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第四章
-
受到这种鼓励,卓别林也来了劲,他无拘无束地和观众们谈话,给他们表演舞蹈,还做了几个模仿动作。有一个节目是模仿他母亲唱一支爱尔兰进行曲:“赖利,赖利,就是他那个小白脸叫我着了迷,赖利,赖利,就是那个小白脸中了我的意……那位高贵的绅士,他叫赖利。”在唱歌的时候,他把母亲那种沙哑的声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观众被这个5岁的小男孩逗得捧腹大笑,扔上了很多钱。
卓别林后来回忆说:“那天夜里在台上露脸,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母亲的最后一次。”正是那次表演,卓别林找到了自己的优点,确定了自己的位置,从而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位置,即有些人所说的人生坐标。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谁就取得了获得成功的优先权。 一个人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美国西部的一个小乡村,一位家境清贫的少年,在15岁那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就是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
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风帆劲起,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他一路风霜雪雨,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时,他微笑着如此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
世上没有完不成的心愿,也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只有我们想不到的事情和不原意去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心愿有多少,也不管它们有多么不可思议,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用心去努力,就会有实现的一天。记住:一个人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往往不是被对手打败的,而是输在过于轻敌上
有一个美丽的大鱼缸,被主人放在客厅的桌子上。有一幅描绘着海底世界的图片贴在鱼缸的后面,将水映成了深蓝色。鱼缸的里面有一块小假山,假山上生长着翠绿的水草在水中不时地飘动,水泵在夜以继日地吐着泡泡。在这里生活着一群金鱼,它们形态各异,婀娜多姿,有的长着两只大眼睛,有的长着一个大肚皮,有的长着像孔雀开屏似的尾巴,有的眼睛上长着两只大水泡,有的脑袋上鼓起一个大包……
在这群金鱼当中,大部分形体都比较小,只有一只眼睛上长着大水泡的金鱼个头比较大,所以在主人喂食时,“大水泡”总是能最先抢到,有时小金鱼们就会饿着肚子。
有一只小金鱼实在是受不了了,对“大水泡”说:“你虽然在我们当中个头最大,也最有力气,可是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你不能做得太自私。”“大水泡”“扑哧”一笑,说:“要是你有本事就和我抢食,没有本事,就饿着肚子。”
小金鱼气得眼睛都快要翻出来了,只能和其他小金鱼们发发牢骚,它们也深有同感,可是又能怎样,谁叫“大水泡”长得魁梧呢?可小金鱼却不这么认为,它感觉“大水泡”也一定有自己的弱点,它在私下里酝酿着一个报复“大水泡”的计划。
接下来的几天里,小金鱼不和“大水泡”抢食了,它心里清楚,即使自己使出浑身解数,也是抢不过它的。
小金鱼在旁边观察着“大水泡”的一举一动,看到它游动时两个水泡晃来晃去,随着水波在动,非常漂亮,于是,它的报复计划在头脑中形成了。
一天,小金鱼又开始和“大水泡”抢食,它明知道抢不过也要抢,其实,它 根本的意图并不在食物上,而是在争抢时,趁“大水泡”不注意,在其中的一只水泡上狠狠地咬了一口,结果水泡丝毫未损,只是上面留了个印迹。“大水泡”回过头来轻蔑地看了小金鱼一眼,说:“抢不到食物就咬我,那也没用,你照样还得挨饿。”
小金鱼也不在意,游到其他地方去了。过了一会儿,小金鱼又游了回来,在“大水泡”的水泡上原来有印迹的地方又狠狠地咬了一口,“大水泡”依然是一笑了之,根本没把小金鱼放在眼里。
就这样,小金鱼一连咬了“大水泡”十几口,每次都咬在同一个位置上,此时小金鱼惊喜地发现:这只水泡被咬过的地方开始变薄。
于是,小金鱼对“大水泡”说:“我希望你能改变你的主意,不要太贪婪。”
“大水泡”也不搭理小金鱼,仍旧我行我素。小金鱼实在是忍无可忍,冲上去,使出浑身的力气在原来咬过十几次的地方又狠狠地咬了一口,这只水泡应声而破,“大水泡”惨叫一声,从此变成了“独眼龙”。
主人用无奈的眼神看着这只“大水泡”,他知道这只金鱼已经失去了观赏价值,思考了一会儿,用渔网把它捞起来,十分惋惜地扔进了垃圾筒里。
从此,小金鱼们再也不用挨饿了。
横行霸道、目中无人,只会给自己树敌,并招来别人的报复。很多时候,人往往不是被强大的对手打败的,而是输在过于轻敌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人会被大山绊倒,而令我们摔跟头的往往是那些小石块。”
强者不是天生的,再强的人也有软弱的时候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一个自卑的胆小鬼,许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时间倒退30年。
“我为什么总是这样呆呢?”那时的贝利可一点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著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吗?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做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的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因为他缺乏自信。
分明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自卑,却使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近渴求已久的现实。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挡的勇气踢进了1000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地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著名球队的。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像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像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
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致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顾虑别人将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的。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自卑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 情绪并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
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在于他们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就在于他们把软弱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当然,强者并不是天生的,再强的人也有软弱的时候,但他们战胜了软弱。
把空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空想才有价值
有位乡下青年,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他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有一年夏天,他因仰慕一位文学大师,故千里迢迢地前来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文学大师,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与文学大师谈得非常融洽,文学大师对他非常欣赏。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文学大师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文学大师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他们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一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文学大师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他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文学大师开始感到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通信一直在继续。文学大师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文学大师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
在这位文学大师的书房里,俩人有一番对话:
“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
“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发表。”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文学大师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文学大师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文学大师能如此欣赏他吗?转眼间,冬天到了。
青年诗人继续给文学大师写信,但从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很诚恳地写道:
“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 ,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
“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和尊贵的您。
“在现实中,我对自己深感鄙弃,因为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再也写不出作品了。而在想象中,我是个大诗人,我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已经登上了诗坛的宝座。 “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