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第六章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非常深刻。正如屈宜臼说的那句话:“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意思是说,我所说的时间,不是客观的时间,而是参与到整个事情当中来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效果会很好;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往往会很糟。

如果说“道”是道家学派的核心词汇,那么,“仁”则是儒家学派的关键词语。和“道”一样,“仁”也是无法认识、无法规定、无法言说的。“道”无法规定,是因为它是超越经验之外的绝对,无法落入到彼此区别的“对待”里。而孔子的“仁”,则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生活法则。它之所以无法规定,是因为它总是与“时间”“时机”粘连在一起,因而没有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正因为此,“仁”是《论语》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但孔子却从来没有对它下过定义。 孔子说,“仁”的最高境界就是“时中”和“中庸”。就是能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针对合适的人,不偏不倚地落在那里。因此,“仁”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更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的含义总是随具体的情境不断变化,而非有固定的内涵和僵死的外延。同样的行为,对子路来说是“仁”,对子贡来说可能就不是“仁”了。同样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是“仁”,在那个时候可能就不是“仁”了。比如,如果撒谎是不诚实的,那么,向敌人撒谎算不算诚实?如果是这样,诚实怎么会有一个完美的“定义”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知“仁”难,行“仁”更难,正如走在刀刃上。正所谓“仁者,刃也。”因为你要不偏不倚地落在那里,绝不是看几本教科书,背几个教条就能解决的问题。孔子一辈子没有写下一个字,“述而不作”是他的原则。因为他知道,那些凝固在语言里的东西,很容易变成教条和概念,无法牵引着人们进入“时中”的中庸境界。最终,他和苏格拉底一样,选择了随时随地的对话,通过问答的方式启发他的学生去思考。甚至,这种对话也不是记载在纸面上的,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对话。

脚踩两船,有备无患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错基,不如待时。

——孟子

“破釜沉舟”的前提是抱了必死的决心,是在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种两军对垒的困境下发生的,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运用脚踩两船的策略完全可以让我们有备无患。

管仲与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一起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都完了。国中的百姓都不喜欢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本人。公子小白自幼丧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很难说。不如有一个人侍奉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于是他们决定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管仲射杀小白,鲍叔牙叫小白装死。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成了齐桓公,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但鲍叔牙并没有忘记旧情,他在齐桓公面前说情。再加上管仲素有贤名,齐桓公不但没杀他,反而让他当了宰相,协助自己干出了一番事业。

管仲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考虑问题。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公子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了。在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绝不能将所有“赌注”押到一处。生活与政治其实一样,为了求生存,人生不能破釜沉舟,脚踩两船才能有备无患。

虽然“破釜沉舟”一词中体现的不顾一切、拼死一战的精神,已经连同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项羽的心理崇拜联系在一起,成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但是,对于这个词我们必须冷静分析,切不可在现实生活中生搬硬套。

脚踩两船,用到情感中似乎不太明智,但用到生存上,不失为一大方略。凡事不可做绝,“留有余地”实际上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看问题也不能只看到眼前顺利的局面,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一相情愿地去处理问题,而要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狐狸吃上天鹅肉

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范蠡

竞争需要谋略,逞匹夫之勇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对手不会是完人,再高的警惕性也会有麻痹的时候,只要你肯动脑筋,不言放弃,就有取胜的希望。

从前有一个狡猾的狐狸,想吃美丽的天鹅,可是天鹅飞得很高,狐狸只能望鹅兴叹,却毫无办法。但是终于有一天,狐狸如愿以偿吃到了天鹅肉。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一群天鹅有组织地互相偎依在沙滩的草丛里,美美地睡觉。它们的哨兵忠实地站在岗哨位置上,一有异常情况便发出警报,如有鹰类进攻,它们便群起反抗,张开翅膀扑打,并用坚硬的喙去反击。

一只对天鹅群偷袭多次并失败的狐狸,总结了经验。它趁着夜色轻轻地、悄悄地向沉睡的天鹅群摸去。草发出了轻微的沙沙声,天鹅哨兵发现了异常,立即发出警报,一声长鸣后,群鹅立即惊醒,互相呼唤,做好准备。然而,狐狸就地扑倒,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出。天鹅群以为没有敌人,虚惊一场,便又各自睡觉去了。

