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东方人的刀叉——“筷”

筷子,被西方誉为“东方的发明”,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

相传,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治理洪水。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筷子原来称“箸(zhù)”,《说文解字·笔部》:“箸,饭欹也。从竹,者声。”王筠句读:“欹,持去也。”《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欹。”由此可知,许慎所说的“饭欹”就是吃饭时所使用的餐具,那么“箸”就是后世之筷子无疑。

“箸”怎么变成“筷”呢?这是因为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同音,“住”有“止”“停止”的意思,人们认为以“箸”字作为餐具的名称不吉利,加之古人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永不停止、快快成功,因此另造一个由“竹”和“快”二字组成的“筷”字代替了“箸”。之所以用“竹”,是因为这种餐具多为竹子制成。“快”除了发音外,也有表意功能,“快”有“高兴”“愉快”的意思。 此豆非彼“豆”

《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意思是: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得饿死。这里的“豆”字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豆”“绿豆”“豌豆”等的“豆”字是不一样的。古人创造的“豆”字,最初记录的东西是不能吃的。

据文献记载,古代的“豆”就其质地来看,主要是木制的,还有竹制的和陶瓦豆、青铜豆等。豆是先民的主要食器,如《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其中的觞是古代的酒器,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豆是盛肉的器具。大约在战国以后,“豆”从盛肉的器具逐渐转变成为祭祀的器具。

“豆”后来由食器引申为量具,又指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豆四谓之区。”意思是一只手装的量叫溢,用两只手捧起的容量叫掬(捧),四掬的容量为豆,四豆的容量为一区。“豆”还可作重量单位,根据刘向《说苑》记载:“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可见,“豆”是分量非常轻的一个单位。

“豆”的初意在古代指食器,那么古代的豆科植物称什么呢?称“菽”,就是“叔”,后来加个草字头,便是典籍里面通用的“菽”,例如《诗·采菽》“采菽采菽”。到了汉代,“豆”就用来表示农作物的大豆了。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假借,即借用古代食器的“豆”指菽豆的“豆”。

中国是最早栽培大豆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豆”在古代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人们的主食之一。有个成语叫“布帛菽粟”,其中“帛”为丝织品,“菽”为豆类,“粟”指小米。“布帛菽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出自《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食以米为先的“米”

“米”指的是去掉皮、壳的谷物,如大米、小米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米。那么,“米”字又是如何造型的呢?

《说文解字》云:“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古人在说到年龄时,有一个说法是“米寿”,“米寿”即为88岁,因为“米”字便是八、十、八三个字组成。

关于“米”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杜甫自幼聪慧,祖父杜审言(唐初有影响的诗人)十分喜爱杜甫。在金秋的一个黄昏,祖孙二人漫步田野,农夫正忙着收割,杜审言触景有感,便吟诗四句,考考孙儿。诗曰: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立中间。杜甫沉思片刻,便说出了答案。祖父喜上眉梢,笑在心间。原来,诗谜的谜底为“米”字。

历史悠“酒”

酒是中国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酒产生于何时,现在已无可考。《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今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则传说,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酒便与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关系,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 伴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酒的产量与日俱增,饮酒习俗自然渐渐形成。酒俗从它开始形成的时候起,就是一种群体文化。它的原始功能是用于祭祀活动,供神享受;作为民俗事象,它包含着庄严之美,表达着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感情。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活动渐渐由娱神变为以娱人为主,酒便大量出现在宴飨和文化活动之中,具有交际和娱乐的功能。

关于酒的发明创造,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则:相传当年杜康造酒时,无论如何总是造不成,后来就请教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要在某地某日的酉时取三个人的血,每人一滴,这样酒才能造成功。于是杜康就在指定的地方去等人取血。不一会儿,过来一位文人,杜康上前说明缘由,于是那书生便在杜康的酒里滴了一滴血。书生走后又来了一位武士,杜康再次上前说明了原因,武士也在酒中滴了一滴血。武士走后等了很久也不见有人来,眼看着酉时就要过去,正在着急时,远处来了一个傻子,杜康本不想用傻子的血来造酒,但一想这可能是天意,于是就取了傻子的血。酒造成后,后世喝酒的人却逃不了这三滴血的影响:开始喝酒时,像书生一样斯文;喝了一会儿,像个武士一样声高气壮;酒醉后,就像个傻子一样糊里糊涂。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