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向着希望出发

1982年的冬天,赵建国始终处在诽谤和猜忌之中,这种如坐针毡的感觉使他萌生了退意。

在此之前的1981年,赵建国也曾因为学校里的一些流言蜚语感觉到气愤,他口头向学校提出要调走,但一时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这个时候,朝阳区工读学校发现他是一个会经营的人才,就请他过去帮忙。

赵建国在朝阳区工读学校干的时间不长,第四十中学就换了书记,新书记来了之后,找赵建国谈话,书记对赵建国说:“你不能走,你必须得留在这里,好好给我干。”

赵建国对书记说:“如果实在让我来干,我也有几个条件,如果达不到我的条件,我还是要辞职。”

领导说:“现在学校是我当家,你有什么条件尽管说。”

赵建国说:“第一,那几个刺头一定要给我调走,校办工厂里不能有这号人,因为他们就是害群之马。第二,我要把彭月华调回来。第三,您要给我一些支持,不能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群众说我贪污,领导就往我的档案里塞黑材料。您如果不给我支持,这个活儿我真没法干。”

领导说:“这些都依你,木匠工人的工资,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绝不干涉你的按劳计酬的方式,只要有了利润,能给老师多发点,你就是学校的大功臣。”这一次,赵建国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有了领导的支持,他干起工作来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办厂第二年,公司有了2万多元的积累,第三年,就变成了5万元,第三年就变成了8万多,有了宽松的政策,有了学校领导的支持,赵建国干起工作来如鱼得水。

经过赵建国和全体工人的努力,校办工厂有了一定的积累,赵建国想,自己创办校办工厂的初衷,不就是想给老师搞点福利吗?现在工厂有了一定的规模,可以给老师们办点实事儿了。

他想给每个老师做一张桌子、一个大衣柜。当时,大衣柜在市场上的售价是237元,校办工厂卖给老师的家具只收一个成本价,一个三开门的大衣柜只卖100元。老师们挑剩下的,就送到东单市场去卖。

赵建国的这个计划很好,这个消息刚刚在学校里公布之后,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先是兴奋,后是不安,都怕自己挑不到好的家具,于是纷纷来找赵建国走后门,都想自己先挑,剩下的给别人。

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赵建国也不好决定谁先谁后,于是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本来以为抓阄很公平,谁知道一抓阄就产生了矛盾,很多老师都看着别人分到手里的衣柜漂亮,看自己的不顺眼。于是就有人跑到教育局,狠狠地告了赵建国的恶状,说他侵吞国有资产。

教育局派来调查组,调查赵建国给老师们做大衣柜的实际利润是多少,赵建国从中赚了多少钱。

结果,赵建国对衣柜的造价了然于胸,他一笔一笔地计算,做一个大衣柜用多少木料、多少钉子、多少油漆和人工费,都算得一清二楚。最后核算的结果是大衣柜的成本是97元,剩下的3元钱,赵建国给老师买了西瓜,分给大家了。

教育局本来以为赵建国是一个贪污犯,可是查来查去,反而查出了一个活雷锋,并没有像举报信中说的那样,侵吞国家财产。后来随着校办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人又去举报,说校办工厂破坏了教学的环境。赵建国就想把工厂搬出去,可是,一听说工厂要搬家,又有人反对说:“你在眼皮子底下我们都不放心,把工厂搬出去,我们就更不放心了,如果搬出去贪污了,我们都发现不了。”

这些年来,赵建国多次因为莫须有的“贪污”罪名被人查来查去的,他对这个词格外敏感,一听到有人又提起这个词,他感觉到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这一回无论如何都要辞职。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983年的年底,赵建国是铁了心要走了,他给学校打了辞职报告,可是学校让他把报告收回去,他一共写了三次报告,也没批准。

这个时候,有一个老师悄悄地告诉他说:“你知道为什么不肯批准你的辞职报告吗?是因为有人在你的档案里面塞了东西。”

