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写给怕走弯路的你
-
人们来做生涯规划,常常是不愿意走弯路。他们说,如果能告诉我一条直路,不管有多难,我都会一直走到底,但是你要保证这条路是最直的。
生涯规划师确能帮助人们躲避风险,少走弯路。但是人生真的有直路吗?或者说,一条直线的人生,真的幸福吗?看完下面这个经典的三枚与八枚的故事,也许你会更加明白这个问题。
乔丹,篮球之神。
我在甚至不愿浪费文字表达他有多牛,说乔丹伟大就像说大海很大长城特长一样毫无意义。我只能告诉你,一直到今天,NBA官网上对乔丹的介绍还是By acclamation,Michael Jordan is the greatest basketball player of all time.一片欢呼声中,乔丹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一向谨慎的美国人没有用one of。一向较真的美国人,也没有人异议。
虽然已经退役十多年,谈到乔丹的伟大,他的粉丝依然会异口同声,他们会告诉你很多关于乔丹的花边话题:他为什么要吐舌头,他的为什么要从23号转为45号,他是如何奇迹般地努力一年长了10厘米进入篮球队,他的6个冠军戒指背后的故事……
但如果谈到一个乔丹生涯中的经典争议,人群则立马就分成了两派:3个派和8个派。你可以简称为三八之争。
众所周知,乔丹在1993年10月宣布退役,称对于打篮球失去了热情。1994年,他签约了芝加哥白袜队旗下小联盟球队伯明翰男爵(Birmingham Barons)。在两年很一般的棒球生涯后,1995年他以一句I’m back重回赛场,继续拿走3个冠军戒指。
争论的焦点是:如果乔丹不退役去打两年棒球,他会不会继续一路拿冠军戒指?
8个派的证据很有力:乔丹有两年不打篮球,离开了65场比赛,归来第一场首发步行者队的比赛中就得了19分,11天以后更是个人单场独得55分。这证明2年间,乔丹的能力根本没有退化,但是他却浪费了两年时间。8个派粉丝很遗憾,这样一来,乔丹本该拿6枚+2枚——8枚戒指才对!
而另外一派粉丝则说,如果乔丹没有去试试看打棒球,他就会丧失内心的热情,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再燃起对于篮球的热爱,他只能拿到3个冠军戒指了。所以那是乔丹的最好选择。
你认为呢?是三个还是八个?
你是不是也有需要做过这样的决策?到底是追随高度,还是追随热情?继续下去可能会心力交瘁,但是追寻激情则也许会后悔莫及。
你的选择是什么?
让我们先看看乔丹的故事。
1992参加完奥运会,独得三枚冠军戒指的乔丹开始觉得篮球生涯变得平淡。“没有什么可以挑战的了”,在后来他的传记里面写到。乔丹对于篮球的热情开始减退。
1993年8月,乔丹父亲詹姆斯开车前往一个朋友的葬礼。回来的路上,这位老黑人把车停在一个小镇上休息。两个年轻的歹徒盯上这辆车,抢劫并枪杀了他。
噩耗传来,乔丹陷入毁灭性的打击。他在球场上顶着篮球之神的光环,在现实中却是个不堪一击的凡人。自己最重要的人,他却无法守护,无力回天。
乔丹和父亲的关系是很独特的那种,他们既像父子,又像兄弟,他们会一起打高尔夫,聊天泡吧,甚至偶尔一起小赌一把。在父亲去世前一年,他们曾经讨论过关于打棒球的事情,他父亲对他说:“Stop playing basketball. Why don’t you give your baseball a shot?”(别再打篮球了,为什么不试试看给棒球一个机会呢?)那正是他父亲教他的第一项运动。
乔丹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道:
“When I was six years old I played baseball. And he thought that I couldplay baseball,and do it with the same conviction and attitude that I playedbasketball.”六岁我就开始打棒球。他(父亲)认为我可以打棒球,而且用对篮球同样的坚定和态度来打。
父亲的离开推动了乔丹决定做些什么的决定,他的选择是在一片唏嘘中退役,半年
后,他开始了棒球手的职业生涯。
一个伟大的英雄必然要经过磨难与流放,这也正是乔丹传奇的开始。一场三八之争,也拉开帷幕。
乔丹没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把篮球里的认真和努力加倍带到了棒球场:他是棒球场上最努力的人。
“每天他是第一个到达赛场,又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的教练说。乔丹会每天早上六点到达运动场,自己练习,在队友来之前做一些训练。然后练习击球前向后引34盎司(0.96公斤)重的球棒300至400次。在一天结束以后,乔丹还会对他的击球教练说,“我们可以再练一会吗?我觉得我已经有点上手了。”这样努力的乔丹,是不是如某些大师所说,人生无极限,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很可惜,真的不是。1994年4月8日乔丹首次参加职业棒球比赛。但一个赛季下来,他在参加的127场比赛中51%击打成功,击打成功率仅仅有20.2%;30次盗垒,114次被三震出局。在436次击球中只打出三个本垒打,50个有效击球。成绩徘徊在棒球上传说中的挫败底线“门多托线”附近。
人们对此恶评如潮,运动周刊用他来做封面:“乔丹让棒球难堪了。”另外一部分人则说,“至少他在尝试。”对于这种声音,乔丹,那个曾经为了胜利不顾一切的乔丹,他自己怎么看?
