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书山也能“抄近道”
好成绩不一定是题海堆成的,掌握了“偷懒”的妙方,拥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轻松学习,事半功倍,并不是那么遥远。
我从来不是个“好学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一点。
当老师、同学、父母眼中的“好学生”们勤奋专注、严肃认真、心无旁骛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时,我却总是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无论身边学习氛围怎样紧张,我也是吃喝玩乐样样不落下,就是不愿多花一点工夫在枯燥的学习上。学习那么无聊,那么烦,谁喜欢啊?
但,我这个不学无术的“坏学生”,却很离奇的有还拿得出手的成绩。这并不是因为我神通广大、天赋超群,而是得益于我的一个特点:懒。
有的同学要奇怪了:“哎,你懒,我也懒,怎么我越懒成绩越差,你越懒成绩就越好呢?”非也非也,此懒非彼懒也:我的懒可不是什么也不做、消极怠工的“懒”;而是为了省力省劲儿,凡事总找捷径、寻小路,来节省必要工作时间的“懒”。
正所谓“懒惰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我们都爱偷懒,就像爬山时坐缆车或抄近道一般稀松平常。那么面对学习这项躲不开的苦差事,何不也抄抄近道、偷偷懒呢?
偷懒偷出好成绩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两招必杀技,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学习玩乐两不误,成为旁人膜拜的“大神”级人物。
记得升入高中时,我是班里拖后腿的“大尾巴”,对于那些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够掌握知识、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我只能酸酸地说一句“聪明人就是不一样啊……”。但是,几次偶然的机会,我“偷”来了不少优等生们的独门秘诀。
坐在我后面的阿鹏有着整齐精练的语文易错字词、成语积累本,考试前在所有人都抱着厚厚的卷子、复习资料焦头烂额的时候,阿鹏却只拎着这个小本子看,最后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有“四两拨千斤”的风范;
还有班长小野,总是在数学课上一心二用,抓紧老师讲他已经会做的题目的时间,研究自己不会的内容或是写作业,结果常常是一放学他便轻轻松松地打球、玩游戏去了,每每考试还能得到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成绩,留下一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背影;
……
看着身边各有奇招的同学们,我不禁自愧不如。原来好成绩不一定是题海堆成的,掌握了“偷懒”的妙方,拥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轻松学习,事半功倍,并不是那么遥远。
心动不如行动!我赶紧着手优化了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现在来和你分享。这些小技巧虽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但希望多多少少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首先,是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笔记。我平时便喜欢收集装帧精美的小物件,信纸、贴画、包装纸,花里胡哨地装了满满一抽屉,每一件我都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这次我抓住自己这个心理,购置了一套精美简洁、质量上乘的笔记本,并在封面上写好了对应的科目名称。捧着赏心悦目的笔记本,是不是会有一种往上写字的欲望呢?在课上,我开始努力更加笔迹清晰、内容有条理地记笔记,尽量保持本子的整洁,因为我知道笔记最大的价值是用来复习,而如果自己写的东西乱七八糟,看着就闹心,记过一遍连翻看的欲望都没有,那么用了再精美的笔记本、记了再丰富的笔记,也只怕是“暴殄天物”,既浪费了纸张,又浪费了墨水。
第二,错题本的作用不可小觑。对于错题,我曾经毫不重视。每每发下作业或者试卷,满篇红红的叉子像瞪着小眼睛责备我的无知,心里怪不舒坦的。再一扫,都是那么难弄明白的题,我便往往没骨气地采取“鸵鸟战术”——将头埋在沙子里,果断将作业本合上、将错题抛到一边,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错了的题我甚至都懒得费工夫彻底弄懂,更不要提认真地将它们梳理并记录下来了。
后来我渐渐明白,错题是宝,因为每道错题都涵盖了我知识上的某个甚至是好几个薄弱环节。整理错题就好像是在扫雷,好不容易在大考前发现了一个雷区,如果把这些错题放过去、任由这些炸弹继续悄无声息地埋在地里,不是在等着下次接着挨“炸”吗?难怪讨厌整理错题的我,花了大把时间做题,结果却是会的题反复做,不会的题依然不会,在考试的时候被“炸”得东倒西歪、体无完肤。
为了你能吸取我“血的教训”,早日做好“排雷”工作,让我来和你分享一下建立错题本的小经验。
我的错题本根据题的错因分两种,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第一种是难解题本,第二种是易错题本。难解题指的是比较难的、压根就不会做,所以做错了的题;而易错题,则是指那些不是很难,方法是掌握了的,却因为有很复杂的过程而让自己在“阴沟里翻船”的题。
在整理错题本时,我们常常会感觉如果把所有错的题目都抄下来,再把答案完整写一遍,工作量很大,错题如果多的话更是让人不耐烦,很有再次搬出“鸵鸟战术”一躲了之的冲动。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方法便是“抓重点”:在满篇的解题步骤中,抓出自己不会做或者反复错的“卡壳点”和“易错点”,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击。我们可以重新组织语言,只记录这一部分而略去题目的其他部分,也可以完整地记录解题过程,之后用红笔标出重点,以便在日后的复习中快速找到题目的要害。
错题本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来,整理错题本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易错难解题的再梳理,可以强迫自己对于错题不得过且过,而是真正弄懂弄明白;二来,错题本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个性化复习资料,里面都是自己容易错的、不熟悉的解题思路,并且因为有了先前对重点的提炼概括而更加简明扼要。考试之前,错题本实在是查缺补漏的“备考利器”。相比其他同学埋在题海中大气喘不过来的苦大仇深的样子,我们呢,轻松极了:只要认真地将错题再做一遍,掌握不会的、记住易错的,就仿佛扫清了道路上所有的地雷,在考试中便可以所向披靡、旗开得胜、笑傲考场。
值得注意的是,同笔记一样,错题本的内容也应尽量整洁、清晰,具有可读性,否则面对本来就时常做错令人反感的题目,再配上乱七八糟的笔记,谁有毅力耐着头皮认真复习呢?