在那个年代,档案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生命,而按照规定,自己是无法查阅自己的档案的。所以,赵建国对此耿耿于怀。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就算是要辞职,也要走得明明白白。

后来,赵建国去找到了校长,要求学校必须清查账目,给他一个说法。赵建国找到学校,要求对他负责校办工厂这些年的财务账目进行审计,赵建国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查账,自己一走了之,那么,这一辈子就再也摘不掉“贪污”这顶帽子了。

在他的坚持之下,学校派人对校办工厂这几年来的开销进行了核算,最后得出结论,赵建国是清白的。赵建国要求学校给自己开一个证明,这样不仅可以堵住那些肆意诬陷他的人的悠悠之口,同时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到了赵建国要走的时候,已经是1983年的冬天了。其实,赵建国的辞职报告教育局早就批了,因为校长看赵建国是个人才,就给压了下来,拖了一年多才让他离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校长用学校的小金库给赵建国发了一年的工资。

赵建国就要离开学校了,他对校长说:“我有一个要求,非得答应我不可。”

校长说:“赵老师,你说什么我都答应你。”

赵建国说:“我给学校干了这么多年,学校也对我的工作进行了审查,审查结果我是清白的,我需要学校给我复印一份对我的结论,我不能背着污点离开。”

校长马上命令人事组给赵建国复印了一份调查的结论报告,然后赵建国说:“我在学校里8年了,这8年来,我把学校当成我自己的家一样,心里想的都是学校的利益,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现在我要走了,我希望学校给我开一个欢送会,我要堂堂正正地离开四十中学。”

校长沉吟了一下,说道:“好吧!就依你说的办。” 赵建国在学校里辛辛苦苦地干了八年,换来了一张聊以证明自己清白的纸。这种体制里的辛酸,没有人比赵建国体会得更深刻。

赵建国在即将离开学校的那天,亲自主持了给自己举办的送别会,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主持会议,欢送自己的人,好像除了赵建国之外,全世界也很难找到第二个这么做的人。

但是,学校领导都知道赵建国的能力和为人,他们也舍不得赵建国彻底地离开学校,领导对他说,“赵老师,你可不能说走就走啊,这个校办工厂还是跟你有关系,以后遇到什么问题,我们还是要请教你的。”于是,学校聘请赵建国加入学校的训导团,而且还给他颁发了聘书。赵建国是一个听不得好话的人,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校长,做校办工厂的顾问,学校有了什么问题,他还是要回来献计献策,因为在赵建国的心里,无论别人如何对他不公平,四十中学始终是他的娘家。

1984年,赵建国辞职的时候,工资只有49元,家里的存款只有几百块,但是,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他对校长和四十中的同事们说:“你们可以看着我,以后,我每个月都会成为万元户的!”话说出去容易,可重要的是他如何才能实现他的梦想呢?

当时他的手里没有钱,他先是去给别人打了一阵工,充满坎坷和希望的1984年很快就过去了,转眼来到下半年。这个时候,他要开一个家具厂的想法在头脑中逐渐地清晰了。

那一年的冬天,粮油市场突然刮起一阵涨价的风潮,受到粮油市场的影响,家具、日用消费品都出现一阵抢购的风潮。在赵建国创业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风潮,可以说是他一个难得的机遇。

要办厂,首先要筹集资金,最让人感动的是彭月华的母亲听说赵建国要创业,老人家二话不说就给他拿了2000块钱,这2000元钱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笔巨款了,老人家把自己攒的保命钱都借给他了。

中国有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需以涌泉相报”,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赵建国每年都要给老人家送去至少2万元,作为当年给他投资的报答。老人家非常高兴,逢人就说,她投资投对了,投给赵建国,就等于买了一个绩优股。

赵建国筹集了一些资金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由于刚刚创业的时候底子薄,要想把工厂干大,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当时虽然市场上物资紧俏,赵建国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四两拨千斤”,把上下游的资源整合好,让各种资源有效地为我所用。

当时,他每天都在市场上转悠,他看到卖木板的人生意很冷清,也赚不了多少钱。他就对卖板子的人说:“你光卖板子,利润很薄,挣不了多少钱,你如果愿意,我给你出个主意怎么样?保证你比现在挣钱多!”