教练有点担心乔丹,他问:“你的感觉如何?”乔丹说:“我每天早上起床,给自己做份早餐,然后开上车,去球场开始春训。当时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我看看旁边的位置,我看到父亲。我会对他说话,说,爸爸,我们可是在一起打棒球哦。”乔丹在内心深深地享受这份宁静,他的棒球生涯是献给父亲的,并不精彩但温暖。
在父亲离开的几年,他重新触到了自己在篮球场上无法触及的生命的温度。乔丹的生涯走出一个巨大的曲线,父亲的离开让他直面生命的其他维度,他决定遵循自己内心,为自己和父亲打两年球。谁又能说,那两年的乔丹,那个在篮球场上宛若上帝本人亲临,却在棒球场四处嘘声灰头土脸的乔丹,他的手指上,没有戴着自己心中的冠军戒指?
生涯无直线,当你看到一个人在高度、深度上都没有什么发展,也许他不是堕落,
只是填满自己的内在维度,找回自己的平衡。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提升,也没有变得更加专业,那就一定是在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要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出门旅游一个月,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要折腾些幺蛾子。其实也许那个人正在你看不到的维度努力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修炼着自己的功课。企业管理者也是一样,规则和结果带来绩效和专业,而文化和包容则带来温度和宽度,所有伟大的企业,有自己的高度和深度的同时,都一定有一个匹配的温度和宽度系统。
回到乔丹身上,在积累自己越来越多的内心温度的同时,乔丹也在发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确无法把篮球场上的优秀,带入棒球来。
乔丹的身体素质曾经让运动学家大为惊奇,他身体肌肉中的脂肪比例只有3%,而通常运动员的脂肪比例占5%就被誉为杰出;乔丹的百米短跑速度是10.7秒,跳远成绩为7米以上。正是这样一副几乎接近鸟类的脂肪含量的身体,让他可以比对手有更长的滞空时间,可以做更加灵活的动作,以及经常从罚球线起跳扣篮的飞翔,难怪被人称为AirJordan。(飞人乔丹翻译不给力,应该叫“空气乔丹”)。
但这也正是乔丹在棒球场上遇到的麻烦——与篮球不同,棒球是一项讲究速度、力量和判断的运动——投手投出的球最快时速达160公里,而这个球会在0.35秒内(大概相当于你的两次心跳之间的时间段)飞到垒球板上方,考虑到0.1秒的判断时间,打击者只有0.25秒的时间把球棒加速到线速度150公里——这需要速度、直觉以及来自与腿部的瞬间爆发力。所以棒球运动员普遍的脂肪含量是20%左右,他们比篮球队员矮胖结实,这让他们力量充足,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乔丹的细长腿、灵活的身体显得太单薄了。
如果说仅仅是身体原因,也许还可以通过2~3年的训练调整,更加限制乔丹成为伟大的棒球选手的还有另外一项,那就是判断力。前面说过,一个快球留给击球手的时间只有0.1秒。也就意味着击球手必须在这个分毫之间,做出判断。考虑到视觉从视网膜到视觉中枢需要几十毫秒,事实上击球手从看到球到判断只有5毫秒的时间——这已经超出了大脑的极限,因为即使在最好的状态下,大脑也需要大概20毫秒的时间产生反应。那么那些伟大的击球手是如何击中球的呢?
