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战争伊始
-
1775年4月19日的清晨,一阵枪声打破了莱克星顿的平静,这枪声如同燎原的烈火一般点燃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的热情。受马萨诸塞州人民抗击英军英勇行为的鼓舞,新英格兰各地的民兵迅速集结起来,赶赴马萨诸塞州。
当地民兵团实力大增,组建了一支军队——新英格兰军。他们包围了波士顿,把英军围困在那里。在此期间,新英格兰军还攻占了位于纽约和加拿大之间的泰孔德罗加和克朗波因特,缴获了一批大炮。这批大炮在接下来攻占波士顿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争双方在波士顿紧张对峙。英国的当权者十分清楚,北美殖民地是重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动乱需要尽快平息。为了打破当前的对峙状态,5月,英国派兵增援波士顿,并派出了三位将军:威廉•豪、亨利•克林顿、约翰•柏高英。
在这种形势下,北美殖民地也必须有所动作。1775年6月20日,华盛顿前往坎布里奇领受大陆军的指挥权,自此以后攻占波士顿成了大陆军的首要目标。到达波士顿之后,华盛顿对内整顿兵马,对外开展情报收集工作。
7月18日,大陆军获悉英军在波士顿的重要地点多尔切斯特高地设防。于是,他们立即派兵到查尔斯城半岛,因为该半岛拥有可以俯瞰整个波士顿的邦克山和布雷德山。按照战略布局,大陆军会在靠近连接半岛和大陆狭地的邦克山建筑工事,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发挥居高临下的地势优势,又能防止英军从狭地登陆。
没想到的是,派去的部队没有在邦克山设防,而是在布雷德山安排了防守,这种违背了最初打算的战略布局可以让英军在狭窄地带轻而易举地登陆,截断大陆军的退路。
不过幸运的是,英军居然没有发现这个漏洞,威廉•豪选择从正面和左右两翼攻击大陆军,结果大陆军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优势击退了英军的两次进攻。但最后由于弹药不足被迫撤离阵地,英国人占领了布雷德山。不过英国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
而此时,在北方战区,英国驻加拿大的盖伊•卡尔顿司令官正在招募加拿大人,欲挥师南下进攻纽约。大陆军嗅到了危险的信号,决定先采取行动,在加拿大截住对手,防止战线南推。菲利普•斯凯勒将军集结了一支1000人的队伍,北上加拿大。九月份,他率兵包围了圣约翰斯。但斯凯勒进入加拿大不久就因病离开了军队,蒙哥马利代替他接手了军队。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战况才有了新的进展。11月2日,圣约翰斯驻防的英军宣布投降,盖伊•卡尔顿率领残余的兵马往魁北克撤退。
11月13日,美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攻占了蒙特利尔。但蒙哥马利的军队经过多番血拼,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也就是说,余下的500人队伍很难有大动作了,他们现在最需要援兵。
华盛顿斟酌再三,决定派阿诺德前往增援。但华盛顿的大陆军正全力包围波士顿,根本没有多余的部队可以调配增援蒙特利尔,所以阿诺德必须在波士顿附近的坎布里奇重新招募志愿兵。幸运的是,他如愿募得了1100名志愿兵,可以迅速赶往魁北克与蒙哥马利会合。
但此行路途遥远,他们必须日夜兼程,沿着肯尼贝克河前行,直到进入缅因的荒野,顺昌迪埃河而下,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这一征程中,阿诺德的士兵面临着饥饿、寒冷、疾病的三重威胁。11月8日,这支队伍到达魁北克时,只剩下600人,路上的损耗实在是太大。但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阿诺德稍稍整顿兵马,13日便率众横渡圣劳伦斯河,12月3日,终于与蒙哥马利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于12月30日发动对魁北克城的进攻。但会合后的军队,总计也只有1100人,最后,这次进攻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部队伤亡惨重,蒙哥马利战死沙场,阿诺德受伤。不过,坚持血战到底的阿诺德仍然率部包围魁北克,苦苦等待后援,怎奈英军先于援军到来,兵力众多的英军发动反攻,大陆军不战而退,在北方战场丢掉了主动权。
美军远征加拿大的失败使整个大陆军士气低落,华盛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切断了英军陆上的一切供给,同时加强了对波士顿的攻势,1776年3月,大陆军占领了多尔切斯特高地,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整个波士顿及其港口囊括在大炮射程之内。
而英军统帅威廉•豪并不把波士顿当做战略要地,认为久困于此并无太大的意义。3月17日,英军自动撤离波士顿,美军攻占了波士顿。这场胜利使美军的士气大受鼓舞,暂时扫去了远征加拿大失败的阴霾。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