卖板子的老板一听能挣钱,眼珠子都亮了,他说:“什么主意?说来听听。”

赵建国不紧不慢地说:“你把板子做成床板,不就可以多挣钱了吗?”

老板一听,沮丧地说:“嗨,我以为你能出啥好主意呢,做床板,谁要啊?”

赵建国说:“我要,你只要把木板按照我给你的尺寸加工成床板,我就给你30元,木板20元成本都用不了,加上手工费,你就能赚两份钱了。”最初,卖木板的老板不敢相信能有这样的好事,后来他看赵建国不像是跟他开玩笑,这才相信了。

床板有了着落之后,他再去找绷床垫面子的工厂,等他把这方方面面的资源组合起来,建国木器厂就有了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当时赵建国销售床垫,他的生意已经不能仅仅用“火爆”二字来形容了,当时的情景是这边工人还在组装床垫,而门外已经车水马龙地排起了长队,商场拉货的车已经等在那里了。

根据当时的生产效率,一个工人一天最多能组装出7张床垫,10个工人,一天能做出70个床垫。一张床垫的售价是172元,扣除成本,几乎是卖一张床垫赚一半的利润。赵建国利用那段时间,昼夜不停地拼命加工床垫,建国木器厂有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生意虽然火爆,但赵建国经常在满目繁华的时候开始下一步的选择。当床垫生意还处在供不应求的时候,他就开始为自己寻找下一个目标了。

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了一款仿羊皮沙发,有意大利式的,有比利时式的非常好看,颜色是咖啡色的,特别漂亮。于是,他开始寻找这种沙发的上游,发现这种沙发的产地在广州,然后他亲赴广州,找到厂家签了代销合同,开始往北京运沙发。

这种款式新颖的沙发运到北京之后,在北京的家具市场引起巨大的反响。厂家给他的发货价格是每张沙发250元,运到北京之后,每张沙发能卖到500元。每车沙发净赚2万元,赵建国一口气从广东发到北京11车沙发,几乎是车还没等卸完,已经有人抢着付款了。

这一个冬天,几十万已经赚到手了。过完年之后,这种沙发的问题也逐渐被发现出来,因为是仿羊皮的面料,看起来漂亮,摸起来柔软,但是最大的弱点是不耐磨,用不了多久就会开口子。

赵建国比别人下手早,所以他发现问题也早。看到质量有问题,他就尽快刹车了。这个时候,北京有很多商户看赵建国挣了钱,也纷纷模仿。每天都有大量的沙发运到北京市场,而赵建国这个时候已经收手了。

1985年春节过后,风靡一时的抢购风潮已经平息了,消费者经过一阵盲目的冲动之后,终于发现了这款沙发的问题,于是消费也变得日趋理智。这款沙发在市场上开始滞销,但是,赵建国已经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个时候,广东的客商来北京,赵建国带他们去仓库里看货,然后指出沙发存在的质量问题,广东客商也不得不承认,这款沙发是属于那种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于是,双方达成共识,把仓库里剩下的沙发削价处理,每张沙发卖200元。经过这一次,赵建国完成了原始积累,他已经为自己以后的发展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从此以后,赵建国有了足够的资本,可以放开手脚,痛痛快快地大干一场了。

建国木器厂第一次选址,是在顺义租了一间房子,后来又转战到军博附近。两次都是租的场地,一个月的租金只有几十块钱,狭小的房子里,七八个人加上各种工具和材料,堆得满街都是。后来施展不开了,而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985年,赵建国已经有了一些积蓄,他想盖个厂房。

