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于是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但她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现在孩子每天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除了学校里的压力,更大一部分是来自家长的压力。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说,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我妈妈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她。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她一看我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妈妈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

这是现在孩子普遍的心声。现在的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那么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呢?

其实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于是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但她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很多妈妈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她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这种现象是很恐怖的,孩子即使很小,也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或者继承品。

父母的焦虑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妈妈得以警醒。

一个小学生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就不需要再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竟因无法承受父母的期望而选择了死亡,而这个小男孩竟是那么爱他的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心理投射,小男孩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做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做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一种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他们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和自己实现了一样。

上面的例子让人十分心痛,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其危害也很大。另一方面这种转接也会让家长不舒服,因为孩子不理解家长的用心,家长也会觉得很伤心,抱怨孩子不理解。那么要怎么改变这种“双输”局面呢?妈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妈妈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妈妈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二、让孩子自我成长。很多妈妈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妈妈应该知道,要依据孩子的个性应势利导,思想上要重视,行为上则尽可能的平等。虽然孩子身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要相信一切会慢慢变好,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苛求和责骂他们。

妈妈应该明白,很多时候孩子出问题了,往往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合理。一个心理咨询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先做改变。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以前物质匮乏,爸爸妈妈对孩子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爸爸妈妈也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