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红色年代

岁月的脚步从来都不等人,当时光隧道进入2014年,赵建国突然发现,一直在事业当中忙碌操劳的自己,已经年届六旬……

回想当年,1984年5月,创办“建国木器厂”的情景,宛如发生在昨天,可是,时间这东西,犹如飞速而逝的白驹,还没等我们看清楚它的模样,它却早已翩然而去,消失在岁月的尽头。

岁月的故事犹如一幕幕循环往复的戏剧, 2013年,李春波一首怀旧的民谣突然蹿红: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说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毛主席的手一挥

挥到哪里我们到哪里

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现在想想我们还爱你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呼儿嘿哟

广阔天地的父老乡亲

现在你们都干啥呢

劳动中结下的友谊

真的我会好好珍惜

啥时候你们来城里

我会好好地招待你

多难得的那份情谊

我感谢毛主席还要感谢你

呼儿嘿哟

呼儿嘿哟……

赵建国最初听到这首民谣的时候,他有一种感觉,感觉这首民谣好像是专门给他写的,不,准确地说,这首歌应该是给他们这一代人写的。因为在“上山下乡”那段难忘岁月里,每一个知识青年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沉淀着勤劳的汗水和飞扬的青春……

1971年,赵建国中学毕业了。对他来说,“上山下乡”是他唯一的出路。作为一名插队知青,他来到了北京郊区的昌平前蔺沟村。四十多年以前的昌平区,远不是今天高楼林立的景象,当时的前蔺沟村是一个远离镇中心的小村子,村外有一条河静静地流淌,日夜陪伴着他们这些从城里来的知识青年,这些年轻而躁动的青年无助地生活在这个非常沉积的小村子里。

赵建国来到前蔺沟村的时候,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干出个样来。”他怀着这样一种改天换地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当中,整天带领人修水渠、种树、开荒地,由于他积极肯干,而且头脑灵活,很快被村里委以重任,当上了民兵副连长,兼任青年突击队队长。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难免跟当地的村民发生一点小小的摩擦。这些事情在赵建国看来,都是为了公家的事情,不掺杂一点个人恩怨,再说,他是一个知青,跟村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一样的,没有亲厚远近之分。可是,他较真的态度却得罪了村里的人,招来了别人的嫉恨,可他自己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1971年12月16日,在赵建国的记忆中,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季节。北方的冬天昼短夜长,一到了晚上,村民们早早就熄灯休息了。

那天晚上,月黑风高,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发出一阵阵瘆人的叫声,西北风挟带着雪花,吹打在脸上就像利刃划过一样疼。

可是,别人可以早早休息,赵建国却不能,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他还要到水渠上巡视一番才能回去睡觉,因为水渠里的水是春天灌溉庄稼的命根子,只有水渠里有水,才能保证明年的春耕生产。

赵建国拿着手电筒,来到水渠上一看,水渠外面白花花的,结了一大片冰。他想,“糟糕!水渠发生渗漏了!”

他往前试探地走了一步,没承想,“扑通”一声,自己陷在了冰窟窿里,幸好,水渠渗漏出来的水不太深,就算是掉进去也没有生命危险。不过身上的棉袄棉裤全都湿透了。可是,这个时候赵建国已经顾不上自己了,他急忙到宿舍去喊人,一起排查水渠,忙了大半夜,终于找到了水渠渗漏的地方,将溃漏的地方堵好之后,天已经快亮了。

忙碌了一夜的赵建国这个时候又累又困,他身上的棉衣服全是湿的,干活的时候,心里着急,他也没有感觉到冷,可是,一停下来,身上的棉衣服就冻成了一副硬邦邦的冰铠甲。实在是太难脱了,他回到宿舍以后,费了好大劲,总算是把冻硬了的衣服脱了下来,然后倒头就睡。

