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节 慈祥庵牌楼的辛酸荣辱
-
慈祥庵是田义墓的另一个名字,它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太监墓。那里有精美的石刻,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那里埋葬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明朝万历皇帝身边的当红大太监田义(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十几位明清太监)。虽说田义是残废之身,六根不全之人,他更无子嗣之望,但却能在生前死后领受着皇恩,可见此人确实不同寻常。
这位宦官行当中的翘楚,本是陕西华阴人,他打小便聪慧灵透,举止不凡,经常被村里的老人夸奖,一位老伯伯还说:“这娃,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可是,田义因为家境贫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九岁时便净身进宫谋差事,之后又有幸被选入明朝专门培养宦官的内书堂去学习。由于田义聪敏机灵,做事灵活,因此在嘉靖、隆庆时便很得信任,及至万历皇帝登基之后,田义做事干练、为人忠实的品行得到万历的喜爱,于是,还真应了当年村中老人的话了,田义果然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并赐给他蟒衣玉带。田义在得到皇帝的重用之后,便也愈发地尽心尽力去做事。在田义历任的各种职务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历经三朝的宦官真可谓是权倾朝野的“无名宰相”。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田义其人到底有多大能耐,竟然能在生前死后得到种种恩宠,而且在死后还得到皇帝辍朝三日的“待遇”。其实,史书中关于田义的记载并不多,但在这不多的记叙中,我们也能对田义其人的品行做派得窥一二。
某日,万历忽然抱病,便召内阁首辅沈一贯前来商议免除百姓矿税之事,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朝中大臣也欢喜拥护,可没想到,这万历皇帝转瞬之间又变了主意,认为废除矿税对朝廷不利,于是生出反悔之心。就当他要收回废除矿税的命令时,田义在旁据理力争,认为皇帝乃九五之尊,既然已经下旨要厚待于民,怎么能随便收回成命呢?万历听后十分恼火,几次都想下手杀了田义,但田义并不胆怯,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在田义与万历争论时,中使已经将此前拟好的谕旨收回了。田义见到沈一贯之后便向他吐口水,说:“假如你能稍作抗争,矿税也就可以免去了,既然这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你为何要怕皇上怪罪呢?”
万历年间有位叫吴宝秀的人,其人刚直正气,因遭陷害被打入大牢,吴妻愤而自尽。此事被田义知道后,便屡屡向万历进言,万历都不理会。然而,万历越不理会,田义便越加恭敬地陈说吴之冤情。当晚宫中出现一身穿白衣的女子,来到皇太后的寝宫前,陈述自家冤屈,宫中人等闻听其言,无不落泪哀怜。皇太后便向万历说起吴妻冤魂前来陈说冤情之事,万历终于下旨,吴宝秀因此而得以平冤。事后有人说是田义为搭救吴宝秀而找人扮演了“鬼魂”,也有人说是吴妻的鬼魂得知田义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吴宝秀求情,便决意来宫中帮助田义。但不论怎样,这都说明田义并非邪恶奸佞之辈,在宦官这个群体里已经很难得了。
尽管田义在生前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他却没有沾染上那些铺张浪费、仗势欺人的恶棍行径,因此他能在死后得到万历的特批而赏赐一座石牌楼,也在情理之中了。
田义死后,有十几位太监因仰慕田义的品行,便追随他葬在了陵墓附近,由此形成了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太监墓葬群。太监是古代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后代,因为身体残缺不全,死后不能进入祖坟,只能孤零零地埋在地下。不过在田义墓这里,这些没有子嗣的人却并不孤单,每当夜晚来临,便是他们聊天解闷儿的时候。以前住在这附近的人经常能在夜半听到一些叹息声或抱怨声,在明清交替之际,一些躲避战乱的人暂时住在慈祥庵里,还能在午夜看到晃来晃去的身影,可是,这些死去的人从不给活人找麻烦。
清末时,有个饱受饥寒痛苦的乞丐在慈祥庵落脚之后便沉沉睡去,可是等他醒来时却发现面前摆放着一些食物。在感激之余,这名乞丐却觉得很奇怪,不知是哪位好心人的慷慨施舍。住在附近的老者告诉他,在田义墓这里获得帮助的并不只有他一人,很多流浪者都在这里有过类似的“待遇”。
如今,慈祥庵牌楼的顶部虽然已经毁坏不存,但“古华阴渭川田公寿域”这九个字却还完好地保存在石制牌楼上。尽管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但后世人对田义的敬意丝毫未减,虽然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的杜撰,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田义忠于职守、正直善良的品性的由衷钦佩。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