事逢凑巧,1985年初春的时候,赵建国在西翠路附近看到一个积肥场,场地很大,租金也比较合理,一年的租金为1万元。赵建国从四十中学找来几个自己过去的学生,在学生的帮助下,他开始脱坯盖厂房,房子的四框砌好了之后,还没有盖房顶的材料。当时没有钱买房梁,只好买来一些竹竿当檩条使。然后再往竹竿上面铺一些草帘子和油毡纸。因为油毡纸大多是从各个工地捡来的,都是一些不规则的碎块,赵建国把房顶拼成了鱼鳞般的形状,远远看去,房顶就好像是披了蓑衣一样。然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碎油毡上压砖头,每逢刮风下雨的天气,经常是外面下大雨,房子里下小雨,外面的雨停了,房子里还在下。

“建国木器厂”就在这个破房子里诞生了,就是这个小小的工厂帮助赵建国完成了原始积累,通过卖家具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这个工厂在西翠路一直坚持到1992年,建国木器厂就是集美的前身。

但是,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却让赵建国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希望,他认为,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创业应该是一群人的事,是工厂和厂长一起努力的结果。为此,赵建国创作了一首诗《人心向背定年华》:

厂长工人本一家,迎新送旧叙佳话。

鹬蚌不和同失利,鱼水相依共生涯。

隋帝无德毁基业,唐王有道聚众侠。

厂兴我荣齐努力,人心向背定年华。

赖,����� ���比你快。不过,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了一点,包两只沙发,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取消大锅饭,开始计件工资了。”

这个时候,工人们纷纷围了上来,问赵建国:“怎么个计算法?”

赵建国说: “我们比赛的时候,都是在赌气地干活儿,是一天半的时间,可是,我们平时干活儿不能总是比赛。我现在给大家留点余地,四天半工包一对沙发,完不成任务扣奖金!”

当时,每个人的工资里,每个月都有15块钱书报费,大家一听赵建国说要“扣罚奖金”,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撇嘴,认为赵建国没有那个胆量,钱是共产党给的,能让你随便扣?可是大多数人都把这句话放在了心里,开始提高工作效率。

到了月底的时候,发现技术最好的那个人反而没有完成任务,赵建国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他找了一大堆客观理由。这个时候,赵建国必须为自己说出去的话负责了,他通知财务部,按照他说的扣掉这个工人5元钱,当时的工资只有36块,扣掉5元,也不是一个小数。当时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吃大锅饭,猛地一扣罚奖金,会计也有点发憷。

赵建国鼓励他说:“不用怕,天塌下来我顶着,你给我扣了就成!”

工资发下来了,那个工人发现自己的钱少了5元,就急了,来找赵建国评理:“你凭什么扣我的钱?”

赵建国说:“我事先通知过你,你看别人是不是都完成了?你技术好,怎么还会完不成呢?按照月初我说的,必须扣你这个月的书报费!”

那个工人后来不断地跟赵建国纠缠,赵建国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赵建国知道,这个时候,大家的眼睛都在看着他,如果他在这个时候退缩,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他对这个工人说:“你别缠着我,我姓赵的吐口唾沫都是钉!我说出的话是不会改的。但是,我可以教你一个补救的方法。”

那个工人脸上的表情很复杂,他问赵建国:“怎么补救法?”

赵建国说:“办法有两个,第一,你下一个月给我老老实实完成任务,第二,你把这个月亏损的给我补回来,我可以把这5块钱再给你,你要是做到这两点我可以给你,如果你要跟我继续较劲,你要说打咱就打,说练咱就练,我赵建国奉陪到底!”

