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与人为善,要怀一颗清净心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一个真正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他的举止一定非常安详,不会浮躁。凡是浮躁的人,他的成就必定有限。
  清朝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曾国藩,就在其家书、家训里面经常教导他的晚辈,要求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不准浮躁。所以,我们无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绝对不能够浮躁。
  心怀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报的,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的一种质朴。人在善恶之间做选择的时候,要留一份善心给他人,留一份质朴的人性之美、一颗清净之心给自己。
  现代社会的都市人,生活忙碌、感情糊涂,在职场中沉浮,在人生中迷茫,都是因为没有一颗“清净”的本心。
  一颗清净心,就是要没有妄念、没有执著。如果心不随外部环境的牵引,不随其转,那么它就能保持清净。
  现在许多人都提倡与人为善,部分有实力的人也纷设立各种各样的公益基金,这种行为肯定是值得称颂的,然而同时也有着许多人以为善、捐献作为幌子,骗取着大众的同情,还有些人虽然做了慈善,却总苛求有其他的回报!
  南梁政权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虽然贵为一代国君,但却一向笃信佛教,早已皈依佛门。他在全国倡导佛法,修建大小佛寺两千八百多座,亲手剃度八万两千余位僧尼,组织文人学士翻译佛经三百多卷。
  在南梁普通年间(520年-527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梁武帝召见了他。
  梁武帝问达摩大师:“我在江南建了那么多座寺庙,度数万出家人,我的功德大不大呢?”
  达摩听后摇了摇头道:“你并无功德。”
  梁武帝很是不解,急忙问道:“那么怎么才算有功德呢?”
  达摩说:“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净心是德,清净心是功夫,开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点钱,你的戒就得到了吗?”
  出一点钱就开智慧了吗?无数实例告诉我们:功德不是福德,出钱出力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尘世中很多人行善是为了得福报,行善是因,得福是果。修清净心为首要,否则就没办法离苦得乐。
  如果我们所做的善事中包含着执著、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们必须要无私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欲无求。有一颗清净心,这种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辉的善,才是人们在灵魂深处做出的最质朴最真实的选择。
  生活愈简单愈健康。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淡泊名利、养清净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心地清净、平和。
  一个修行人在深山某山洞中苦修多年,在一次境界突破后外出散步休息,来到一湖泊,看见山清水秀,风景极其美丽。但是这个时候,他发现有一批男女,嬉笑玩乐、打情骂俏。修行人觉得吵闹就远离他们,躲到那无人湖边,优闲宁静地嗅着花香、赏着风景。
  然而这时从湖里出现一位美丽女神,向他责怪道:“你这个修行人,不在山间好好清修,居然跑来我这里偷闻我的花香,欣赏我的风景。还不快快离去,我这里不欢迎你!”
  听了女神话后,修行人急忙辩解道:“这美丽的景色不就是要供人欣赏,何来说我偷闻花香?何况我在这里只是静静地欣赏,不像那群男女又摘你的花,又嬉笑吵闹。他们偷你的花,破坏宁静,您为何不管他们却来赶我走?”
  女神回答:“那群男女他们是世俗之人,他们的心早已被外界环境所渲染,就像一张黑纸难以漂白。而你是个修行人,其心就像一张白纸。当你闻花香赏风景时,心境就会受到外界感染,赶你走正是为了让你的清修能更上一层。而且,你嫌别人吵闹,这也显示你的心已起了分别、爱恶、取舍。我们的心原本是清净的,正是由于有了贪念,才决定我要这个、不要那个,因有种种欲求,自心就无法清净,烦恼于焉产生。因此,只要不嫌外境吵闹,用自心去除分别、爱恶、取舍,那么一切自然清净、自然完美。”
  在沧桑繁荣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难免会沾染蒙受各种各样的尘埃,自觉及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便显得异常重要。
  无数人曾感叹道:难得有几天清净的日子,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妨碍了清净心。我们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一直保持清净心呢?其实这就需要定力,我们的身体在劳碌,但心地依旧清净,一尘不染,这便是定力。我们追寻快乐、享受就是一种欲求,但无法每种欲求都能满足,即使满足也不一定能长久,因此有欲求必有烦恼,心就无法自在。
  众所周知,真正的快乐不需过多地追求,因自心本来清净、自在,不需追求,清净自在、安详愉悦就在那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