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都市言情 >娱乐时尚 > 字海寻趣:精彩的语言艺术 > 第 6 章 沉淀在历史中的“文字”文明
第3节 第三章

“寿”是一把双刃剑

关于“寿”字,有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傻女婿,要到他岳父那儿拜寿。临走的时候,妻子嘱咐他说话时要多带个“寿”字。于是,他到了岳父家,见了蜡烛叫“寿烛”,见了点心、桃子叫“寿糕”“寿桃”,见了面条叫“寿面”。岳父见女婿说话处处带个“寿”字,十分高兴。 正吃着寿面,看见岳父头上有一只苍蝇,傻女婿连忙用手拍过去,一边拍一边还说:“不要怕,我不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他这话,气得手直发抖,把碗里的面汤洒在了自己的新衣服上。傻女婿连忙用毛巾替岳父擦干净衣服,又说:“好好的一件寿衣上浇了面汤,怪可惜的。”岳父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吃完了寿面,傻女婿摆弄着桌子上一红木匣子,当着岳父的面说:“这寿木、寿材真够漂亮的。”岳父听了,气得昏死过去了。

傻女婿之所以闯了祸,就是因为他不了解“寿”的含义和用法,没有区分“寿”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寿面”“寿桃”是“寿”的正面用法,是吉利的字眼,而“寿头”“寿脑”在吴方言里是“傻头”“傻脑”的意思;“寿衣”“寿木”“寿材”则是指为人死后预备的衣服和棺材。故使用“寿”字时一定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词。

王安石发明“囍”字

人们结婚的时候,为了表示对新人的祝愿和增加喜庆的气氛,都会用红纸写上大大的“囍”字贴在墙上。相传,“囍”字是王安石发明的。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时上京赶考,路过马家镇时,看见马员外家门外的走马灯上写着这样一句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禁拍手叫好,却因赶考,没有停留细想下联。到了京城考完试后,主考官面试考生。轮到王安石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王安石对出下联。王安石脑子灵光一闪,“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脱口而出。主考官听后连声赞好。

赶考回来,王安石又经过马员外家,便用主考官出的上联来对马员外出的对联。马员外大喜,当即将女儿许配给王安石,原来那走马灯上的对联是马员外女儿的选婚联。王安石新婚大喜之日,正巧也传来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喜上加喜, 王安石提笔就在纸上写下“囍”字。从此,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娇妻,一时传为美谈。

“喜”从吉,从屮,从口。“吉”为吉利、吉祥;“屮”是草木初生,可引申为普遍;“口”是发声器官,可引申为言语。“吉”、“屮”、“口”为“喜”,表示人逢喜事普遍要说吉利话使人喜悦,同时也表明喜悦是一种吉祥、吉利的征兆。“喜”的本义是高兴、快乐,又可引申为喜爱、喜欢。“喜”字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常指喜庆的事。人们还常把一些美好吉祥的愿望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例如喜鹊报喜。

“福”是一张免死金牌

新春佳节,人们喜欢将“福”字写在红纸上,贴于门上,祈求吉祥幸福。

据说,贴“福”字的民俗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传说有一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来到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人脚大(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小足为美)。朱元璋看后,以为是镇上的人有意取笑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正是淮西人,而且是大足。朱元璋把这件事记恨在心,回宫后,马上派部下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出自什么人之手,统统记下来,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人家,一律在他们家的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朱元璋的部下便以此为据,来镇上捉人,凡是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都要遭殃。

此后,每逢春节,各地百姓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后来便演变成了祈求幸福的意思了。

什么是“福”,对于“福”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先民又是如何去造字的呢?

甲骨文的“福”右边即“示”,本为“灵石”,代表祖先的神主。左边则是酒坛子的象形字“酉”字,“酉”是装酒的器皿,古代又叫尊(樽)。“酉”还用 双手捧着,表示虔诚。可见“福”是由“示”加上“酉”而成的会意字,其意思是将一坛酒供在神主面前,祈求祖先保佑,即“求福”。这就是“福”字的本义。

到金文时代,“福”字右边是“示”,左边是“畐”。小篆的“福”写作已与今天的楷书形体接近。“畐”的本义是“满”,即酒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畐,满也。”又说:“福,畐也,从示,畐声。”于是“福”便成为以“示”表义,以“畐”表音的形声字了。

可以弹奏的“乐”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发现了14万年前的中国古人类手工创制的乐器——石哨,吹奏它可以获得一个清晰悦耳、稳定的音频。专家推测,这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而弦乐器的发明较晚,相传“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才成了今天的七弦琴。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乐”字是怎么产生的呢?

乐器可以弹奏出动人的音乐。音乐有娱目悦耳的作用,能使人感到快乐,所以“乐”字又可用作动词,有喜悦、快乐、欢喜等义。段玉裁也说:“乐之引申为哀乐之乐。”用作动词的乐字不读“yuè”,而读”lè”,例如成语乐不思蜀、乐此不疲等。

“音乐”能使人快乐,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它,因此“乐”又引申出“喜好”“爱好”的意思。如《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处的“乐”字要读“yào”。 王安石“用”书童

关于“用”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云:“用,可施行也。”对于这个解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这是由于“用”的字形不能够鲜明地显示字义,所以引起各种猜测。

有人认为,“用”字像灼烧甲骨时候卜纹的走向,本义是刻在盘子中央表示可以施行的卜辞,如用兵如神。引申义有委任、使用、需要、凭借、使用的效果、财物、吃喝等。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用”的形状像一只木桶,木桶可用,故会意为“用”,继而引申为施用之用,分别有使用、功用(作用)、费用等义。

关于“用”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王安石想招一个书童,就派人传出消息,凡是想当书童的,必参加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猜谜语。这一天,来了一个孩子,他的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他学习刻苦、聪明伶俐,王安石接连出了三个谜,他都很快就猜出了答案。身边的人问王安石:“这个孩子用还是不用?”王安石一言不发,拿起笔又写了一则字谜:“三山倒挂,两月相连;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身边的人还在奇怪呢,那孩子却高兴地跳起来,连声对王安石道谢。原来,王安石的谜底就是“用”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