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醋”是杯苦酒
醋和食盐一样,属于最古老的调味品,人类食用醋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人认为约有一万多年。有关醋的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我国在数千年前已经掌握谷物酿醋的技术,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专门酿醋的作坊。关于醋以及“醋”字的产生,历史上有两个传说。一是相传在远古时期,夏代杜康的儿子叫黑塔,成人后他带领自己的部下东迁到现在的江苏靠近长江的镇江市一带定居下来,并在长江边上开设了一家酿酒的作坊。当酒糟用水泡至21天后,他打开缸盖,突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他一尝,感到这种东西又酸又甜,与酒不同。他 想给这种物质取个名字,想了想,这东西是用酒糟经过21天后才制成,于是他用“二十一日”,即“昔”字加上“酉”字造了一个“醋”字,以此字作为这种又酸又甜的物质的名称。自此,镇江的醋闻名遐迩,直到现在,镇江的醋仍然是以21天为一个酿制周期。
另一个传说是杜康造酒时,将酒糟浸在缸里,21天后的酉时(下午5~7点),他揭开缸盖,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再尝尝缸里的水,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味道很好。于是,杜康又照此制作,并把它推广开来。后来,造得多了,得有个专名才好。杜康想了许久,猛击一下脑门,这是二十一日酉时成功,“二十一日”加上“酉”不是“醋”字吗,就叫做“醋”吧。
以上只是古代传说,不足为据。在我国古典文献中,醋本作“醯”或“酢”,曾被先人称为“苦酒”。最初的制法是用麦曲使小米饭发酵,生成酒精,再借醋酸菌的作用将酒精氧化成醋酸。春秋战国时醋还是比较贵重的调味品,汉代才普遍生产。
从结构来看,“醋”字的左边为“酉”,“酉”本为古代的盛酒器,此处指酒。它说明了“醋”与酒有关,或者说“醋”是酒类物质,其右之“昔”字据许慎说为声符,因此,人们认为“醋”为形声字。
“茶”父——神农氏
传说神农氏时代,人类数量渐渐增多,人们靠打猎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加上当时什么食物都吞咽,因此时常会闹病。神农氏为此十分担忧,下决心要去找可以定期获取食物的方法。传说中神农氏的肚子是透明的,肝、脏、肠、肺全能看得一清二楚,吃下去的东西也能看出它的消化情况。他就凭着这个肚子,看吃下去的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他开始尝百草了。
神农氏准备了两个口袋,一个放在左边,一个放在右边。能吃的东西放在左 边的口袋里,作为食物;不能吃的东西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当作药用。他尝了一片嫩尖的绿叶,发现它落入肚子里后,把肚里的各部分擦洗得干干净净。神农氏把这种东西称作“查”,后来人们就叫它为“茶”。“茶”在中国历史悠久,到了商汤时代,人们就普遍饮用茶了。
茶这种植物,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字出现较晚。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世纪,史书上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不过当时不叫“茶”而叫“荼”。“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它还指一种苦菜。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画,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这种在原字基础上减去一笔而造的一个新字实际是汉字形体结构的变例,属于后起字的范围。
茶对我国人民来说是一种历史悠久且独具魅力的饮品,因而,“茶”也就形成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把品茶看做个人修养的象征,品茶过程中,不仅能品出茶的色、香、味,而且能辨出茶的好坏,品出茶的产地、制法和采茶时节等。古人还通过茶作种种联想,如“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治国;多而不害,如举世之能得贤”等,历史上以茶为诗、为文者更是多得不可计数。
“鲜”就是羊鱼乱炖
关于“鲜”字,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一度很困顿,缺衣少食,身边只有颜渊、子路、冉有、曾参等忠实信徒。
有一天,孔子早晨只喝了一碗菜汤,待到中午,饮食还没有着落,弟子们没有办法,便分路乞讨。
“先生,有羊肉吃了。”子路捧着一块羊肉,满头大汗地跑回来。孔子一见这难得一吃的肉,脸上显露出笑容。 刚点火烹煮,冉有又提回几尾鱼,收拾好了,随手放进了锅里。
羊、鱼同煮,孔子他们还没有吃过,心里有一些忐忑不安。
合烹的肉、鱼很快就熟了,曾参先给孔子舀了一大碗,孔子尝了一口,觉得羊肉很香,鱼味很美,汤汁分外的好喝,令人回味无穷。孔子突然想到,鱼和羊肉合烹味道如此好,那就把“鱼”和“羊”字凑成一个“鲜”字吧。
姑且不论孔子造“鲜”字的传说是否真实,但“鲜”字之所以要用“鱼”和“羊”两部分来构形是有客观原因的。
“鲜”,甲骨文中还没发现有这个字。金文中有一个“鲜”字,其结构是由“鱼”和“羊”两字构成,并且“羊”字在上,“鱼”字在下,可以隶定为“羞”。小篆仍然保持了“鲜”的结构,只是“羊”和“鱼”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鱼”在左,“羊”在右。许慎《说文解字·鱼部》对此解释道:“鲜,鱼名,出貉国。”对北方干旱地区的貉国人来说,鱼是很少的,他们多吃羊肉。在他们看来,羊肉味道是鲜美的,而吃到鱼后感到它的味道更鲜美,因此用“鱼”和“羊”造出了“鲜”字,其意思是:像羊肉一样味道可口的鱼。这就是“鲜”字的来历。
“里”是一个大村庄
中国古代居民聚居之处被称为“里”,“里”又名闾里、坊。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周围设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先秦时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也就是说二十五家为一“里”。这样的生活图景反映在汉字上,就是“里”字造型。
甲骨文中没有发现“里”字,大概是“里”这种居住方式在商代时还没有出现,金文中的“里”字从田从土,意为人所聚居之地。《说文解字》云:“里,居也。从田从土。”本义是乡里,如故里。引申义有城镇的街坊里巷、衣物的内 层、里面、一定范围之内等,如邻里、被里儿、屋里、这里。此外,里又用作长度单位,古代以一百五十丈为一里。简化字又以“里”代替“裹”。
里,原为农村的聚居形式,后移入城市。里坊制城市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盛行于西汉至唐代。西汉长安城有160闾里,分布在城北及长乐宫、未央宫之间。北魏景明二年(501年),洛阳城筑里323个,每里300步见方。隋唐改称城内里为坊。隋唐长安城有110坊,坊内辟十字街或横街,布置巷曲。北宋以后,陆续拆除城墙,封闭式的里坊制至此结束。
“向”:窗子朝北
《诗经》里著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中有这样一句诗:“穹窒熏鼠,塞向谨户。”意思是冬天来了,先民们先是堵塞墙洞,熏老鼠,把老鼠从家中赶走,另外还要把朝北的窗户堵塞起来,再在用树枝编扎的门上涂上泥巴,以此抵御寒风的袭击。这里的“向”字为何意呢?
《说文解字》云:“向,北出牖也。”所谓“向”就是朝北的窗子。上古时期,先民营造的房屋多是南北向,前为堂,后为屋,而且在前堂后屋里还开窗以通气采光,先民把窗通称为牖,把朝北的窗称之为“向”。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