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田”没头没尾的鱼
有这样一则谜语:四座大山山对山,四条大川川对川,四方日暖春光好,四家窗口紧相连。稍加思考就知道,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个“田”字。古人是如何为“田”字造型的呢?
关于“田”字,《说文解字》云:“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陈,指耕田阡陌交通块块相连。四口,指边缘整齐。如上图所示,“田”字的形体古今变化不大,均像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的形状,其本义指农田,即供耕种的土地。因为“田”中纵横交错的小沟及一块块的土地排列整齐,因而“田”字便引申出“陈列”“整齐”的意思。
“田”字反映了奴隶社会井田制的情况。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封建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
关于“田”字,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美貌和才华俱佳,嫁给当时的大词人秦观。一天,苏小妹对丈夫秦观说:“我作了一则字谜,看你能不能猜出。我的谜面是:两日齐相投,四山环一周,两王住一国,一口吞四口。”秦观想了很久也没有猜出,只好跑到苏家,向苏东坡求教。秦观来到苏家,东坡正好在用饭。秦观说明来由及字谜,东坡不禁大笑,过后,他也没有说出苏小妹的谜底,而是叫厨子烧一盘西湖醋鱼端上来。席间,苏东坡动手将鱼的头和尾去掉,留下中段,然后指着鱼身说:“这就是谜底!”秦观恍然大悟。原来,“鱼”字去“头”去“尾”即为“田”字。 刀耕火种的“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传说中远古时代神农氏发明农业开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农业史,上面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就是中国传统农民和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那么,古人是如何创造了“农”这个字呢?
甲骨文的“农”字,从“林”从“辰”,最初的农业是“刀耕火种”,要想耕作,必须先砍伐树木,所以“农”字从“林”,而“辰”指耕器。整个字形表示拿着耕具从事耕作,是个会意字。金文“农”字从田,表示拿着耕具耕作于田间,其意更加明显。所以“农”字的本义为耕种,又特指耕种之人,即农民。
传说神农氏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造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这就是农业的开始。有了农业就必然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叫做“农民”,这样“农”字就有“农民”的意思。“农”在古代指代田官。汉代时,汉武帝设官名“农都尉”,是为发展与少数游牧民族邻近地区的农业生产而设置的,主管屯田殖谷,一直沿袭到东汉时期。“农”字还有勤勉的意义,如《左传·襄公十三年》云:“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秦”只是一种吃的
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作“栗”。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之后,骄傲得意。一天,他觉得国号“栗”字不好,要找一个字代替“栗”才好!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秦始皇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的天下,秦朝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取“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
以上自然是传说,不足为据,但秦为什么以“秦”为国名呢,这要从“秦”字的字源说起。
但是,为什么这字发展到隶书阶段时,原来“双手持杵”的字头却有了很大变化呢?这是因为,由篆变隶是中国文字与书法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在先秦文字和后世文字的分水岭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这便是:篆书部首在隶书里“强同为异”(即在篆书里原是同一部首偏旁,到了隶书阶段便变为几个部首偏旁,如“心”变为“心”“忄”)和“强异为同”(即在篆书里原是不同的部首偏旁,发展到隶书阶段都变为一个部首偏旁,如“奉”“泰”“春”“秦”“奏”的部首在篆书里完全不同,隶书却统统变为“夫”)的现象。
“工”——一把带柄的利斧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懂得制造并使用工具,先民们开始使用文字 后,就根据工具的形状创造了“工”字。
“工”的本义是“工具”,后来引申出凡使用工具干活的人都叫做“工”,如“百工”是指西周时期工奴和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泛指工人。上古的“宫”,也有称作“工”的,以后,还派生出工作、工程、工业、工夫、精巧、擅长、乐人等意义。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