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假期,王先生决定乘船独自去旅行。
上了船,王先生忽然发现自己忘记带换洗的衣服了。“唉,假如我早上出门的时候再检查一遍旅行包,也许就不会忘记带了。”他有些愁眉苦脸。
过了没多久,他觉得有些头晕、恶心,他晕船了。“天哪,假如我听了老李的话准备好晕车药,肯定不会这么难过!”他小声嘟囔着。
没驶出5海里,他忽然听到广播:“旅客朋友们,我们的船出现了一些故障,无法再前进了。但是请大家放心,我们已经请求救援,用不了多久,救援船只就来了……”听到这些,王先生的脸色比吃了苦瓜还难看:“难道我要被困在这茫茫海上吗?假如我没有心血来潮想要乘船旅行的话,就不会遇到这么糟糕的事情了!”
这时候,坐在他旁边的一个游客实在忍不住了:“先生,假如您能闭上您的嘴,那该有多好啊!”
毫无疑问,Kevin是一个不愿意服输的人。“那你是聪明人吗?”他有些挑衅地问道。
我眨眨眼,笑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我是个聪明人。但是我只能说,多数时候,我算是一个聪明人,但少数时候,不聪明也不是一件坏事,是不是?比如昨晚我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咬到了舌头,那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小心点,就不会疼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但是,这样的懊恼没什么,不是吗?想一想还挺好玩的。但是,”我话锋一转,“你有没有发现,总是说‘假如’的人,他们总是很悲观,整个人缺少了向上的动力。他们习惯向后看,然后惋惜,忧愁,而不会向前看,面对这一刻已经发生的。”
他不说话,看来依旧持保留意见,于是我继续说道:“固然,回过头正视自己的错误,总结经验,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面对已经发生的,并在当下寻找解决的方法。”
“你是说,那些乱七八糟、糟糕透顶的事情,都必须面对吗?”他的脸上写满了不情愿。
等他脸上的不情愿消散了些,我才回答道:“你觉得那些乱七八糟、糟糕透顶的事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
他想了想,回答:“生活被打乱、心情跌入谷底、充斥负面情绪……都是些不好的事情。”他撇了撇嘴。
我点点头:“你说得没错,这的确是这些糟糕的事情给人们带来的东西,但是这些是停于表面的,对于内在、心灵来说,这也许是好的。这些糟糕的事情能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勇气,让我们强大起来,可以直面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只有面对了,才能强大起来。”
“只有面对了,才能强大起来。”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十几年前,我还是个毛头小子,听了一堂课,便发誓要做一名心灵导师,因为我觉得这能从根本上帮助到别人。
但是事情怎么可能那么简单?最开始讲课的时候,我被人嘲笑,被人起哄,甚至开口没讲几句话,下面的人就走光了。
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十大恐怖事件,排名第二位的是死亡,而排名第一位的是公众演说。”那一刻,我忽然想到:如果我连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都可以征服,那还有什么是我不能面对的?当我这么想时,才发现当下的问题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糟糕,或者说,这些事情从来就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糟糕。我站在那里,就是一种成功。
美国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说:“此时此刻,对于我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看起来那么一小步,但其实是跨越心灵的一大步。
“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你觉得现在的生活不快乐。这也许是因为这不是你内心深处想要的生活,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你遇到了生活的瓶颈期。”
“生活的瓶颈期?”他睁大眼。
“对,‘瓶颈期’的意思你明白吧。人们在长时间面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后,很容易忽然茫然起来,质疑这些事情的意义,质疑自己这么做是否正确,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当他们调整好后,依旧可以快乐地接受这样的生活。”我分析道。
他摇了摇头:“我觉得我不是遇到了瓶颈期,这不是我内心深处想要的……”他忽然自嘲地笑了,“可是讽刺的是我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需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是吗?”我笑了,“地球上六十多亿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你所遇到的问题,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逃避问题、认命,而不是面对问题,想要解决问题。你肯正视自身出现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来说,已经足够伟大。”我很认真地说。
“伟大?”他苦笑了一声,“我只觉得头痛万分。”但是他很快整理好情绪,追问道:“你认为我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看得出来,他很期待。
