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第四章
-
哺育生命为“母”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千百年来,母亲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美丽温柔的,这种印象反映在汉字中,也是一样。 如上图所示,甲骨文中的“母”字,像一个敛手屈膝的女子,胸部特别突出的两点代表乳房。这个字的本义不言自明,就是母亲。后来,“母”字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代表母乳的两点一直保留着,这是作为母亲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做“有奶便是娘”。
“母”字由“母亲”一义,引申用作女性尊长的通称,如伯母、祖母等。因为母能生子,所以“母”字也引申指事物的本源。此外,“母”也泛指雌性的动物,如母鸡、母牛等。
中国古代提倡做人要讲究五种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中国人推崇的道德规范。成语“母慈子孝”即由此演变而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母亲要疼爱孩子,子女要孝顺母亲。
“男”力于田头
古代社会发展到以农业为主时,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农耕的主要承担者。“男主外,女主内”,在古人看来,农业生产只能是男子的事,由“男”字的创造可见一斑。
“男”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中,左边是“田”,右边是一种耕田农具的形状,这种工具即古代的“耒”,它的上部是木制的柄,下部是犁田的“犁头”,整个字表示致力于农田耕作,所以,“男子力于田”即“男”字的本义。
“男”字发展到篆书阶段,字形变成上下结构。隶书沿袭了这种结构,“男”字形状基本定型。
在古代社会,有力气、有技术的青壮年很受尊敬,被称作“男”;有些以农为主的部落的首领也叫做“男”;后来,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的第五等爵,也叫做“男”。“男”字直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直接反映了从“母性中心”递变为“男性中心”社会的问题。 加冠而立即为“夫”
《礼记·典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按照古制,男子到20岁时,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此后,男子要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夫”字的造型,正反映了这一古制。
如上图所示,甲骨文、金文的“夫”字从大从一,“大”为人,“一”表示用来束发的簪子,整个字形像一个束发插簪的人形,它的本义即指成年男子。
《说文解字》云:“夫,丈夫也。”古代称身高一丈的男子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男子成年始成婚配,故“夫”可引申指丈夫,即女子的配偶,与“妇”“妻”相对;男子成年后,就要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故“夫”又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如渔夫、农夫等。
关于“夫”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乾隆皇帝与宰相张玉书到江南微服私访,看见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便问张玉书:“这是什么人?”张玉书答曰:“这是一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样写的?”张玉书心中明白,皇帝不会不知道“夫”字怎样写,肯定要发表高论了,因此故意随口说道:“两横一撇一捺。”
乾隆听后摇摇头说:“你这个宰相,竟连一个‘夫’字都不能辨别清楚。”张玉书连忙上前奏道:“微臣不才,请皇上指教。”
乾隆皇帝哈哈一笑,得意洋洋地说:“农夫是刨土之人,上写‘土’字,下加‘人’字。轿夫肩上扛竿,写‘人’字后,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这个‘夫’字是先写‘天’字,出头便是了。夫妻是两个人,先写‘二’字,后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这个‘夫’字是先写‘一’字,再加‘大’字便是。” 勤劳持家的“女”
“女”字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甲骨文“女”字像一个女子两手交叉,弯曲两腿,跪坐在那里。
古人为什么将“女”设计成这样一个字形呢?其实“女”字形象正是古人家居的姿势,古人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坐在椅凳上,而是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女”字造字的形象思维与“男”字之形突出男子以农耕为职业的特征相类似,之所以要描画女性跪坐的姿势,正是强调古代妇女主内持家的特点。这也是父系社会形成后的家庭特征。父系社会形成后,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家务劳动。
甲骨文形体的“女”字,足以证明妇女在商朝时已是主内持家的生存状态。
从甲骨文到金文,“女”字形象变化很大,头身相连了,腿脚拉直,坐姿消失,整个字横斜过来;篆书沿袭了这种变化;到了隶书,“女”字已经定型,象形意味大大减少。
对甲骨文形体的“女”字,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像侧立俯首敛手屈膝形,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
也有人将“女”的古文字形理解为女子留下、男子外出到别的部落去生活的风俗。
操家伺夫的“妇”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婚后的主要任务是服侍丈夫和操持 家务,“妇”字正好体现了古代妇女的这种身份。
《说文解字》云:“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如上图所示,甲骨文的“妇”字,右边为“帚”字的象形字,是一把打扫卫生的扫帚。左边的即“女”字。整个字形像一个长跪的女子手持扫帚打扫卫生。“妇”的本义为“打扫卫生的女人”。一般情况下,“妇”和“女”是有区别的,“女”是对所有女性的通称,而“妇”指已婚女子。如果“妇”和“女”字连在一起使用,这种区别就不存在了。“妇女”泛指所有的女性。
妇人最早还是一种带有等级意味的称呼。据《礼记·典礼》记载,天子的妻子叫做“后”,诸侯的妻子叫做“夫人”,大夫的妻子叫做“孺人”,士的妻子叫做“妇人”,老百姓的妻子叫做“妻子”。
在封建社会,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要其遵守妇道,最突出的就是要“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一生的道德、行为、修养所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女要遵守的四种道德规范,有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关于“妇”字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两人经常在一起猜谜。一天,王安石出了一个字谜:“左七右七,横山倒出。”王吉甫一听便猜出王安石所说的是个什么字,却没有直接说出谜底,而自己也作了一则谜语:“一上一下,春少三日,你猜我猜,合是一对。”王安石一听,哈哈大笑。原来,王安石和王吉甫的谜底分别为“妇”和“夫”字。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