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核武器能支撑强国梦吗
-
核武器能支撑一个国家的强国梦吗?这个问题很多国家都在探寻,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一点十分明确,那就是拥有和想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世界也因此显得更不太平了。
罗斯福稳坐“核武器第一强国”
1941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并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主要是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离铀235的三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同时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裂变试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了美国基础科学的“大熔炉”,在“曼哈顿工程”中,美国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一些部门中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试验所无法比拟的。
“曼哈顿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赶在纳粹德国和战争结束之前造出原子弹。为使原子弹研究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美国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凭着他的才能与智慧,以及他对于原子弹的深刻洞察力,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命,才使他在之后赢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但为保密起见,在“曼哈顿工程区”工作的15万人当中,只有12人知道全盘计划,其他人很少知道自己是在从事制造原子弹的绝密任务。
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带试验成功。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着前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天皇于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了原子弹,也留下了十几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包括一个有近万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其实际应用价值无法估量,也为美国今后发展更先进、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和导弹武器,打赢与前苏联阵营的“冷战”,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核武器研发、部署和使用的第一国,美国毫无悬念地在战后轻松坐上了世界头号“超级强国”的交椅。
苏联坐上了核武器第二把交椅
1940年,西方媒体上刊登的一则短消息引起了时任苏联人民内务委员会科技情报处负责人列昂尼德•科瓦斯尼科夫的重视。该消息称,二战一开始,所有从事核物理研究的西方知名科学家便同时从公众眼前销声匿迹了。他敏感地意识到,美、英两国很有可能正在秘密研制核武器。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斯大林,并奉斯大林之命向前苏联驻美英两国的情报机构发出密电,要求他们全面搜集并上报所有与研制“铀弹”有关的情报。
其实早在1939年,斯大林就担忧纳粹德国将核物理技术用于军事目的,而前苏联科学家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展这项研究的。1941年9月,前苏联对外侦察部门在伦敦的情报机构获得了英国研制核武器的确切情报。1941年11月,前苏联在纽约的谍报机关也侦获得了美英两国核专家联合研制核武器的相关情报。随后,前苏联对外侦察部门相继掌握了美英两国原子弹研制计划的部分内容。
1942年9月底,斯大林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讨应对美英两国研发核武器的对策和措施。会上斯大林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也要造原子弹,不能让他们的核垄断梦得逞。”1942年底,斯大林授权前苏联政府着手组建苏联科学院核武器研究室。1943年3月,斯大林又亲自提议并任命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为核武器研究室主任,全权负责前苏联的核武器研发工程。至此,前苏联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由贝利亚领导的前苏联人民内务委员会则在美英两国布下了一张触角涉及美英两国核武器研发中心的庞大特工网,专司窃取美英两国的核机密。所获取的凡是与核武器研发有关的科技情报和技术数据都在第一时间进入到库尔恰托夫领导的核武器研究室的资料库。正是由于有了如此强大的情报支持,前苏联原子弹研制工作才少走了不少弯路。
1949年8月29日凌晨,在前苏联哈萨克境内的塞米帕拉金斯克上空冉冉升起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前苏联首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宣告前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美梦”。
斯大林对这一试验进度十分满意,他在为前苏联原子弹研发有功之臣颁奖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不无自豪地说:“假如我们再晚一两年研制成功,原子弹就有可能落到我们头上了。”
还记得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在会议休息时对斯大林说,“我们有一种完全新型的炸弹,不同寻常。”斯大林若无其事地点了点头,表示很高兴,并希望美国用它来好好对付日本人。尽管斯大林表面上很淡定,可一开完会就下达指示,要加快前苏联的核武器研制计划进度。
自从前苏联有了核武器,就有了与美国叫板的“国家利器”。同时也注定以核武器强国第二把交椅的身份与美国开始了“世纪冷战”。
毛泽东需要核武器“纸老虎”
1945年8月6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经典之语: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希望在制造核武器方面援助中国。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
就这样,中国核工业正式上马,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但就在原子弹研制开始之际,中苏关系交恶,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毛泽东愤然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要是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得起的。
实际上中国原子弹工程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一切都是困难至极。科技工作者更是实验条件简陋,连一台像样的计算设备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却出现了奇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更为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最好让外国人先报道,我们再发表。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报道了这一重大号外。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半,而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再一次创造了世界奇迹!
