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金冲及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前后不到十年时间,中间还发生了五四运动。毛泽东1942年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过:“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这里我讲三个问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事件的经过不多说了,主要讲讲在这段时间内,历史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关于辛亥革命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对辛亥革命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解决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问题。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是不够的,往往讲它的消极和失败的方面比较多,讲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比较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于1941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讲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70年前讲这番话的时候尚且如此,当年的青年现在如果还健在,总得九十来岁了,今天的青年对辛亥革命认识不够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改变,中国人民悲惨的境遇也没有改变。所以,孙中山也常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民主革命阶段,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先进人士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鼓舞人们继续奋斗去夺取胜利。因此,以前对辛亥革命不足方面讲得比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已经过了100年,中国人已经站立起来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过头来看,我们自然可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作出更冷静、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
  把辛亥革命看做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主要历史功绩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但是这句话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说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上提出了新的目标。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到的苦难实在太深重了。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是到近代却大大落后了。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因为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丧失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走上了听凭外国殖民者欺凌和摆布的半殖民地道路。此后,中华民族逐渐陷入苦难的深渊。当时,压在中国人心头的有两块巨石,一块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块是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此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亲历过这场事变、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吴玉章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我们当时悲痛之深,实非言语所能表述。”可见甲午战争的震动和影响之大。
  但是事情的发展远未到此为止。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租胶州湾(今天的青岛),自此各国纷纷在中国强租领土,划分势力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向一个国家发动战争,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后,八国联军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长达一年之久,并实行分区管制,居民要分别悬挂占领国的国旗。这种耻辱,不能不深深刺痛中国人的心。90年后邓小平还谈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接下来的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一场日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朝两国历来唇齿相依,唇亡齿寒。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又给了中国人很大的刺激。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长期以来,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许多国人盲目自大、安于现状。即便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但一般人的认识还是不足,危机意识仍不强。1894年甲午战争前夜,郑观应在其名著《盛世危言》中看到“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的严重局面,觉得需要危言耸听地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张,但是在书名中一定要加上“盛世”两字,不敢说已是“衰世”,不然受到的压力就太大了。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二年,改良派的严复写了一篇《救亡决论》,最先喊出了“救亡”的口号。陈天华在《警世钟》中说:“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 ,反映出当时中国人那种焦虑和急迫的心情。
  我们再来看看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流亡西安的清政府发出一道上谕,宣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此时的清政府已俨然成为一个“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还是一个极端专制的政府。在民怨沸腾、革命高潮日益逼近之际,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第一条就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它还规定国家颁布法律、召开议会、调集军队、对外宣战、签订条约等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中,特别强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可见,即使已到了穷途末路,清政府依然坚持那种极端专制的制度。由于生产力发展滞后,清政府财政收入一直增长缓慢。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大体在白银八千万两左右。而甲午战争失败后向日本的赔款就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加上分期缴付所需利息,相当于三年的全部财政收入。《辛丑条约》按照人均一两白银的标准,规定中国向各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这些钱从哪里来?一方面,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这大大加深了对列强的依赖;另一方面,只能加重税收、加紧搜刮国民。至宣统年间,国家的财政收支居然提高了好几倍,收入达到近三亿两白银。当然,这不是生产发展而只能是加紧剥削的结果。
  如何改变这样的危局?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等许多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不仅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组建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也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并且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在当时是最进步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所以,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现在看来,尽管孙中山的思想中有着空想的成分,并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也没有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毕竟激励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直把自己看做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制度,而君主专制制度反过来又从政治上保障维护了封建土地制度。君主仿佛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顶巅。《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就得要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而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这个封建社会的“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从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马灯那样一个接一个登场,旧社会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来。这样的状况和辛亥革命以前显然不同。
  有人评价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社会更加混乱。似乎革命只能破坏旧的,却建立不起来新的来,徒然造成社会的混乱,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这其实是一种目光很短浅的看法。实际上,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打倒后,旧势力只能用赤裸裸的野蛮的军事强权来维持统治,显然这种方法是无法持久的。而且,军阀混战使旧统治势力四分五裂,也有利于以后人民革命的开展。所以尽管军阀混战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极大,但如果从稍长时段的历史眼光来看,这种动荡和阵痛是社会转型期常需经历的过程。可以说,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正给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打开了道路。
  (三)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
  民主意识就是指国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皇帝“乾纲独断”,老百姓根本谈不上有对国家建议和管理的权利。戊戌变法前的“公车上书”当时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但上书的都是有功名的举人,并且由于都察院拒绝代递,所上之书也就没有送达光绪皇帝,也没有结果。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做主的现实,但提出而没有实现同根本没有提出两者的差距相当大。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所以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纸杂志空前活跃起来,群众活动多了。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因为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创造的这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状态,五四运动很难发生。另一点是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的皇帝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能怀疑、不能推倒呢?陈独秀在《新青年》写了一篇《偶像破坏论》说:“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出众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比寻常人还要可怜。”五四运动时期对许多旧事物的怀疑和批判,同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有很大关系。
  对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提出的民主共和等历史功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近代历史上说,太平天国洪秀全做了天王实际上还是皇帝;戊戌变法是想靠一个好皇帝来实现;义和团运动打的还是扶清灭洋的旗号。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大国实行共和政体的只有美国和法国,其他的都不是共和政体。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有弱点和不足。首先,没有一个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单纯地认为推翻清政府就成功了,结果清朝一倒台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共同方向和动力,没有根本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问题,没有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其次,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特别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工农大众。辛亥革命的主干力量是受过近代教育的爱国青年。他们在会党和新军中做了许多工作,开展了有力的革命宣传,博得了相当广泛的同情。这是武昌起义后能够迅速得到多数省响应的原因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发动了群众,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它并没有能依靠和发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特别是在农村没有一个大变动。而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参加和支持,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就觉得自己势单力孤易于妥协,这是它失败的重要根源。最后,同盟会是一个相当松散的组织,成员复杂,当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内部就四分五裂,无法形成一个把革命推向前进的坚强核心。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没有一个能提出科学的明确的革命纲领、能依靠和发动最大多数群众、由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政党。因此,尽管辛亥革命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但仍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这也迫使许多投身过这场革命或受到它影响的爱国者不能不严肃地重新思考国家社会的许多根本问题,寻找新的出路。
  走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和第三步。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