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喧嚣的时代
-
1973年,中国进入一个多事之秋,1973年1月1日,也就是新年伊始的时候,《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新年献词》,强调指出林彪的路线“是一条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一定要把“批林整风”这个头等大事做好,从此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批林批孔的高潮。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口号。
就在这同一年,中国的教育界可谓风起云涌,有两位不同寻常的新闻人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个是交白卷的英雄,一个是敢跟老师叫板的“反潮流小将”。
当年,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有一个跟赵建国的身份一样的知识青年在这里插队,他的名字叫张铁生。
1973年,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无独有偶,同年的12月1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并加长篇编者按语。由此掀起了批判“师道尊严”的高潮。赵建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而躁动的历史背景之下,得到了公社推荐他进城上学的机会。那个时候,无论是招工还是上学,能够回到城市,是每一个知青的梦想,能够重新回到课堂去读书,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
当年,在赵建国读书的时候偏偏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早早就插队离开了学校,现在回想起来,他仍然感到遗憾。能够回城读书是他一直盼望的事情,但是,1973年的校园,变成了大批判的战场,到处都在批判“师道尊严”,这对渴望能在学校里学到一点有用知识的赵建国来说,不知道是忧还是喜……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