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汉字就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汉字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尽管汉字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甲骨文:殷商时代的流行体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和标记,用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说起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些趣闻。

相传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阳小屯的一位村民患了疥疮,浑身瘙痒,久治不愈。一日,他在村头河沿耕种之时,疥疮发作,痛痒难忍,情急之下,他随手捡起一块散落的龟甲,碾碎涂抹在身上,居然奇痒即止,仔细一看,疮脓也被龟甲粉末吸干了。他随即将河边的龟甲、兽骨都捡回家,如法炮制,几次之后顽症竟然治愈。这一奇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说这是龙骨显灵,此后,这些不起眼的龟甲、兽骨便以龙骨之名入药。

1899年深秋,一位名叫王懿荣的京城官员身患疟疾,药方中需要龙骨这味中药,在验看药物之时,他发现龙骨上有人工刻痕。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人发现龙骨上有奇特的符号,但大多认为是龙骨的奇异,都未深究。而王懿荣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对文字颇有研究。他大量收购药铺中的龙骨,经仔细识别研究,确认这些刻痕就是商代使用的文字。因这些文字刻于甲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而王懿荣亦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是用金属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通行于殷商时代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形为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

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2000个。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青铜器上的文字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勇敢正直的龙夫妇,感情非常好。他们共生下九个 儿子,但这九个儿子外貌都不像龙,性格、脾气、爱好也不大相同。其中第七个儿子叫饕餮,它的外形像老虎,威风凛凛,很有生气,喜欢同别人打官司,仇恨恶势力。饕餮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因此它是贪欲的象征。商周时期,青铜器已经被大量使用。人们将这个有头无身的贪食怪兽的形象铸在青铜器上,这种青铜器上的花纹,就叫饕餮纹,亦称兽面纹,是西周早期的钟鼎彝器的常见饰纹。

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与甲骨文十分相近。商周金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吉祥、勉励和庆功的话。金文的出现,对文字的完善和改革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为汉字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篆书:展现画圆功夫的字体

相传,北宋书法家章友直,擅长写篆书,当时无人能及。有一次,章友直被召到京师。

听说章友直来了,有几位翰林院的篆字待诏(官名)去见他。这些篆字待诏都是术业有专攻,虽早已听说章友直的大名,可耳听为虚,对章友直还抱有疑虑。

这些篆字待诏就说:“您的绝妙技艺我们很早就知道了,愿意当面领教领教您的笔法。”章友直让人用数张小纸粘成两张大纸,他提起笔饱蘸墨汁,在一张大纸上纵横各画十九画,成为一张围棋盘;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十个圆圈,成为一个箭靶。那笔道的粗细疏密全都一样,丝毫不差。几位篆字待诏一看,心悦诚服,惊叹不已。

那些篆字待诏为何对章友直的技艺惊叹不已?这是因为篆书讲究横平竖直,多半为圆或圆形的笔画,需有善于画圆的功夫,章友直正是通过画圈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篆书技巧。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大篆通常以籀 文、石鼓文等为代表。狭义的大篆指籀文而言,一般认为这是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字。大篆较之金文,只是作了某些省减或改变,笔画更加线条化,形体更加匀称。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统一文字,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改大篆为小篆。小篆与以前字体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线条圆匀,笔画粗细大体一致;字体结构趋于定型,大大减少了异体;文字的图画意味减弱,字成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的基础。从甲骨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隶书:由小吏创造的字体

