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最后的守护人》这部小说于2009年问世后不久便大获成功,仅在意大利便创下了10万余册销量的大观,并先后被译成16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它被意大利评论家们誉为“意大利式的《达•芬奇密码》”,是意大利当代悬疑小说力作之一。
小说采用了时空穿越的叙事手法,贯穿着两条时间主线进行平行叙述:一条线是1486年前后,故事围绕着皮科的999个论题展开。作者向我们展示了5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那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描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众生百态。这里有爱恨情仇,有刀光剑影,有阴谋诡计,当然也不乏侠肝义胆和义薄云天的豪情。另一条线是1938年前后,这条主线围绕着德国法西斯夺书、贾科莫•德莫莱护书展开。在这一部分,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以“护书高于一切”的人生态度来践行自己毕生使命的主人公德莫莱形象。为了护书,他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无欲无求,而最终其后人却发现德莫莱家族世世代代用生命守护的竟然是一本假书。五百年光阴荏苒,世世代代前赴后继,守护的却是一个赝品,这是先人卓绝的智慧,还是历史巨大的玩笑?作者还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法西斯社会里人性的冷漠与扭曲。十年朝夕相处的师徒相互间心有芥蒂,徒弟为了金钱与美女差一点欺师灭祖;亲密无间的恋人之间却掩盖着巨大的阴谋和背叛;法西斯军官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灭绝人性;只是在罗马街头一名卖身的女人那里残留着待人以诚、与人为善的人间真情……
小说时间上跨越了五百多年,从空间上看,故事在罗马、佛罗伦萨、米兰和瑞士的卢加诺等地上演,而将这不同的时空贯穿起来的是一个重要的红线式人物,他就是乔万尼•皮科•米兰多拉。他生于1463年,1494年卒于佛罗伦萨。皮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是一个可与米开朗基罗比肩的天才,他是洛伦佐•美第奇的好友,是当时意大利甚至是欧洲最富有的贵族。他博闻强识,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嗜书如命,将一半的财富都花在书籍上。他著有999个论题,其中900个已公开发表,99个是秘密论题,这便是本书书名999的含义。他身处在那样一个教会极权的时代里,却大胆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宗教哲学思想,并酝酿在罗马召开一个世界宗教大会,邀请各宗教的神学家对他的论题进行探讨,对教会神权形成了强烈冲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说中皮科历经生死磨难,最终还是难逃噩运,英年早逝。
他死后也未能获得安静的长眠。2007年7月,他死后五百多年,尽管遭到强烈反对,他的墓终究被打开。开棺检验后,官方给出的结论是皮科因中毒而死,意大利学界对这样一个结果均表示不屑。因为五百多年来,所有研究皮科的学者都确切知道皮科死于砷中毒,这早就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开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检验的真实结果是什么?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更让人惊心动魄的秘密?对这一切我们今天都不得而知。也许它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浮出水面,也许它将会永远地石沉大海。
小说通过对皮科的人物塑造,利用文学的手段提出皮科的宗教思想:即西方的几大宗教其实有着共同的上帝。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犹太教的耶和华,他们其实是一个神。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名字,是因为名字是被人创造出来的,因为每一位上帝都反映着人的本性,而不是相反。因此,历史上以及今天依然存在的以宗教为名的战争和冲突实际上是荒谬的,是违背上帝旨意的,实质上是人类借着上帝的名义为战争和屠戮正名。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还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想,这也是原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之一。
对小说的结尾部分我还想作一点说明。结尾部分提到奎多终于领会了皮科墓碑上那段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墓志铭,找到了真书的所在。译完全书时,我始终未能弄懂奎多到底是如何对墓志铭进行解读并找到答案的,是字里行间另有玄机,还是前文中埋有伏笔,需要仔细推敲揣摩?最终,我联系了原作者,马尔蒂伊先生很快作了回复,我在这里引用一下他的几句原话:
“我有意对此不作解释,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奎多是费鲁齐奥的后人,费鲁齐奥是第一位守护人,他是最后一位。他最终搞明白了书在哪里,但是……最终谜底将在本书的姊妹篇《异教徒》中揭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欢问题,而不是答案。因为问题可以开拓人的思维,而答案则将人的思想禁锢起来。”
问题比答案更具魅力,那就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