狐狸明白了,它可以用这种办法麻痹天鹅。于是,它用自己的尾巴摇了摇,又把草打响了,天鹅哨兵又发出警报,天鹅群再次从沉睡中惊醒。狐狸还是一动不动。天鹅群又认为是虚惊一场,对天鹅哨兵的警报逐渐不以为然。第三次,当狐狸再次拨动草响时,尽管天鹅哨兵仍然发出警报,天鹅们却懒洋洋地不当一回事了。天鹅对警报已失去了信任。如此多次,当狐狸轻轻走向熟睡的天鹅时,虽然它走路的响声引起哨兵的警报,但天鹅们已经完全不理睬这警报了。于是狐狸迅速一口咬住一只半醒半睡的天鹅脖子,那只天鹅疼得怪叫起来,群鹅这才发现敌情是真的,惊慌逃去,留下了这只同伴给狐狸做了美餐。

狡猾的狐狸没有翅膀,不能在空中捕捉天鹅,但是它善于利用聪明的头脑来击溃天鹅的警戒。天鹅哨兵是尽忠职守的,每一次的敌情它都会及时警告,但是制造了虚假的景象来麻痹其他的天鹅,使它们对警报失去了信任。狐狸趁势一击,终于吃到美味的天鹅肉。狐狸的成功在于它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利用谋略麻痹对方。

兵不厌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必须智取,不能强攻,此时,有效的心理战术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手之间博弈,能力的差距往往只在毫厘之间,要想取胜,必须从心理上战胜对方。面对无懈可击的竞争对手,放弃意味着失败,要想让对手放松戒心,我们必须采取策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在其被假象迷惑得摸不着头脑而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时机,利用自身的优势战胜对手,赢得竞争。

渔夫在自己的誓言中饿死了

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

——管子

誓言是一个督促人行动的约定,不要让它成为制约你行为的模具,更不要让它左右你的行动方向。挣脱誓言的锁链,灵活变通,可能带来一生的改变。

人生旅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中不少障碍是自己设置的,誓言的桎梏让许多人充满烦恼却又无可奈何。想做好任何事都要有变通意识,切不可拘泥于某种方式或方法,对于善于变通的人而言,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困难,变通是解决困难最好的方法。面对困境,不要消沉,不要焦虑,拓展一下思路,也许成功就在转身间。 一个渔夫生活在海边。他有个习惯,每次出海捕鱼之前,都要立下一个誓言。

一天,当他去捕鱼的时候,便立下誓言:今天只捕带鱼。然而,一网下去后,捞上来的全是海虾。于是,这天他便空手而归。

晚上,当饥饿的渔夫躺在冰冷的床上时,他十分后悔:“我怎么能扔掉了海虾呢?海虾在市场上虽然价钱不高,但一网下来,卖掉的钱解决我的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于是,他又发誓明天只捕海虾。

第二天,渔夫又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鱼。没想到一网下去,捞上来的全是黄鱼。于是,他又把黄鱼都放回了大海。当他两手空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他又后悔了,决定明天只捕黄鱼。

第三天,他又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鱼。然而,这次他捞上来的全是沙丁鱼。于是,渔夫又一次空手而归。

后来,渔夫便在自己的誓言中饿死了。

渔夫是愚蠢的,更是悲哀的,他用自己的誓言把自己活活饿死,不懂得变通,必然走进思维的窄巷。虽然现实中不一定有像渔夫这样愚蠢的渔民,但是一定存在渔夫般愚蠢的誓言。不要把自己装进誓言的牢笼,每立一个誓言,都要切合实际,当其无法实现时,就要灵活变通,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誓言所困的“渔夫”。

誓言是一个人的目标,一个人的承诺。正所谓“一言九鼎”,但是誓言的作用是明确行动的方向,而不是为了困住你的头脑和前进的脚步。过于苛求自己遵守誓言便等于刻板,不讲变通难免流于陈腐。我们常常受到誓言的限制而不懂得变通,一次一次地后悔,一遍一遍地更改誓言,最终只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禁锢住我们心性的不是誓言,而是自己的固执与墨守成规。既要遵守誓言,又要懂得变通,不然注定走向另一个极端——偏执。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学会灵活多变,在多变中求生存,在多变中求发展,逐渐走向成功。这庙为什么荒废了

彼一时,此一时,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