第三,有侧重地学习。这也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制胜法宝。
高三时,为了保证复习质量,老师会发下铺天盖地的题目,文科生还稍微好一些,理科生需要解决的题目尤其多。记得每当遇到个两三天的假期,老师们都会摆出一副自己是圣诞老人的架势,笑眯眯地对我们说:“我给你们带来了小长假的礼物喔,你们要认真对待……”然后,毫不留情地发下铺天盖地的白花花的卷子,让我们“享用”。换句话说,如果想把每个老师出的每一道题都做完做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又不至于把自己累垮,我开始有选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比如,对于我相对较弱的数学,每一次的作业我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而对于基础较扎实的英语,我深知学校的练习题并不能给我多大的提升,因此学校作业基本是不做的,而是自己通过看原版书籍、外国电影来提升能力。这样一来便可以减少做无用功,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再有,进行阶段的学习总结也是很重要的。
总结有两种性质,第一种是知识性的,在文综三科的学习上成效最为显著: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政治,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会自己找张白纸,将这一单元的东西整理下来,夹在书里保存好,这样既可以使知识体系化,加深印象,又能便于日后的复习,省去翻书的麻烦。别小看了我这一张张小纸片,它们可都是我的宝贝!考试之前翻看,感觉比看那一本本啰啰嗦嗦、废话连篇的教科书,可要省事儿,也清晰、亲切得多。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高考前,每次总复习,我都会跟着老师的进度做整理,总结个三四遍之后,文综的脉络便基本了然于胸,那三个写满了总结的笔记本也沉甸甸的,于我分外珍贵。
第二种总结,是整体性的,侧重于学习状态与方向的把握。在每次大考之后,老师都会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试卷,分析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得与失,暴露出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及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这个妙招让我受益可不小,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全面崩盘的模拟考试过后,我像一个房子被原子弹轰炸了的难民一样,面对惨不忍睹的成绩手足无措。但是老师要求的总结,还是照例要做,谁知这一总结,我心里马上跟明镜儿似的,哪儿的错题是因为考试状态、临场发挥因素没做好,哪儿的错题是因为偷懒偷过头、手感全无,哪儿的错题是我一直就没有攻克的堡垒……这样一分析,反倒没有那么强的挫败感了,也知道了该往哪些地方努力。这不,下一次考试,我便打了翻身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交流,尤其是与老师交流。
平时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以严肃甚至古板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挨过几次批评之后我们对老师更是会心生畏惧之情。这在我们学生之间,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老师这个身份很特殊,怎可能与我们像同学一样亲密无间?但是,其实老师并不可怕。再严厉的老师都有亲切温柔的一面,他们摆出一副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通常只是为了让我们能不打折扣地认真学习,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可以把老师视作朋友,在有不懂的问题时及时提出来向老师请教,在迷茫时也可以找老师谈心,解开心结,重新找到方向。
在学术问题上老师可以给的帮助自然不必说,在生活上,老师也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老师是“阅人无数”的过来人了,正所谓“流水的学生,铁打的老师”,一届又一届学生教过去,与你我相似的人、相似的境遇,他们已经不知道见过了多少。如何才能解决问题并且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们这些“看破红尘的旁观者”自然最具有发言权。而我也是到高三的后一个阶段才明白这个道理,在课堂上成了积极提问发言的活跃分子,课间便经常出入在老师身边,更是办公室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