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家”自豕始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访,看见一个民妇喂猪,无意中微笑了一下,随从小太监误认为是皇上看上了这位女子。

回到宫内,马皇后询问皇上私访情况,小太监就把他所见之事如实禀报。皇后让他把那妇人招来侍奉,皇上见了说:“这女人好像见过。”皇后说:“就是前天在村里喂猪的那个女子,我以为皇上喜欢她,所以就召进宫来侍奉皇上。”

皇上笑着说:“误会了,我看这妇人喂猪,就明白了古人造字的意思。“家”字从“宀”从“豕”,就是说无豕不成家。我是为这事笑,并非有意于妇人而笑。”

马皇后于是赐给妇人许多东西,让她回去了。

“豕”即猪,以下是“豕”字的发展演变。

“豕”字后来变为“犭”作部首用,另造了一个在“豕”旁加“者”作声符的“猪”,变为形声字。

为什么说无豕不成家?上古时代,先民在树上“架木为巢”以作住所。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转到地上架木为屋,并开始驯养野兽作为家畜(如猪、牛、羊、犬等)。为了防止外来侵袭,房子的结构,一般是上居人、下作圈。猪是当时主要的肉食来源,所以房下养猪和其他的牲畜,这就成为“家”的标志。而甲骨文中的家已从图形化简为线条化了,“豕”已倒过来头向上了。金文时代,房形依旧,而“豕”形已非了。“豕”的腹部轮廓线条进一步简省,后腿和尾巴变成交叉形了。秦代小篆字体构形又进一步变化,后来汉隶定型,终于发展成楷书“家”的字形。

通过“家”字的演变,可以追溯上古社会的发展情况:古人从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到开始定居,并进入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社会,后来又形成了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社会。 “老”者依仗之形也

所谓“老”字,《说文解字·老部》云:“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古人是怎样创造“老”字的呢?

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中说:“(甲文)老者倚杖之形。”可见甲骨文的“老”为象形字,是一持杖老者的形象。如上图所示,甲骨文、金文的“老”字,像一个弯腰驼背、老态龙钟的老人手拄拐杖的样子。老的本义即指老人,即年纪大的人。

老年人经验丰富,办事稳重,因此“老”引申为“老练”的意思。又由于年龄大的人活的时间长,对过去的事物经历的时间一般都较长,所以“老”又指历时长的、陈旧的或原来的等意思。

宋代的帝王笃信中国传统的道教,崇尚黄老之学,受其影响,宋代不少人名中喜欢带上一个“老”字。在宋史和宋代诗文中,以某某老命名的人常常可以见到。自古至今,“老”也是对老人的尊称。

关于“老”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他聪颖睿智、出口成章、风趣幽默,连皇上也十分喜欢。乾隆帝素知纪晓岚体胖怕热,夏天总喜欢脱衣纳凉,因此就想戏弄他一下。一天,纪晓岚正赤着上身与群臣办公,忽闻“圣上驾到”,纪晓岚猝不及防,衣不蔽体,情急之下,钻入案底。乾隆心知纪晓岚藏于桌下,便假意要走,纪晓岚不知就里,只顾问:“老头子走了没?”一句话被皇上抓个正着。乾隆坐了一个时辰,不走,也不说话。纪晓岚趴在地上,屏气凝神,心里发慌,加上天热,已然大汗淋漓。这一下乾隆也忍俊不禁,说:“你如此无礼,说出这样的轻薄话。你给我解释清楚,‘老头子’是怎么回事?”纪晓岚说:“臣还没穿衣服,怎么回圣上的话呢?”乾隆让太监给他穿上衣服,说:“亏你还知道跟我说话要穿衣服。”趁穿衣服的时候,纪晓岚已 经想好了说辞,他十分恭敬地对皇上说:“皇上万寿无疆,还不是‘老’吗?万物之首,皆为‘头’,您老人家顶天立地,是百姓之‘头’呀!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地来讲,就是‘子’,而且‘子’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皆称为‘子’,连在一起就是‘老头子’。”说的都是好话,使乾隆帝龙颜大悦。

长发拄拐为“长”

古时候,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般都是须发很长,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古人正是用这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示“长”这种抽象概念。

甲骨文的“长”是人披着长发并拄着拐杖的样子。“长”字本义是年长发长,引申义有空间时间距离大、长度、长处、擅长、多余等,如天长地久、长短、一技之长、长于写作、身无长物。

长头发并拄着拐杖的一般是老年人,所以引申为长幼的“长”;又引申指排行第一、辈分大、长官等,如长兄、长辈、部长。长头发和老年人都有一个生长过程,所以又引申为生长的长。又引申指增加,如长见识。

关于“长”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户人家以卖豆芽为生,他希望自家的豆芽长得好一些,于是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chánɡ zhǎnɡ chánɡ zhǎnɡ chánɡ chánɡ zhǎnɡ

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zhǎnɡ chánɡ zhǎnɡ chánɡ zhǎnɡ zhǎnɡ chánɡ

整副对联全部是由“长”字组成,真是妙趣横生。 “父”与斧有关

在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高大威严,又不乏和蔼可亲;他聪明睿智,又不失耿直善良;他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他孜孜不倦教育我们成人。这些父亲身上的共性,有没有体现在“父”字上呢?

《说文解字》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意思是,“父”是坚持规矩的人,是一家之长,是引导和教育子女的人。而从甲骨文和金文的“父”字字形来看,“父”字像一只手抓住一柄石斧或棍棒的样子。在原始社会父系时代,石斧、棍棒是一种主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而手持石斧、棍棒与敌人作战或从事艰苦的野外劳动,是成年男子即父亲的责任,所以“父”的本义就是父亲。

“父”字的古文形体表明了父亲教育的严厉性。从古至今,中国就有“严父慈母”的说法,还用“家严”一词来代指“父亲”。“父”字还引申为对成年男子或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一种尊称。父,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父取义的字皆与长辈男子等义有关。以父作义符的字有:爷、爸、爹。以父作声符的字有:斧、釜。

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尊敬,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有父亲节,父亲节诞生在美国。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