我点点头:“当然,但是——”他有些放松的神经又一下子紧绷起来了,“但是很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灵的觉醒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点点去找寻、开发。因为你要探索的,是这个宇宙中最奥秘的事物——‘真我’。我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接受——接受自己排斥的,接纳身边的一切事物,好的与坏的;第二阶段:理解——理解事物的本质,寻找内在的法则;第三阶段:改变——让身体与心灵行动起来,只有做到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第四阶段:重生——追寻到本我,得到升华,能够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看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他的要强与不服输在一瞬间被紧张的情绪代替:“漫长?需要很长时间吗?我能找到吗?我真的能做到吗?”一连串的发问表现出了他的不自信。
“没问题,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寻找。”我又重新沏了一壶茶。
据统计,几乎每个人在年老后都会后悔:49%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70%的人后悔在年轻时选错了职业;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
“如果我那时注意身体……”
“假如当初我好好珍惜她……”
“如果我不是那样对我的孩子……”
“如果我从一开始就选了自己热爱的工作……”
“假如当时我能够努力一些……”
人总是在失去后,才去反思“如果当初”的可能性。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细心谨慎,大家都说他太过理智。他有一个习惯,做一件事或者做出一个选择前,他总是会问自己:“我现在做的这件事(做出的这个决定),一段时间以后,甚至几十年以后,我会为我做了这件事(做的这个决定)而后悔吗?”每当他这么问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有人说我这个朋友的行为太过于谨慎,我却不这么认为,他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眼下,更是以后。“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这句话不是建立在冥想空想之上,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仔细揣摩后的。
有人说:“生活保持和谐的一个办法就是让所有的好事和坏事同时发生。”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能做到“趋利避害”,在做一件事前,深思熟虑,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后悔,那么这样的“坏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好事”吧。
总有人会在很久以后忧郁地想:“假如那时候我能再努力一些,或者准备更充分一些,后来的问题很可能就会避免啊。”
“事后诸葛”总会让人觉得无力,而通过努力去预估好的结果并按照这个方向走,那么结果也许会大不一样。
“你昨晚什么时候上床休息的?”桌上的茶杯冒着热气,隔着白色的雾气,我打断了Kevin的沉思。
他有些茫然地抬起头,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对话中,几秒钟后,他才回答道:“凌晨四点吧,我睡了不到两个钟头就醒了。”
“睡不着很糟糕。”我说道。
他点点头,但是面容依旧憔悴:“我知道,之前医生建议我吃安眠药,但是我讨厌那些东西。我宁愿打针,也不愿吃药。”他说着皱起了眉。
“你为什么很排斥药物?”我很疑惑。
“不知道,我母亲说我很小的时候误食了药物,被紧急送到医院——但是我不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我母亲认为我排斥药物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面无表情地耸耸肩。
Kevin母亲的猜测很有可能是正确的。很多人因为幼年时候受到了伤害,长大后会通过各种各样的举动反应过来。例如曾经有个女孩儿,婴儿时期在洗澡的时候她不小心被水呛了,当时差点死掉。虽然后来被抢救了过来,但是长大后,她变得异常恐水:她洗澡从来不会超过十分钟;想方设法逃掉学校的游泳课;喝水都是依靠吸管,她拒绝直接用嘴巴接触到杯子;甚至美丽的海边在她眼中是最恐怖的地方……这就是婴幼儿时期留下的心理阴影,虽然她很可能不记得自己曾在婴儿时期被水呛过,但是当时濒死的感觉依旧深深刻在了她的脑海深处,所以在她眼中,水如同猛兽。Kevin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年幼时期的误食药物的体验让他长大后从内心深处排斥药物。
“你从小到大都不吃药吗?”
“小时候会被母亲逼着吃,每次生病吃药都是生不如死,每次都会折腾很久。后来有一次因为拒绝吃药我打翻了滚烫的中药锅,药汤差一点洒在我身上,母亲心有余悸,从那以后,只要生病我都会打针——我并不排斥打针。”他指了指手背。
我想了想,从身后的书架上找出一盘CD,然后递给他:“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失眠过,那真是不好的经历。但庆幸的是,我的一个医生朋友并没有建议我吃药接受治疗,他认为我可以通过音乐来舒缓大脑——人之所以会失眠是因为大脑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所以,让你的大脑放松一些,我想可能会对你的睡眠有所帮助。”
他接过CD——那不过是一盘普普通通的轻音乐CD,抬起头看了我一眼,他的眼神仿佛在问:“真的管用吗?就这么简单?”
“不试试看怎么知道。”我笑了笑,“我们刚才讨论过:别说假如。先去尝试一下,再得出结论吧。”我抬起手,看了看手腕上的表,“我们的时间到了,明天中午,我们在昨天那家餐厅见面吧,一起吃个午餐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