1967年7月7日,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军训会议代表时兴奋地说:“两年零八个月搞出氢弹,我们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苏联和英国,现在世界是第四位。我们搞原子弹、导弹有很大成绩。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撤走专家,逼我们走自己的路,要发给他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第二炮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其下的基本组织层次为基地、旅、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第二炮兵现已形成“核常兼备”、“固液并存”、“射程衔接”、“战斗部种类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装备各种型号的核导弹和常规导弹。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重要的“洲际核反击力量”。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的大国地位就是这样得来的,来之不易。但核武器对中国不是“欺负他人”的大棒,只是自卫专用的“打狗棒”。中国不会欺负他人,但也绝不允许他人欺负中国。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正是中国的强国声音。
印巴对峙催生核军备竞赛
印度在1974年5月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1998年5月28日,巴基斯坦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这枚核弹的爆炸向世界宣告了巴基斯坦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一员。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并宣布自己已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巴基斯坦随后在5月28日和30日进行了6次核试验,并指责印度企图摧毁巴基斯坦核设施。印巴两国在1947年分治后的50多年时间里爆发过三次战争,其中两次均因克什米尔争端而起。如今在南亚地区,新德里与伊斯兰堡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头号核危机,南亚区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核军备竞赛的热点区域。但为避免误判和打击对方核设施,印巴两国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定期交换了两国核装置和核设施的位置分布表。但对于这两个“老冤家”来说,核武器已经不是主要竞赛目标,更多竞赛瞄准了核武器的投掷工具——弹道导弹。期待通过大量导弹试验,能打得更远,打得更准。2012年4月25日,巴基斯坦成功试射了一枚“沙欣-1A型”中程弹道导弹,5月10日巴基斯坦军方再次成功试射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哈特夫-3型”短程导弹,以此回应印度军方之前试射“烈火-5型”远程弹道导弹。不可否认,印巴两国之间的核武器和导弹武器竞赛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尤其是印巴两国时刻针锋相对,令亚洲地区的“核阴云”挥之不去。
但两国的战略考量却完全不同。印度是希望发展核武器和远程导弹实现强国梦,以达到事实上与邻居中国叫板,并希望自己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同时,拥有了导弹核武器有利于在未来可能的中印两国军事冲突中占据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1962年战败覆辙。巴基斯坦就不是如此考虑,国家安全一直是巴基斯坦考虑的头等大事。在巴基斯坦眼里,印度一直有继续图谋巴基斯坦领土的野心,并准备发动第四次印巴战争。只有拥有了导弹核武器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全,这是巴基斯坦的头等要务。至于当不当亚洲大国和强国并不是巴基斯坦的政治目标。
夹缝中的以色列暗藏“核利器”
以色列——一个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的犹太国家,一个遭受过种族灭绝灾难的国家,必然有强烈的危机感,也可以说是没有安全感。因此以色列始终在追求一个杀手锏来保护自己,“核力量”无疑是最佳选择。事实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经过不懈努力的以色列已经拥有了生产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成为五个核大国之外最具核实力的国家。但是出于种种政治因素的考虑,以色列从来没有宣布过自己拥有核武器。