相传,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求赦免罪过?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全国的统一文字。由于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仍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他想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于是,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存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3000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在汉字发展史上,人们把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字形结构变化的一大飞跃,是古今汉字的一个分水岭。与篆书相比,隶书的变化有:删除繁冗,使笔画进一步简化,有助于辨识和书写;实现了汉字笔画化,即把小篆不规则的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了平直方折的笔画;摆脱了汉字象形的特点,使汉字成为符号化的方块字,奠定了近2000年来今文字的基本形体。 一般又将“隶变”的特点归纳为形变、省变、讹变三种。形变,指字体的结构基本不变,但发生了从小篆的线条形状到隶书笔画形状的变化;省变,指在形变的同时,对小篆的繁复字体到隶书字体的简化;讹变,指隶书的字形较之小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楷书:堪称楷模的字体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是可做模范榜样的意思。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时期。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相传,汉代上郡(今陕西榆林)人王次仲,从小倾心于认字,志向不一般。皇帝无意中发现了王次仲改造的简易实用的楷书,认为王次仲是个奇才,要召见他。可是召见了三次,却不见王次仲前来。

王次仲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日夜不停地研究汉字和数术,专心致志,根本没有考虑皇帝的召见。皇帝对此大怒,认为王次仲对自己大不敬,就下令用囚车把他押到京城。在押送的路上,王次仲的头颅突然滚落在地,变成一只大鸟,振动着翅膀直往远处高飞而去。飞远时,两只翅膀掉落在一座山上;因此这座山的两个山峰就被后人叫做大翅峰和小翅峰。押送王次仲的官吏,把掉下的两只翅膀进献给了皇帝。

王次仲作楷书的神话传说,不管它如何离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始作楷书的人,并且为变隶书为楷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

楷书与隶书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在形体和笔画方面存在着区别:隶书成“八”字扁方形,楷书成“永”字长方形;隶书笔画有波磔,楷书笔画平稳、尖细,或停顿回旋,或带硬钩;楷书字体更趋于简便、固定、明确,易认、易写。 基于上述特点,故而成为官定字体,自流行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草书:随性洒脱的字体

相传,有个姓杨名叫永鸣的人,想吃黄杏,曾在当地四处寻找也没买到,于是写信给他的岳父请求代买。

杨永鸣自认为能写一手草书,写起信来随意着笔,字迹潦草。岳父收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的是:请代买“否”和“汤水鸡”。

岳父到处打听,没见到卖“否”和“汤水鸡”的,感到很失望。后来,他仔细辨认,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汤水鸡”只不过是女婿杨永鸣的姓名。于是岳父买了几斤黄杏,又复信一封,托人带走了。复信的内容是: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姓名变成汤水鸡,画虎不成反类狗。以上当然是滥用草书的一个笑话。

草书是创自汉初,由隶书草化、简化、连笔快书而成的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仍保留着隶书的波磔,笔画的界限比较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今草是楷书的快写体,它一笔到底,字字相连。狂草兴于唐代,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没有规律。草书把方块字的结构和笔画高度简化,以达到快写的目的。

草书的特点也正是它的弱点。由于草书难学难认,于是逐渐失去了其实用价值,而仅仅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行书:与王羲之照相辉映

行书是在汉末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在《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 部分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王羲之将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王羲之的行书,在他本人各体之中也应排在首位。其中,《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谢安等1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祓禊”之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王羲之为本诗集写了序文,即《兰亭序》。此帖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劲有力,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文中20多个“之”字,7个“不”字,虽重复出现,却无雷同。

传说,唐太宗特别喜欢《兰亭序》,为了得到这本字帖的真迹,派人到处寻找,得到后如获至宝,珍爱无比,甚至在死后还一再嘱咐后人把这本真迹殉葬。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字帖都是别人临摹的。

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虽有连笔,但各自独立;比楷书书写快,比草书易于辨认。正因如此,1000多年来,行书已成为人们日常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

综上所述,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等形体的演变有以下规律:第一,笔画线条化。笔画有一个形成过程。从甲骨文到篆书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第二,字形符号化。汉字历史上曾经有过六书,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由来和理据性。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字形演变的来龙去脉,从而发现其意义的根据。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这种理据性逐渐被破坏和丧失。

最大的一次字形系统演变是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从根本上打破了古代汉字的理据性。

第三,结构规范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由不规范变得整齐规范、大小一致、造型美观。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