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流动儿童处在人生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城市生活的边缘状态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主要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成长困境”。这一困境主要源于社会歧视、自身边缘化的地位以及缺乏成长所需的社会支持,因此,减少乃至消除城市人群对流动儿童的歧视,营造一种宽容、接纳、融洽的社会氛围,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支持,使之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乃是化解流动儿童成长困境的有效途径,而围绕这一目标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就是融合教育。
  在现代教育学中,“融合教育”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二是指针对特定人群的特殊教育门类。
  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融合教育”被定义为:“把教育目标中的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在同一课堂内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希望把认知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如阅读课或文学课上,可以把描述或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转化为自我教育,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体验其情感,将其生活、理想、价值标准与自身进行比较等。”摘自《教育大辞典》第5卷(教育心理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44页。这里的“融合教育”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认知与情感融合起来。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门类,“融合教育”专指针对特殊对象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残障儿童进入到普通学校学习;通过学习及社会化活动,使残障儿童融入正常社会之中。
  我们这里所说的“融合教育”与上述定义不尽相同,它是指一种旨在促进流动儿童全面融入新环境、新生活的教育活动。具体说来,融合教育就是指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城市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针对流动儿童成长困境这一现实问题,依照开放包容、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城乡学生、城乡文化实现有效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有效结合;使学校管理与社区管理实现有机整合。
  这种针对流动儿童成长困境,以融合城乡、整合文化为宗旨的教育主张,由武汉市德才中学率先提出,随后又有其他地方的学校提出了类似的主张。融合教育的理念很快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认同,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促进流动儿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之道。
  武汉市德才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周边的农民工相对集中。从2001年开始,学校就招收部分流动儿童(时称农民工子女)。2003年9月,武汉市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德才中学招收流动儿童的数量大增,达到600多名,接近该校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此后流动儿童一直占该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德才中学成为武汉市接纳流动儿童最多、在促进流动儿童文化融合上做得最为成功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也成为我们跟踪研究的主要田野考察对象。
  基于对流动儿童现象的关注,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参与武汉市德才中学有关融合教育的改革实验,前后历时5年,其间以田野考察的方法,深入该校教学活动的第一线,与该校师生进行了密切的互动联系,在该校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班级带班观察,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交流会,对“混编班”、“独立班”的城乡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6次发放调查问卷表,共计发放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份。这些问卷涉及该校的融合教育措施、校园文化营造、班级编排、班级内的学生互动、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流动儿童的家庭状况、流动儿童所在社区的生活状况等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与德才中学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制订了“四位一体”的融合教育实施方案。
  在融合教育的实施方案中,我们认为,融合教育的宗旨是开放包容、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容不仅是指破除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更主要的是城市公办学校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接纳流动儿童,对城乡学生一视同仁,真正使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生活学习在“同一片蓝天下”。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将流动儿童的学业、品德、个性、行为能力、体质等方面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教育活动,使流动儿童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目标的同时,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性人才。
  秉持开放包容、全面发展的宗旨,融合教育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环节的社会性。
  全面性是融合教育的首要特征。从施教的内容上看,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除了课程学业、书本知识,还有行为、交往、城市生活、理想、道德、价值观等社会化的内容,涉及知识、行为、生活、规范等方面,是知识学习,也是行为学习、生活学习。对流动儿童来说,融合教育实施的是一种广义的学习,是学习、适应、融合、发展的综合过程。
  再就是多样性。融合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其施教手段的多样性,课堂学习、班级活动、师生互动、学校与家庭的互动、社会参与、主题活动等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教育手段。
  社会性是融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融合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融合教育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指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教育,必须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组织、团体等多方面的资源,举全社会之力以收综合治理之功。
  要而言之,开放包容、全面发展是融合教育的目标宗旨,全面性、多样性、社会化则是融合教育的基本特点。
  依据武汉市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实践,参照国内外相关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我们认为,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融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方能克竟其功。其中,学校、班级、家庭、社区是核心要素,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四位一体,共同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1. 学校:营造城乡融合的开放环境
  学校是实施融合教育的主导场所。
  从融合教育的角度看,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社会化的养育所,是流动儿童成长的家园。因此,学校除了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课业知识外,还应将行为学习、个性养育、人格塑造置于重要的位置,通过行为能力、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教养”,使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学校要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围绕开放包容、全面发展的宗旨,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建宽松、温馨、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流动儿童生活于其间如沐春风,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营造一种城乡融合的开放环境,为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开放而广阔的平台,这是学校在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职责。为此,学校应该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引导、激励师生,推动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2. 班级:文化融合的最直接场域
  班级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最直接场域。
  其一,班级是学生交往的主要空间。在学校组织中,班级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基层组织,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进行思想感情沟通,彼此影响着对方。班级内的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流动儿童最主要的社会交往,它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二,班级组织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级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基本单位,又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空间。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在这里学习书本知识,进行学业评价和角色塑造;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建立起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辈群体关系,完成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确立自己的身份角色,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
  其三,班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初级群体。在这样的初级群体中,班级成员间的关系既是一种人格化的、以感情交往为纽带的初级关系,又是一种带有制度化、组织化的正式关系。在这样的初级群体中,同学之间在年龄上相差不大,彼此有着许多共同语言,能够找到更多的共同爱好。这就决定了班级是一个开放的、亲密的、人格化的社会空间。
  班级的上述特征使它成为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的最佳场所,成为实施融合教育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场域。武汉市德才中学的实践表明,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混合编班是促进后者融入城市生活、适应新的环境的有效方法。混合编班加深了城乡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对于城乡学生的相互接纳、学习、借鉴、整合都大有益处。
  3. 家庭:文化融合的巩固与延伸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既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又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场域,因此,家庭也成为融合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所特有的早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家庭关系所特有的血缘性、人格化以及感情交往上的频繁性等特点,使其能够发挥特殊的教育功能,在融合教育的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
  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的家庭状况、父母的生活态度及其社会认知倾向,均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主动与流动儿童的家庭建立紧密的互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常态化。相关老师应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家访,必要时举办“家长学校”,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作用,使学校所实施的融合教育成果在家庭中得以巩固和延伸。
  4. 社区:为融合教育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区里进行的,社区认同往往是文化融合的基础与开端,社区互动也是人们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
  在城市社区中,社区成员往往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不同政治地位、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身份的人聚集在特定的社区中,通过社区互动联系起来。社区成员的异质性与互动的紧密性有助于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流动儿童通过社区互动来感受、学习、接纳城市生活。国内外社区建设的实践说明,社区教育是支持和援助弱势群体的有效途径,对于生活在城市中被边缘化的大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同样是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与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学校、班级、家庭、社区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要素,它们各司其职、功能互补、四位一体,共同推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展开。在此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譬如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协同配合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武汉德才中学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例如,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因素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即由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共同参与对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全面掌握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状态,使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
  又如,加强家庭、社区与学校的联系,使三者形成常态化的互动机制,开展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学校”、校社联谊会、社区辅导站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
  在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中,要以班级为重心、学校为龙头、社区为纽带、家庭为基础,把班级、学校、社区、家庭四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融合教育运行网络,形成社会参与、多方促进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使之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和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事关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的全新背景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显得愈加重要。“四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模式试图直面这一问题,进而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之道,它的诞生源自改革实践,它的推广运行、充实完善也将有赖于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实践!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