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可以追溯到1948年建国之初。当时的以色列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十分匮乏。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寻求技术突破,为研制核武器进行秘密准备。1950年,以色列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受国防部领导,后升格为部,由以色列总理亲自任主席,负责全国原子能研究的计划和管理。此后不久,在美国、法国、南非等国的协助下,以色列雄心勃勃的核武器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在以色列核计划中美国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表面上进行反对和监督,实际上是纵容甚至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帮助。
以色列最早的核武器研究中心是内盖夫核研究中心,它位于沙漠城市迪莫拉的附近。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法国在这个中心建成了一个核反应堆和一个钚生产车间。所有制造原子弹所需的特殊材料都在迪莫拉生产制造,包括钚、锂、氘化物以及浓缩和未浓缩的铀。但是原子弹的设计和组装是在别的地方进行的。现在公认的是,以色列在1965年开始进行钚提取,据称分离提取出的钚足以在“六日战争”前生产出一枚原子弹。以色列在1968年初就开始小批量生产核武器,并以每年3到5枚的速度生产原子弹。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核武器问题上一直采取模糊政策,但事实上以色列已经拥有几百枚核弹头,位列全球核力量的第六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和英国这五个公认的核武器大国。有权威报告测算认为,以色列目前拥有100至300枚先进核弹头,与英国拥有的数量接近,并拥有核地雷、核炮弹等战术核武器。报告同时指出,以色列拥有的核武器大多数都处于未组装状态,只需数天时间就可组装完毕。而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也发表报告说,以色列拥有约200枚核弹头,可以在陆地上由射程可达4500公里的“杰里科”弹道导弹发射,也可以由“F-16核武型号战机”在空中发射,或通过潜艇自海基发射。以色列还拥有3艘德国制造的“海豚级”潜艇,能够发射载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
当然作为“隐身核大国”的以色列更多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毕竟在夹缝中生存需要“一技傍身”,毕竟“江湖太险恶”。
萨达姆丢了“核武器”也丢了性命
提到伊拉克核武器计划,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这就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1963年后的伊拉克历史大部分就是这个人崛起和统治的英雄史,同样伊拉克核武器发展计划的整个过程也与他本人息息相关。
为执行泛阿拉伯主义和所谓的统一计划、维护其独裁统治,萨达姆政府一直以来都有核武器计划,试图通过这个计划实现自己称霸中东的目的,该计划目标是在1991年制造出首枚核弹。
1974年,伊拉克着手建设一座生产钚材料的大型反应堆,最初是通过法国获取了一个500兆瓦的气体冷却动力反应堆。这种类型的反应堆使用了石墨反应剂和天然铀燃料。但伊拉克的死对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有极好的情报资源网,并完全掌握了伊拉克核计划的详细情报。1979年4月6日凌晨3点,以色列首次对伊拉克核设施进行了打击。但1979年的打击行动没有能让“谨小慎微”的以色列完全放心。伊拉克修复后的核反应堆似乎还能正常运转。因此,以色列又发起了第二次袭击,即“巴比伦行动”。1981年6月7日,8架“F-16轻型战机”和6架“F-15重型战机”投下了13枚炸弹,基本上摧毁了伊拉克核反应堆。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坦承曾考虑过几种内爆型的核弹设计方案,并在伊拉克的日本造NEC750计算机上对这些内爆型设计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核爆炸推演。但海湾战争失败后的萨达姆由于受到各种国际政治因素的制裁,也就再无力研发核武器了。
与核武器研发相比,萨达姆的弹道导弹研制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作为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配套投掷工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伊拉克从前苏联引进“飞毛腿”导弹后,从此就开始了其导弹研制计划,并在两伊战争袭城战中大秀导弹武器。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向联合国观察员承认从1974年起已从前苏联购买了819枚“飞毛腿B型”弹道导弹;同时研制了射程更大的“侯赛因”弹道导弹。但海湾战争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进驻打断了伊拉克的远程导弹研制计划。在联合国687号决议下,伊拉克被禁止拥有任何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导弹。因此,伊拉克只能集中资源生产射程允许范围内的短程导弹。
至于美国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并指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得找个借口消灭掉美国的宿敌——萨达姆。当然萨达姆死后,美国、英国和国际社会“才发现”伊拉克并没有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毕竟萨达姆这个威胁已经彻底消失了,这符合美国的战争诉求。
