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早有总结,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女)。
晚年丧子之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于李建荣这位石家庄某大型国企的退休计生委主任而言,这份痛更是难以言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李建荣的儿子今年年初因病去世,64岁的她心痛之外,更为自己当年主动流产第二个孩子的决定感到后悔。
作为一名大型国企的优秀计生干部,多年来,李建荣一直忠诚有效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母亲,并且家境不算很好。儿子在家里,不单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更是现实生活难以欠缺的支持力量——李建荣中风,老伴和儿媳都很难将她抬下楼,只有他们的儿子有此能力。
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大规模执行已经三十多年,“失独者”群体现在已经大体五六十岁,而他们失去的子女多为青壮年。考虑到中国社会保障的情况,“失独”首先是一个养老的现实问题。
除开经济层面的考量,长期执行的计生政策,让父母对家庭唯一的子女关怀备至,这种舐犊情深有利有弊,甚至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文化价值观。我们难以评价其好坏,但是平均年龄五六十岁的“失独者”群体都是被国家“牺牲的一代”,他们大多在子女身上寄托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这也是“失独者”群体无法接受现实的重要情感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几世同堂,随着现代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家庭已经成为城市家庭形态的主流。养老院已经日渐成为城市养老的主要形态,不过,《广州日报》此前报道的失独老人称,“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父母,我们情绪上也受不了。”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15岁至30岁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40人/10万人)来推算,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灾难性后果。
对于现实,恐怕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针对性补救。“失独者”群体内心的隐痛难以对外言表,设立有针对性的养老院、开展相关情感辅导等等恐怕都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下一步关注的方面。
对于李建荣来说,生活里多少还有一点亮色:唯一的儿子给他留下了唯一的孙女,让她的晚年还有一点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