诗人荷马及毕达哥拉斯“和谐”概念的影响,哲学前辈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对柏拉图灵魂之概念也有影响。
在教育方面柏拉图不仅开办了柏拉图学园,还建立了完整的金字塔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按年龄把学生分成了类似现代的幼儿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等,再授予不同教学科目。如0-3岁的幼儿则由幼儿教师来照顾,3-6岁的儿童主要活动以讲故事、做游戏、唱歌为主。当孩子6岁以后,就可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这一阶段金字塔教育体系的内容主要以体操锻炼、音乐陶冶为主,并专门为儿童们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等科目。经过学前教育后,7岁时学生将按性别分别进入国家开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接受初等教育,还要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骑马、投枪、射箭等。17-20岁的青年可升入国立 “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在接受军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文化科目: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20-30岁的青年,经过接受严格筛选后,可接受10年科学教育,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发展。而立之年后需经过进一步筛选,有5年的学习时间,主要研究哲学等。这就是完整的金字塔教育体系。在教育上柏拉图主张男女平等,都有权力接受教育,在执政和卫国上,柏拉图也认为男女有平等的选举权,都可以成为候选人。柏拉图是第一个在教育史上提出“四科“的思想家,从此古希腊的课程体系就以它为主干,在其后的1500多年中,欧洲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都受到了它的支配。
后人最熟悉柏拉图的莫过于“柏拉图式爱情”了,可以这样说:柏拉图是一个精神恋爱专家。人们对柏拉图式爱情总结如下:没有了肉体上的欲望,只有精神上的爱恋,这是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是一种男女平等的爱情观;更加趋向完美和理想,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她(他)在你心中占据完美地位,且她(他)只对你而言是完美的,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完美对象。在柏拉图思想中,人类只有在没有强烈肉欲需求时,才能有平和的心境,才能在精神上取得交流,才是美好、道德的。此外,哲学界对爱情的定义也趋向于理性,它包含了道德、责任、义务等。这些都被理性的光芒所笼罩,而把繁殖欲望降为最低需要。用现代人眼光来衡量柏拉图爱情,大家都会觉得这是美丽的幻影,有些不可思议,但《美国家庭体制》作者伊拉·瑞斯却对这种爱情观有了新解,经研究他指出: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其实是同性之间的一种恋爱,即同性恋,他的理由是在古希腊女性很少受教育,这就使得男人很难从女人群中找到灵交、神交的对象,只好从同性中寻找共鸣。那柏拉图爱情究竟是只有“神交”,还是有“形交”同时兼顾“神交”呢,这一疑问众说纷纭,答案不一,放眼四顾世间的种种情感,无论他们多么灿烂夺目,但若要和爱情的光芒相比都会黯然失色!柏拉图式爱情是理想的、纯精神的、也是完美的,他蕴含了男女间的平等和自由的,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西方人,也让全世界为“精神恋爱”沉思感叹!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早期著作以“苏格拉底”的对话为主,第二阶段的对话已趋向成熟,主要代表作有《理想国》等。后期对话的代表作以《法律篇》较为出名。经后人考证柏拉图留下作品约24篇,书信4封。
柏拉图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看来,全部西方哲学不过是为柏拉图思想做了注脚。柏拉图在哲学史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从他起西方哲学家有了自己的形态,他之前的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与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相类似,是柏拉图向前迈进了一步,他超越当时的知识开启了无知,但又不是微言大义貌似深刻,而是以叙述确定的知识方式向世人展开来。时至今日,“柏拉图主义”普遍意义仍指向学会和变通,在柏拉图主义那里,柏拉图已成为一个世界形象,一个权威大师。在整个西方哲学的各个派系里,没有哪个哲学家没有吸收过他著作里的思想,他的思想对基督教神学也有较大的辐射力,甚至有些哲学史家认为西方哲学到了近代才摆脱柏拉图思想的控制。他去世后,其所创立的学园由门徒继续主持,代代相传,所存在时间达9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529年,罗马帝国因为它对怀疑精神的推崇而将其解散,但“学园”、“专科学校”却至此流传下来。
话说“理想国”
墙上的影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后人留下一些颇具哲理的故事,墙上的影子便是其中之一。其内容如下:有一群人,世代都居住在洞穴中,他们已被枷锁囚禁,不能走动、回头和左顾右盼,只能瞪大眼睛看着洞壁的景色,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燃烧的火焰,在人与火焰之间横着一堵墙,墙后有人举着塑像走动着,火光像放映机一样将塑像投影在人们面对的洞壁上,于是人们看到了有别于他们的“人”,时间久了,他们便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事物。但有一天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回头的一刹那,他第一次看到了火光,分清了塑像和影像,并明白了塑像比影像更真实,走出洞外,他还看到了太阳,回归到了真实世界。
但回归真实世界的囚徒并没有得到好的归宿。在庆幸自己回归真实的同时,他常常想起洞穴中的伙伴,良心未溟的他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返回洞穴解救他的同伴。可从光明回到黑暗,他已经不适应那里的一切了,更戏剧性的是洞穴中的同伴因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说他的眼睛在外面受到了伤害,对他在外面看到的一切也没有任何人相信,气急的他不得不和伙伴争论幻觉和真理、影像和原型的区别,但却因此激怒了大家,把自己推向了死亡边缘!
柏拉图通过墙上的影子告诉我们,不能通过影像来认识你身后的事物,除非你转过身来,更通俗的说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最真实的,真实已被掩盖,正如一首歌《你是我的眼》中唱到的:“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又是什么白,是不是上帝在我面前拉上帘,忘了掀开!
一条线上的知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还在一条线上安排了知识的不同阶段。他先画了一条线,把这条线从中间分为2段,左边一段称为“意见”,右边一段称为“真理”,他说意见对应的是感觉世界,“真理”对应的理念世界。柏拉图接着说还有一段没有画出来,它代表着对原始物质的“无知”。接着他又把“意见”分为2段,一段叫“想象”另一段叫“信念”;把真理这一段也分为两段,一段叫“理智”,另一段叫“理性”。柏拉图的演说和表演在世人看来像是在玩游戏概念,但柏拉图自己却把在这一条线上演绎的5个环节称之为辩证法,这种辩证法被柏拉图看做整个知识体系的拱顶石,后经证实他的这一辩证法和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异曲同工。
当哲学是太上皇时
理想国是柏拉图终始不渝追求的政治理想,在《理想国》中他提出很多设想,如城邦要实行财富均等制,统治者和卫国者要保持财产共有,这样他们才会全心全意效力,不会出现以下犯上、造反等害国误民的现象。此外他还提出儿童由城邦统一教育,培养有功德的良民等倡议。柏拉图认为要出现这样理想国的前提条件是——哲学家成为太上皇,或太上皇成为哲学家!他说生活中我们做一双合适的鞋子还要找个手艺好的人,看病也要找一位良友医,治理国家这么大的事怎能随便交给什么人,所以只有哲学家当了王,在他智慧的统治下,才能出现真正的 “理想国” 。 另人遗憾的是,柏拉图这一愿望至今没有实现,也没有哲学家成为国家领导人!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