一个没有核武器、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萨达姆就这样被阻杀了。要是萨达姆拥有了核武器,难道会是另一个结局?这个答案已经无法找寻。
卡扎菲“弃核”依旧跟随萨达姆而去
卡扎菲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即便在被西方制裁长达10年的过程中,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卡扎菲控制的利比亚仍然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老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卡扎菲并不是中国的朋友,不到30岁就掌握利比亚国家大权本身就说明非等闲之辈。或许是感谢台湾当局一直对自己的培养和支持,卡扎菲对中国台湾抱有强烈好感,并相互联系不断、支持不断。2006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中非合作论坛领导人峰会”,非洲49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来了48个都是总统或者总理,最次也是外长,只有卡扎菲指派个外交部副部长来了,并指责中国来非洲掠夺资源,让东道主中国十分难堪。
早期的卡扎菲是埃及前领导人纳赛尔的狂热崇拜者,上台伊始,卡扎菲便向纳赛尔表示,要用战争方式解决掉以色列。纳赛尔解释说,国际形势不允许这样做,不管是前苏联还是美国都不允许可能出现导致核战争的情形。卡扎菲听后马上问:“以色列有核弹吗?”纳赛尔回答说,有很大可能。他又问:“我们有核弹吗?”纳赛尔说:“不,我们没有。”
卡扎菲在纳赛尔死后,将自己视为阿拉伯新一代的领袖人物,希望扩大阿拉伯大家庭联盟,最终战胜以色列,但核武器一直是卡扎菲的一块“心病”。
为干掉以色列,卡扎菲希望拿“台湾问题”与中国做交易,只要中国卖原子弹,利比亚马上和台湾当局断交与中国建交,但遭到了中国领导人的严词拒绝。此后,卡扎菲还设法联系法国、前苏联等国,但他为购买核弹储备在瑞士银行里的专项巨资,一直没有机会花掉。无奈之下,卡扎菲只能走上购买核技术、雇佣和培养核武器人才的道路。而对利比亚帮助最大的莫过于巴基斯坦,1974年,利比亚与巴基斯坦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由利比亚提供资金,帮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而巴基斯坦则向利比亚提供生产核武器的材料,帮助提供、培养核武器技术人才。但在1977年巴基斯坦发生政变后,双方的核合作也随之泡汤。但“善变”的卡扎菲很快转移目标,这次他相中了印度。由于印度不愿意恶化与美国的关系,最终没有满足卡扎菲的要求,提供的帮助仅限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核技术训练方面,对此卡扎菲大为失望,最终单方面停止“石油换核技术”交易。
对于卡扎菲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究竟最终是否拥有了核武器呢?据卡扎菲自己说,利比亚已接近生产出一颗原子弹,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全盘托出,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但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卡扎菲这个“反美英雄”的想法,尤其是萨达姆命丧黄泉更让卡扎菲惊恐万分。美英两国以所谓“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研制计划”为由向伊拉克动武,让卡扎菲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获得这些武器可能比没有武器面临更大危险。这也就是卡扎菲最终艰难选择弃核的主要原因。
2009年9月,卡扎菲在接受包括《时代周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专访时认为,利比亚没有因弃核而得到足够的回报。同时表明朝鲜和伊朗对利比亚弃核并不看好。
2011年3月30日,利比亚冲突升级之时,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刊》刊登对卡扎菲一位亲信官员的独家专访。这名官员表示,卡扎菲及其支持者将战斗到底,别无退路。卡扎菲当下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制造出核武器,否则西方将不敢擅自入侵。此外,朝鲜一位外交官批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政府的空袭,并指出利比亚在2003年弃核以换取援助和改善与西方关系的承诺中受骗。
如今卡扎菲已经故去,其中究竟有多大成分是弃核所致仍众说纷纭,但或许其他“希望拥核或有核国家”将会引发是否弃核的深思。
金正恩将“核武器”写入宪法
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历史由来已久,从金日成时代就已经有了想法和行动。纵观朝鲜的核历史,一直以来朝鲜都将核计划视为谈判桌上一个重要筹码,试图通过它来赢得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全盘胜利,维护国家安全,并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