很简单,他们的判断在投手扭动腰肢,球离开投手指尖之前,已经产生了。他们脑子里储存了千万个击球的片段,这些片段关注投手的肩膀、手肘、手腕和指关节是否弯曲,这些都会对球的位置和类型有所对应。他们经过上万次的练习,对应如此娴熟,以至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就做出了挥棒的决定。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高手的直觉。一项对于板球击打高手的调查显示,击球手只要观看投球手准备动作一秒钟,就能够正确料中球的速度与位置。
而棒球高手的这些资料被存储和练习的时候,乔丹的大脑正在储存对于篮球的种种资料和片段。这让他很难比得上他的同龄运动员。你可以通过努力达到90分,但是只有天赋加上常年的努力,才能跻身绝顶高手之列。
乔丹几乎集中了所有人觉得可以成功的理由:为父亲出征的意志,对于胜利的渴望、无人怀疑的强大自制力,比别人都努力的投入,以及优秀的运动员天赋。但是这样也无法让他超越限制,成为棒球好手。一个人一辈子,也许只能在一个领域成为绝顶高手。
乔丹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乔丹的收获有三。第一个是父亲的心结已了,他可以安心地打篮球了。第二是他在棒球场上深刻的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篮球天赋。第三,他了解了失败,更加珍惜成功。
公牛队的教练杰克逊说:“我想打棒球的经验是让他重新回到篮球场上的原因,他理解他被赋予的天分,在(篮球)这项运动中,他如此与众不同。”你敢说,这难道不是一次伟大的成功?
所以回到文章的开头,我想现在的你也如我一样,能够很坚定地回答那个问题:
如果乔丹没有回去打两年棒球,那么他将会一辈子也许只能拿3个冠军戒指。
人生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走直路,因为弯路上有我们必做之事。
(资料来源:http://www.unitedathletes.com/english/profiles/mjordan.html UnitedAthletes《美国运动员》(2002/9刊) Michael Jordan Above the Rim)
生涯无直线
两点之间,什么最近?
你的答案一定是直线,因为我们从小学习到的,“两点之间直线最近。”那么试试看用一支铅笔,在纸上画一条完美的直线?
你会拿出一支笔,一个尺子,然后把笔轻轻靠在尺子上,手指不松不紧地握住笔杆往下拉,一条完整又秀气的直线就会横贯白纸之上,你呼出一口气——完美的东西,即使是直线,也让人觉得舒服。
但如果你身边有放大镜,你且试着用放大镜看看,这条直线开始变得不堪一击,颜色很不均匀、边缘也很模糊,像是被狗啃过、如果你再看清楚一点、很多地方甚至不是直的——其实不止你我,台湾 张大春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的形容很高明“就像是饱濡墨汁的拖把刷过一片凹凸不平的卵石地面所留下的污痕一样”,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的一个朋友,物理学博士天行者陆客,告诉他,“但凡所谓两点之间最近的那个距离,其实仅仅出于人类的想象;换言之,自然界从来没有生成过一种纯粹由单列的点构成,且不弯曲的线条。直线是人类的发明,而且是不自然的。”大自然没有直线。
看上去的生涯
实际的生涯
这很类似我们生命真正的轨迹,在生涯规划里面称为生命线。成功者总会有一段外人看起来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只有你才知道,这里面坎坷不断。所以站得远的外人,总会羡慕走在线上的人一帆风顺。只有自己和同行者才知道,那只是看上去很美。但是其中坎坷又何足为外人道呢?因为没有自己走过,永远都不会明白的。
所以你经常能看到节目访谈栏目有这样一幕,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读嘉宾的履历,然后问嘉宾关于成功的秘密,而嘉宾脸上则浮现出一种不可言状的暧昧苦笑。是幻觉吗?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了一个嘉宾面转过身面对镜头做了一个苦脸,意思好像是在告诉电视这边的我:你看,他们又来了。
我也对电视一笑,意思是说:你看,老哥,他们不会知道,我们在瞬间交换了一个秘密,只有那些经历过真实生涯的人才能明白的秘密。
人生无直线,因为直线从不转弯。而转弯和改变,是人生必经之事。
何况,你不走点弯路,怎么知道什么是直线呢?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