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在世界文字大家庭中,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汉字是美丽的语言文字之一。无论是结构的匀称规则,还是形象的简约奇特,无论是读音的音韵旋律,还是字义的丰富深奥,汉字给人的美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匹敌的。
要学习汉字,首要的问题是弄明白汉字是如何产生的,即要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学者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什么时候完成自己的体系的?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人能有个结论性的说法。
关于汉字的起源,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介于传说和事实之间的说法,虽都不能正确解释汉字的起源,却也留给后人不少有益的启示,促使人们思考、探索。
文字之父——仓颉
据说,在我国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的头形很奇特,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畸形的头陀,他生有四只眼睛,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手里经常拿着一支笔。仓颉经常骑着毛驴,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他把收集来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后来,毛驴走到今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仓颉带着这批资料,就在岐山县住下来。他不断地观察天象,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 兽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仓颉造出文字后,感动了神灵,神灵从天上投下粮食,夜里神鬼也惊吓得哭起来了。不久,仓颉受命担任统一文字和领导文字改革的专职官员。他还作为黄帝的史官,记载史事,部族的重大档案也都由仓颉掌管。
以上传说,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记述得最为全面:“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指鸟兽行走留下的痕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对于仓颉造字这一传说,历代学者普遍认为:“仓颉有可能是黄帝部族中极有影响力的巫师之类的人物。而上古时期,巫师、史官是由一个人担任的,仓颉在这方面作出过贡献,这样容易让人们把从事搜集整理文字工作的人误以为是汉字的创造者。”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河图”与“洛书”的神话传说
在众说纷纭的汉字起源中,“洛书”“河图”的神话传说不可忽视。相传在很久以前,大禹治水时,有条黄龙在洛水中摇动着尾巴在前面引路,疏通了水道。还有一只玄黑色的大龟,背部扛着青泥,跟随在黄龙后面,遇到洼地就放下青泥垫平,又把人们居住的地方加高,那些垫得特别高的地方,就成了名山,特别低的地方就成了大川。那只大龟背部还排列着1~9的数字序列,大禹从中悟透秘密,制定了包括五行思想在内的《洪范九畴》,并按照这个排列的次序,划分天下为九州。因负书之龟出自洛水,故该图被称为“洛书”。
大禹在黄河边观察水情变化时,从河中出现一个白脸鱼身的人,自称是河精,捧给大禹一块光滑的石头。大禹仔细研究,才知是一幅河图。这幅河图提供了治水中运用的地理和水文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是以图的形式描绘出来的。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来的。伏羲氏也据此画出了八卦,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文字符号。
文字产生以前,有个过渡阶段,那就是伏羲氏用来表示世界上客观事物的八卦符号,因此八卦符号是创造汉字的来源之一。八卦符号代表了八种自然现象。它运用的基本符号是“—”(代表阳)、“_ _”(代表阴)。八卦中“”代表天,称乾,“”代表地,称坤;“”代表雷,称震;“”代表山,称艮;“”代表火,称离;“”代表水,称坎;“”代表沼泽,称兑;“”代表风,称巽。任意两卦相叠合,就可以得出八八六十四卦,从而也就提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八卦符号与后来的文字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用“”表示水的形象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里“水”的字形是一致的,但是八卦和文字没有直接联系。
关于汉字起源的八卦说,著名的文字学家唐兰的意见是很中肯的:“八卦的起源,既是巫者用算筹排列出来的方式,用来做事物的象征,就和文字无关,而且巫术的盛行,恐怕就在殷时,文字久已发生,所以八卦的卦画,决不是文字所取代的。”
结绳记事的年代
“结绳说”是汉字起源的传说中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说法。所谓“结绳”,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帮助人们记忆的一种方法,人们以此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大大小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有人认为文字就是从大大小小的绳结发展而来的。下列两则小故事,有助于我们对“结绳说”的理解。
鲁迅在《门外杂谈》里讲到“字”是怎样来的时写道:“我们那里的乡下人,碰到明天要做一件紧要事,怕会忘记时,常常说:‘裤带上打一个结。’”鲁迅家乡是浙江绍兴,在浙东一带农民请别人代办一件事情时,常说这句话,意思是请对方不要忘记。
2004年4月11日下午4时32分,河南省新密市的郑煤集团超化矿突发透水事故, 12名矿工和技术人员被困井下。经过多方紧急营救,4月16日9时30分,12个人全部获救。被困的矿工最后成功获救,就是因为他们用矿灯绳打结向井外传递信息。他们打了两个绳结,一个绳结完整没有破坏,表示“1”,一个绳结分成两个头,表示“2”,合起来表示他们12个人还在一起。大水把矿灯绳冲出来后,井下救援人员看到这个打着绳结的矿灯绳,并没有简单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灯绳,而是朝井下人员想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从而信心倍增,加快了掘进的进度。
关于结绳记事,《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叙》中则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虽然没有明确说文字的起源与结绳有关,但的确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结绳记事的漫长时期。但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生相袭的,即结绳不可能直接发展成为文字。结绳只能帮助记忆或者作为表示某种简单事务的标记,不能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不能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
因此,结绳同文字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与结绳说性质相近的还有契刻说,契刻说也是帮助记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从古代文献记述和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在创造文字以前所存在的刻木记事现象分析,契刻的目的多数是“刻其数”以备忘,有契约、凭证的性质。但契刻只能记载一些较为简单的信息,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传递和记载的信息复杂程度的加深,最终被图画和文字取代。
汉字起源于图画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之所以博大精深而又形象生动的原因之一是他是属于象形文字,也就是说文字起源于事物的形状,这就为汉字起源于图画的说法提供了依据,汉字起源于图画也就是“书画同源说”,在众多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学说中是比较令人信服的。汉字是为了记录汉语而出现的手段,一种可以用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传递较多信息的手段,必须使接受信息的人和给予信息的人想到同样的内容,写实性的图画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据说,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大臣曾国藩的部将鲍超被太平天国军队包围在某 地,围城的太平军将领是陈玉成,外号叫“四眼狗”。鲍超是一个十足的大老粗,只认识他自己的姓,慌忙中他画了一张画叫人送给曾国藩。曾国藩打开一看,只见纸中间画了一个圆圈,圈里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个“鲍”字,圈外画了四只狗。曾国藩看完以后,大吃一惊,知道他的部下鲍超让“四眼狗”陈玉成包围了,立即下令派兵去解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道理。
汉字的起源和图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从带有文字性质的图画转变为早期的象形文字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用来传递信息的图画只能识别,而无法读出声音,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同语言建立对应的关系,那么这时它还只是图画。只有当它和语言结合起来,变得可识可读,并且它总体的直观性经过分析,变为一形即一词,这时我们才可以说它是文字。
关于汉字起源的各种传说,概如上述,这些虽然都不能正确解释汉字起源,却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这就是:“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引自《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字的创造者,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