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我们喜欢举骑象人的例子,是因为它可以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我们改进自己所要做什么努力。当我们试图改进自己时,我们必须让理智的骑象人和情感大象——那个强大有力的家伙——一致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够成功。反之,如果我们的骑象人和大象不想走同一条路,我们的内心就会纠结,最终取得胜利的一定是情感大象而非理智。承认这一点很不容易,不过我们的自控力——我们理智骑象人对情感大象的抗争——肯定是屡战屡败的。
许多心理学研究和许多人的亲身经历都已经证实了上述事实。比如,在工作中,即使您的理智骑象人已经发誓,以后一定要对下属更加耐心、更加体谅,但是每到了工作强度特大的时候,您的情感大象还是会作祟,令您对下属冷嘲热讽,还一个劲儿地开会。再比如,您计划在4个星期中戒烟,但是因为在最近五个星期中您的夫妻关系比较紧张,所以您屈服了
情感大象,跑到7-11去买烟抽了。还有之前的那个桃子馅饼的例子也是如此,您的情感大象一看到漂亮的桃子就立即改变了方向,另走他路,令您的减肥计划失败了。
上面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在我们内心中,理智与情感的交战永远是情感一方胜利——在这一点上,我们与4岁幼童无异。在1970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带领他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现在被昵称为“斯坦福棉花糖实验”。2在这一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学龄前儿童(4~6岁不等)带进一个小房间,先让他们玩一会儿玩具,然后研究人员会给孩子一份小甜点(通常是棉花糖)。然后研究者告诉孩子,他会留下一块棉花糖,然后出去一下。在他不在的这段时间,孩子想什么时候吃掉那块糖都可以,不过如果孩子能坚持到研究者回来都不吃那块糖,那么等他回来,这孩子就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这一实验的结果蛮可爱蛮搞笑的,不过——也颇具说服力——有超过600名儿童参与了米歇尔的实验,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坚持了不到3分钟就吃掉了那块棉花糖。就算是那些极少数坚持到研究人员返回并得到了两块糖的孩子,也都是焦虑地蠕动着,饥渴地盼望着研究人员赶紧回来。当然,大部分“小骑象人”还很难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都等不到研究者回来,所以立刻就把唯一的那块棉花糖吃掉了。
所以您看,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从孩童时期就出现了,长大成人后更是与我们时时相伴。不过讨论这个对我们的自我改进有何意义呢?意义在于,我们要知道,若想成功改变自己,我们就必须正视自己的骑象人和大象。
如果我们是刚才那个实验里的孩子,我们必须理智地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获得两块棉花糖”,然后再从情感角度告诉自己,如果有两块糖,我们就可以享受双倍的美味。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内心意愿与我们在外部世界中的期待保持一致,我们的智慧、情绪、热情、环境和人生方向,这些都要是一致的,这样我们才可以成功地实现个人的转变。
正如本书开头所言,您一定要按照自己内心意愿活着,这样才能够实现“由内而外”效应——无论是事业上还是个人生活上——您才能“活出真我”。想要做到这一点,您得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真实自我,并且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真实自我给您的方向去生活。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您内心的纠结,让您把精力都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活得有意义,活得心满意足,活得很幸福。
对我们而言,好消息是:尽管我们还没有认真地在本书中讨论人类大脑中的理智骑象人与情感大象的分歧,我们却已经为自己做好了成功改进自己的准备。帮助您在生活中切实改进自己,这是我们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为您打下了成功改进自己的坚实基础。通过寻找“最能够鼓舞我们,最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事物,我们已经瞄准了真正符合我们内心意愿的自我改进的正确目标——可不是那种外在的假象目标。我们已经草拟了C-V描述——无论是我们的情感还是理智都对此描述很认可。我们也预期并克服掉了一些与我们的改进目标相关的大心理障碍——让我们自己从内心的恐惧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自己充满希望。减少内在阻力其实就是我们改变的第一步——现在我们就要迈出这一步了。到了改进自己的时候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