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节 平衡木上骑毛驴
-
恭亲王在中法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无奈、无力和无能,并不是第一次。与他相熟的丁韪良就说:“总理衙门这台机器是根据测微螺旋的原理制造的,将震动最小化,但并不促进问题的解决。”这并非“机器”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定位问题。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一个执政者,尤其是改革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威资源做保障,他的改革是难以推进的。而恭亲王所能掌握的权威资源,并非完全自主,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取决于他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平衡。大权旁落,除了作为减震器外,还能做什么呢?
在整个大清国的权力架构中,随着恭亲王地位的不断下降,他也日益成为一个大管家而已,平衡着上、下,平衡着左、右,平衡着“抓革命”与“促生产”。另一个近距离观察紫禁城政治的美国传教士学者明恩溥(ArthurH.Smith),就将恭亲王形容为“朝廷统治机器的重要的平衡轮”。这种“平衡轮”的重要作用,总是要在失去后才体现出来。当1898年恭亲王去世后,大清国果然失去了平衡,先是向右急转弯(戊戌变法),期间令那位被恭亲王称为“广东小人”的康有为暴得大名,然后是向左急转弯(戊戌政变及义和团),国家元气被折腾殆尽。
对于大清改革的艰难,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看得很清楚。恭亲王去世3年之后,在八国联军占领下的北京,他为英国《双周评论》(FortnightlyReview)撰写了《中国、改革和列强》(China,ReformandthePowers)的著名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厌其烦地讲述了一个毛驴的寓言:
老人和男孩牵着毛驴去赶集,路上碰到一个主张改革的经济学家,教导他们说让驴跟着走而不利用实在是一种浪费,于是老人骑上了驴。另一个鼓吹儿童权益的改革者,却斥责老人怎么忍心让孩子在一边跟着毛驴跑,于是,换了孩子骑驴。第三个改革者责怪健康的孩子,岂能让患有风湿病的爷爷踉跄步行,于是,一老一小同时骑驴。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就不答应了,大声斥责他们,告诉他们最适当的方式就是牵着驴走。最后,老人、孩子和毛驴都掉到深沟里,而各位出主意的改革者们,只能站在沟边束手无策。
赫德的结论是,不要对中国的改革横加指责,“人们最熟悉的可能仅仅是自己所在的那个领域”而已。
而恭亲王的艰难之处,不仅在于很多人对是否骑毛驴、如何骑毛驴七嘴八舌,而且,日渐丧失权力的他,还只能在狭窄的平衡木上骑毛驴。体操中的平衡木没有男子选手,原因据说很简单,如果摔落后正好跨坐其上,会导致生命危险。政治体操中的平衡木也如此,“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才能杜绝“鸡飞蛋打”的危险,除非你不玩。因此,包括恭亲王在内,作为权力排行榜上的“老二”,中国历史上的总理们,总是不得不告别阳刚、走向阴柔,只关心问题、不关心主义(或假装不关心),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或假装不抬头),并且在任何必须向老大低头的场合,主动、深刻地检讨自责,从而即使在暴政、庸政泛滥的年代,也能离奇地建立起自己在民众心目中的操劳、亲切、忍耐、值得无限回忆的好管家形象。
中国的宰相,其职责就是“调和鼎鼐”,做好政治大厨。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当所有的烹饪用油都已经是被深度污染后“漂白”的“地沟油”时,大厨所能做的,也就只能是尽量可口些,当毒性发作时,口舌至少还能享受到致命的快感……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