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很多病都是吃饱 “撑”的
-
生活中常常听人们讲“吃饱撑的”,但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体会过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现代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吃得越来越好,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旦习惯吃到“撑”,就会有疾病找上你。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打招呼时最常说的客套话,足以说明人们对吃的重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宴会亲友,“吃”都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和“吃”沾上关系。可是,如果问一下身边的人,肯定十有八九都有吃得“憨撑饱胀”的经历,甚至还有人表示,几乎每天都有吃太撑的时候。
现代人基本上不可能没有吃的,因为从古到今,已经从食物严重不足过渡到食物比较丰盛的时代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那真是挺穷的,有时候一段时间之内可能会没有粮食吃,比如到某个季节,玉米没有上,稻子也没完全成熟,而且上一年的粮食也吃完了,怎么办?就得靠国家的供应(国家会补助一些粮食给我们这些贫困的山区,我们家属于下放到农村比较穷的那一类)。而且,当时劳动力也弱,有时候产量也不行,地里面半熟不熟的瓜啊、豆啊,都还不能吃。所以,那时候大家一般都是饿过来的。
如今时代好了,市场上有这么多主食、副食可供大家选择,人们天天有的吃、顿顿吃得好,反而得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开玩笑地说:“一边在餐馆排队吃饭,一边在医院等待挂号。”
可以说,现在人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吃不起、吃不上,而
是吃太饱撑的,比如:
肥胖。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容易消化,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会导致一系列富贵病。
胃病。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时间长了,还可能患上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癌症。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使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老年痴呆。日本有关专家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症几率会大大提高。
神经衰弱。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因少食而造成的常见疾病,如果长期饮食不注意,还会带来很多并发症,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儿童、老人、女性、职场人士、商务人士很可能会成为多吃
的受害者。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一边督促孩子不停地吃,一边又嫌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女性朋友们一边高喊口号: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一边在吃力地减肥;孩子们一边拼
命地给老人夹菜,一边又唠叨老年人反应慢;商务和职场人士一边在酒桌应酬上满脸堆笑,一边又在家里喝中药调理……
生活中的这些场景都实实在在地警醒我们:“吃饱撑的!”
当然,这只是食物过饱本身给人体带来的疾病,还有一些外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所需的食物量都在市场供应的合理范围内,那么市场上所能提供的食物量可能会远远大于需求甚至还有富余;如果每个人都吃得过饱、过量,就可能导致市场供应不足,而不足就会催生出市场上各种不安全的食品(因为市场要不断满足我们过剩的需求)。
我们吃的水果、蔬菜是不是还有本身的味道?
我们吃的饭菜能不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我们吃的食物会不会有损于身体健康?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可能很多人会无奈地说:“市场环境就这样,不吃也不行啊?”可是,当外部环境暂时没有改善的时候,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少吃一点,让身体少一点毒害和污染,多一点清洁。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适度减少食量,对身体的健康、长寿都非常有益。谚语说得好:“吃饭省一口,活到九十九。”俗话也说:“有钱难买老来瘦。”都不是没有道理。而且调查
资料显示,体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体偏瘦者寿命短3~5岁;90岁以上的老人中,80%都有少食的习惯。这些“经验”和数据都告诉了我们少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我虽然强调饮食过饱对身体的伤害,提倡少食对健康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饮食可以无限制地节制,而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把握好度,顺其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的才是合理的(具体方法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述)。
所以,当我们饮食过量吃撑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一个自我调节意识,否则引来疾病,可就得不偿失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