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向比自己强大的人虚心求学
-
《三字经》中提到,春秋时期,孔子曾拜一个叫项橐的孩子为师。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学有大成,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圣人”,而这个项橐,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拜他为师?这个叫项橐的孩子,又有什么过人之处?
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眉清目秀,非常可爱,很多问题无师自通,聪明无比。他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人物、观察自然,而且他有与生俱来的钻研精神。
有一天,孔子带着众弟子乘着马车经过一个地方,忽然看见前面的大路上有一群孩子在那儿玩耍。孔子便乘着马车慢慢地驶过去,别的孩子全躲开了,唯独有一个小孩,就站在路当中,一动不动。这个孩子就是项橐。
给孔子赶车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个比较勇武的人,脾气比较急,大声地呵斥:“这小孩子,老夫子在此,你怎么挡在路中不走?”听了子路的话,小孩不但不动,还岔开双腿,叉着个腰。孔子在马车上问这个小孩:“哎,这个小孩子啊,你拦在路当中不走,什么意思啊?”项橐一听这位老人家叫他小孩子,就下定决心要捉弄他一番,就说:“哎,这里有个城池,你的车马怎么过去啊?”孔夫子说:“咦,这明明是一条路,哪里有城池?城在何处?”项橐就指了指自己脚下,说:“我脚下边就是城池。”孔子心想,这是有点道理,因为两条腿岔开像城门一样。他一看这孩子这么机智,而且不卑不亢、气度非凡,便也动了一点童心,就下车去看。
孔子一看,这小孩子两腿中间放着几块小石子,搭了一道小城墙。于是,就问道:“哎,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项橐说:“我这个城墙就是挡你这个车马的,还要防军队。”孔子就说:“哎呀,小孩子你就会开玩笑。你这么小的一道城墙,我车过去又怎么样呢?”项橐说:“这不对,这总还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呢?”孔子上下打量这个孩子,觉得这个小孩子聪明伶俐,只不过有点恃才傲物。孔子说:“那我怎么办呢?”项橐就说:“到底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应该绕城而走啊?”孔夫子一想,没办法,只能让马车从他旁边绕过去了。
孔子被年仅七岁的项橐拦住了去路,只得绕道而行。这件事情虽说让他有失体面,但他毕竟是至圣先师,学有大成,不会与项橐计较。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事,让这位博学的老者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甚至愿意拜项橐为师。
孔子一路怏怏不乐,赶路时看见路边有一农夫,正好在那儿锄地,孔子就过去,问那个农夫:“您在干什么啊?”农夫回答:“锄地啊。”孔子又问他:“看您那么忙,您知不知道您每天锄头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就僵在那儿不知所云,突然看见项橐赶过来了,项橐说:“哎,我爸爸年年种地,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几次了。您每天出门就得乘马车,那您一定知道每天这个马蹄要提起来几次了?”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下车就跟项橐说:“孩子,你的确才智过人,这个没错。现在这么着,我出一道题,你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谁赢了谁当老师。”项橐回答:“您是老人家,您不要跟我开玩笑。”孔子就说:“不管是老的小的都不相欺。”
“天地人为三才,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孔子出了这么一道题。人生在这世界上都要靠日月星辰的光芒,人活在这世界上都要靠五谷嘛,当然都离不开这些东西。这题目照理说是无解的,但是,项橐却很快回答说:“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孔子听罢十分震惊,这个回答他挑不出一点毛病。
接下来该轮到项橐给孔子出题了,项橐就问:“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问题难住了孔子,它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谷那么好回答。孔子没有办法,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却突然扑通跳到旁边水塘里待着。孔子问:“您怎么跳水了呢?”项橐回答:“沐浴以后方可行大礼啊。怎么样,请夫子也下来沐浴吧?”他要把孔夫子也请到池塘里去。孔夫子说:“我没有学过游泳,我到池塘里就会沉下去。”项橐说:“您这个话不对,也没听说鸭子学过游泳啊,可是它们怎么能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说:“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项橐反问道:“是这样吗?那么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这回孔夫子真被他绕进去了,说:“哎,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项橐又反问道:“大铜钟也是圆的,里边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来就沉了?”孔子脸颊通红,很不好意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项橐在水塘里沐浴好了,爬上岸。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孔子不得不打道回曲阜,从此再也不东游。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一个真正把学习放在人生崇高位置的人,他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去虚心学习,而不会过于在乎自己的年龄,在乎自己的地位,在乎自己的身份。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