1965年,朝鲜从前苏联那里获得了首个重要核设施,一个小型两兆瓦轻水慢化研究反应堆。上世纪70年代,在前苏联的协助下,朝鲜在平壤建立了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1975年,实验室从前苏联提供的放射性燃料中开始提炼钚原料。朝鲜核元素分离设备则位于朝鲜主要核武器研发基地的宁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执行“主体思想”的朝鲜试图摆脱对外界的依赖,独立开发生产铀和反应堆级石墨。1980年,朝鲜开始在宁边建设一个小型的以天然铀为燃料的石墨慢化反应堆。1984年,这个反应堆正式开始运转,能够将武器级的钚作为一种副产品生产出来。但朝鲜并没有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这个核设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根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敏感设施,提出要对朝鲜核设施实行核查。至此,朝鲜核问题便公之于世。
围绕朝鲜核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次与朝鲜交涉,希望其公开透明并放弃核计划。同时作为朝鲜近邻的中国也发起六方会谈机制,期待通过协商解决朝鲜核问题。但朝鲜坚持发展核武器的立场丝毫没有变化,尤其是金正日提出“先军政治”思想,强化军队建设重要性,更是将拥有核武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其间,包括卡扎菲等人力图劝说朝鲜弃核,但回应这些劝阻者的就是“嗤之以鼻”。2006年10月9日,朝鲜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2009年5月25日,朝鲜再次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
在拥有核武器的同时,朝鲜不忘记“有弹”还要有“枪”,发展弹道导弹一直是朝鲜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进前苏联的“飞毛腿”弹道导弹,朝鲜消化吸收并自行研制更先进、射程更远的中程弹道导弹,并与发射卫星同步研发远程导弹,目前已经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
就在金正恩执政不久的2012年5月13日,朝鲜举行了第十二届第五次最高人民会议,并在会上修改了朝鲜宪法。宪法修订案序言中写道:“金正日同志使我们祖国变成不败的政治思想强国、核拥有国、无敌的军事强国,为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铺设道路。”
这一举措更向世界表明了朝鲜不会弃核的坚定决心。当然萨达姆和卡扎菲的前车之鉴或许让朝鲜意识到,弃核只能招来“杀身之祸”。
内贾德发展核能力坚定不移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在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但好景不长,1980年美伊两国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就伊朗核问题做出严厉制裁的相关决议。目前,伊朗核计划已经发展到关键阶段,即核燃料循环系统建设阶段。这个系统建成后,便可为伊朗的核电站和研究机构提供浓缩铀和钚等核燃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核燃料丰度,使伊朗能够获得足够的武器级高浓缩铀和钚这些核材料。
究竟伊朗是和平开发核能,还是另有所图呢?这一点伊朗和国际社会众说纷纭。对于以色列来讲,伊朗拥有核武器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讲,伊朗“伊斯兰反美政权”的存在是难以接受的,核武器就是一个国际干涉伊朗事务的重要借口。作为伊朗“拥核”的本质,或许只有伊朗总统内贾德能说明白:“影响国际格局的能力使一个国家具有世界大国的地位。今天,由于伊朗已获得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国际格局已发生了改变,伊朗已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尽管西方对此进行了恶意宣传,但世界各地的国家正越来越准备接受伊朗人民革命的伟大目标。”
这些话或许已经说明伊朗希望成为不被强权干涉的地区大国,这个希望要想变成现实则必须要有强力的“核能”做保障。
再来看看伊朗的另一个能力——弹道导弹技术。伊朗至今已经发展了一系列弹道导弹,包括能打击以色列全境和美军驻中东军事基地的“流星”、“泥石”等中近程导弹,并多次发射卫星以展示其成熟的弹道导弹技术。出人意料的是伊朗研制出来了反舰弹道导弹,并在实弹演习中精确命中靶船,凸显伊朗军工能力的强悍。这说明伊朗已经有了“枪”,但不能说还没有“弹”。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互射导弹,包括携带化学武器的弹头。这说明这种廉价“原子武器”,即生化武器或许在伊朗还是大量存在的,并不一定只有核武器才能毁灭一个城市。但拥有多种“极端反制手段”的伊朗之所以要发展核能力,更多是基于更高的技术要求,毕竟核能力相对于生化武器而言,其可开发利用的前景更广泛。
日本“核能力”——司马昭之心