第二天早上起来,他感觉自己头重脚轻,嗓子里面像是有一团火,烧得难受。他感觉眼皮沉得好像是灌了铅,眼睛总是睁不开。一连几天,赵建国一直在发烧。村里领导看他病得很厉害,就要叫救护车,送他到昌平县医院去救治。可是,一打电话,说昌平的救护车不在,还要等几天才能回来。

赵建国跟队长说:“算了,再忍忍,过两天就好了。”结果,又挺了两天,病情仍然不见好转。

一转眼,赵建国病了十天,生产队队长见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就让他回城里去休息两天。

从昌平的前蔺沟到西城区甘雨桥,距离有70多里地,队长见他正在病中,不放心他一个人独自回家,就派了一名民兵护送他。他们早上9点出发,赵建国不想给人添麻烦,走到半路上,他就把村里给他派的那个民兵打发回去了,自己一个人骑车往家里走。

骑在车上,人直冒虚汗,全身无力,两条腿酸疼得厉害,每蹬一圈儿都要咬着牙使出全身的力气。

走到大羊坊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头昏脑胀,突然看到路边有家副食店,他下了自行车,走进去,用身上仅有的两角钱买了两根香蕉,把香蕉吃下去之后,冰凉的水果起到了给身体降温的作用,再说,身体里增加了一些糖分之后,他感觉又多了一点力气,再次咬牙上车,坚持着往家里走。

35公里的路程,如果放在平时,也许只要几个小时就到了,可是,人在生病的时候全身都没力气,他整整骑车走了一天,直到傍晚的时候才到家。

进了院子之后,他连把自行车支好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一开门人就倒在了地上,吓得母亲连连喊叫,他这才从昏厥中醒来,家里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高烧39.7度。

赵建国在医院里住了17天才出院,住院费用花销了八十多元,这笔钱放在今天,也许连一顿饭钱都不够,可是,在四十多年以前,八十多元可以算是一笔巨款,因为一个知青在农村,每天的工分折合成现金,也不过是三角钱左右,辛辛苦苦地干一年,全年的收入也不过一百多元。

赵建国是为了维修水渠才生病的,生产队的书记说,这笔钱可以由队里报销。但是,赵建国在当民兵队队长的时候,公事公办,铁面无私,得罪过队里赤脚医生的哥哥,赵建国的这笔医药费,医生说什么也不给签字报销。于是,这个医生就跟赵建国两个人较上劲了。

队里的副书记为了缓和他们俩的关系,就把医生和赵建国两个人都请到家里,希望调解两个人的关系。没想到,赤脚医生见到赵建国,上去就给了他一记耳光,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知青就没一个好人,男的都是骗子,女的全都是流氓!”

赵国建那个时候年轻气盛,哪能忍得下这样的屈辱,他一拳打在那个赤脚医生的脸上,把他一下子打到了墙角站不起来。

后来,赵建国因为这一拳,八十多元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彻底无望了。生产队的领导都知道赵建国是冤枉的,可是,赤脚医生不肯签字,他们也拿他没有办法!八十元钱,差不多相当于赵建国在农村插队一年的收入,就被他这一拳打得全都泡了汤。当年的收入虽然很微博,但是由于赵建国急公好义,非常乐于助人,他发现有一个跟他一起插队的知青生活能力非常差,他就把自己一年的收入八十元钱全都给了他。

多年以后,在一起知青聚会上,赵建国见到了他当年的老同学,这个同学还记得赵建国当年给了他八十元钱的往事。对于友情,赵建国看得非常重,他还写过一首《满江红》,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看重:

唇枪舌剑,

常往来,

雌雄难辨。

结友朋,

推心置腹,

岂容虚颜。

两肋刀插事知己,

一腔血流为友伴。

刘关张,

义重留佳话,

谁不赞!

管鲍情,

有续篇,

膑涓事,

皆心寒。

史为镜,

友情亦分忠奸。

诚谦互助同长进,

虚伪造作皆败残。

效古人,

我辈需努力,

同心干。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