这场风波过后,全厂再也没有完不成任务的现象了。但是,因为沙发的销路很好,生产出来的沙发供不应求。为了增加产量,赵建国又想了一个好办法。

当时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很多,经常游手好闲,也是社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当时国家有规定,企业可以招收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做临时工,每个工可以支付1元钱工资,一个技术工人,国家允许支付2.5元工资,这是国家法律允许的。赵建国就在这条规定上动脑筋,他想,给这些正式工人招收一些徒弟,然后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徒弟俩人算一组,师徒两人在核定时间内按时完成任务,劳动报酬一共是2.5元,有1.5归徒弟1块钱归师傅,如果师傅不仅教会了徒弟的手艺,而且还能超额完成任务,那么这个时候的分配比例就调过来,徒弟分1块,师傅分1.5。赵建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呢?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当时在其他地方,一个学徒工每天最多能挣一块钱,如果在这里能挣到1.5元,这样的薪酬已经超出了一般学徒工资的50%。那又为什么要给师傅1元钱呢?因为徒弟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的任务,徒弟必须尊重师傅的付出,这就是原始的1.5和1块的分配比例。

如果在师傅的指导下,徒弟超额完成了任务,分配比例就调过来,师傅拿1.5元,徒弟拿1元钱。这样做是因为赵建国知道,徒弟之所以能够超额完成任务,这都是师傅的功劳。一是师傅教会了徒弟的手艺,二是提高了整体的劳动效率,师傅把一些粗活交给了徒弟干,师傅昼夜加班做细活,他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做法,拼命地工作,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教会了徒弟,所以要通过增加师傅收入的方法来调动师傅的积极性。结果,赵建国独创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推行之后,完成生产任务跟个人的切身利益挂上了钩,工人的劳动热情被激发出来,工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当时,一个大学毕业、工作了10年的老师,工资只有56元,而校办工厂的一个普通工人,月收入已经达到了70元!

工人的收入超过了老师,甚至超过了国家干部,这还了得!一时间,“赵建国贪污”的谣言传遍了学校,学校派了一个副校长来蹲点调查,其实,他们没有想到,这些钱是工人辛辛苦苦劳动挣来的,他们昼夜加班加点地付出,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对于工人所付出的辛苦是无法想象的。尽管赵建国始终处在舆论的旋涡里,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靠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打开了校办工厂的局面。

那些被招来的学徒,看到师傅挣钱,很快就不安分了,过了几个月之后,他们自己感觉可以独立操作的时候就来找赵建国,要求自己独立操作。赵建国就这样,依靠师徒传授,然后徒弟成了师傅的循环,将工厂变成了有源之水,产量在突飞猛长,企业也逐渐活了起来,当年学校交给赵建国的5000元的本金,现在已经滚到了2万元。

学校的经济效益上去了,全体老师都成了受益者,老师参加一次学校的义务劳动,每个人都可以得到15元的补助,学生们多看几场电影更是不在话下,因为当时学生电影票只有0.05元一张,四十中学经常包场看电影。却没有人想到,在这背后,有人在默默地付出。

转眼到了1981年,这个时候学校第一次调工资,全校涨工资的名单出来了,第一榜,有他,第二榜也有,可是,第三榜一锤定音的时候,却没有赵建国的名字了。

赵建国很奇怪,自己的工资只有43元,却给学校办厂如此辛苦,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工作,从来没有人问过他一句,他以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领导和群众都看得到。可是,为什么在涨工资的时候却被打入另册?

他去找领导谈,领导却顾左右而言他。后来,赵建国明白了,原来,就连校办工厂的工人都能挣到70元,大家都以为,这几年,不知道有多少钱被赵建国中饱私囊了!

赵建国感到自己比“窦娥”都冤枉,也许除了他爱人之外,学校里几乎没有几个人相信赵建国是清白的。想想自己的处境,一种悲凉的心情油然而生,这些年来,尽管他为学校的工作呕心沥血,可是,他既不是党员,也没有靠山,自己辛辛苦苦地给学校创下了一份家业,却被无端地怀疑成贪污分子!

这个时候的赵建国受困于体制的束缚,就算他有再大的理想,也发挥不出力量来,正所谓“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如果想要有一番作为,必须离开体制,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赵建国坚定地相信自己,只要有他这个人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条路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