日本是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对核武器有着一种复杂的情结,既惧怕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又对其心向往之。尽管目前日本政府奉行着《核武器三原则》,但核技术的研制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潜在核大国。日本要求发展核武器和为核武器松绑的呼声由来已久,二战结束至今,依然有太多日本人为此不懈努力,要知道日本国内就有600多家核能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核能力,日本人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1994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羽田孜在国会曾直言不讳:日本确实有能力拥有核武器。2002年4月,日本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更是扬言“日本可在一夜之间造出数千枚核弹”。这些都是狂妄吐真言!其实日本早已具备了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实力,所谓“核门槛”对它来说就是一层“窗户纸”,随时都有可能被捅破,只是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从技术角度来讲,日本的铀浓缩技术、重水堆技术、乏燃料处理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其储备的武器级浓缩铀和钚材料足以制造出所需要的核弹。日本宇航发展中预留的“M系列”和“J系列”固体运载火箭一直都是远程弹道导弹的雏形。尽管日本没有进行过核试验,但具备大型计算机仿真能力的日本早就能在实验室里模拟各类核试验。
尽管现在还有《和平宪法》和《核武器三原则》似乎在监控日本,但突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法理束缚也就是时间和时机问题。一旦日本政府彻底摒弃《和平宪法》,那应运而生的就是日本军队正常化,那时打造攻防兼备的日本军队就不再仅仅包括陆海空三军,还会有海军陆战队、天军、网军以及战略导弹部队。
2012年10月18日,联合国大会裁军及国际安全委员会希望各国签署一项由16个国家提议的《加强关于使核武器不合法的努力》的决议草案,旨在减少世界范围内的核武器,但该决议的签署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日本威胁”也是越发值得世界各国严重警惕。
基地组织钟情“脏弹”
“脏弹”又称放射性炸弹,是通过引爆传统的爆炸物,如黄色炸药等,通过巨大爆炸力将内含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放射性颗粒,抛射散布到空气中,造成相当于核放射性尘埃的污染,形成灾难性生态破坏的辐射散布炸弹。
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辐射与废料安全的官员冈萨雷斯这样描述“脏弹”:你甚至不需要制造一枚炸弹,只要打开一个含有铯的罐子就可以让人死亡。这就是“脏弹”。
尽管“脏弹”远没有传统的核武器致命,但是对恐怖分子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脏弹”成本低廉却可以造成大规模破坏。由普通炸药和微量铯137组成的“脏弹”就可以对大规模区域造成致命破坏。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制造了数十个辐射装置,在前苏联各地开始实施一个名为“伽玛科洛什”计划,旨在让植物受到辐射并观测其产生的效果。该项实验随着苏联的解体早就停止了。但是自从发生了“9•11”恐怖袭击后,人们又开始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这个计划上,那些放射性物质现在究竟身处何方?在中亚的许多国家,没人知道那里究竟有多少辐射装置,也没人知道这些辐射装置现在究竟身在何处。自从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这些辐射装置都被随意地遗弃到了野外。所有地区中又以格鲁吉亚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格鲁吉亚不仅存在着辐射装置,而且企图偷窃和走私核原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当地还有商人曾试图在黑市上出售辐射装置。要知道格鲁吉亚只是前苏联众多加盟共和国中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之一,在土库曼斯坦、摩尔多瓦等地是否存在着更多的辐射装置还不得而知。
对此忧心忡忡的不仅是美国,还有俄罗斯。美国曾经接到情报表明,“基地组织”正在研究辐射武器“脏弹”。美军在阿富汗“基地组织”藏身的洞穴中发现了制造相关炸弹的说明书。这种情况促使美国不得不提议在全球范围内清除“脏弹”的制造原料,俄罗斯也不例外。如果恐怖分子能获得核原料,他们一定会将其用于伤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无辜人民。
2007年8月,据称“基地组织”可能在纽约引爆了一枚“脏弹”。尽管美国纽约当局说他们无法核实这一消息,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纽约警察还是立即开始对整个曼哈顿地区和周边的桥梁、隧道加强安全警戒。这说明防范“脏弹”袭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共同使命。“脏弹”不除,世界难安。
如今世界上“拥核”的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多了,明的、暗的,公的、私的,但或许也是核能的门槛越来越低了,让太多的“能人”很容易就掌握研制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和制造工艺。就在“合法拥核”国家一再封堵敏感技术的同时,又被他国指责“不许百姓点灯”。究竟核武器带给一个国家的是安全还是麻烦,尚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国情不同,考虑不同,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