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2节 裙带VS脐带

  君子群而不党,如果非得要说有个“恭党”,那其实就是个“干活党”。这样松散的“党”,其工作“战斗力”超强,而应对内部政争则基本采取太极手法。在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为不同核心的政争中,群而不党的恭亲王总是要落于下风。
  
  婚姻是编织政治蛛网的关键,在这方面,恭亲王这只蜘蛛似乎远不如慈禧太后勤快。唯一能被称作恭亲王靠山的,或许就是他的岳父桂良。
  
  16岁那年(1848年),在父皇道光皇帝亲自指婚下,奕䜣迎娶桂良之女,作为自己的嫡福晋(即正妻)。此时,63岁的老干部桂良已从云贵总督的任上调回京师快一年了,不仅担任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要职,而且代理镶黄旗蒙古都统,是掌握枪杆子的中央实权派。之前,道光皇帝为其四子,即日后的咸丰皇帝所选的岳家,则是地位、名望及权势远不及桂良的太常寺少卿富泰。时人及后人一般都认为,这是当时道光皇帝属意奕䜣作为接班人的又一例证。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成亲后的奕䜣如何得到了岳父桂良的精心教导。多年后,奕䜣以27岁的年龄承担起救国重担,且一亮相就在国际国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再考虑到清代皇子不得结交大臣的严格规定,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只有岳父桂良才可能是年轻恭亲王的政治教父。


  
  1860年,在英法联军的炮声中,奕䜣临危受命,负责与英法谈判,桂良与文祥等,都是在他身边保驾护航的重臣,也是大清中央老中青不同年龄干部“传、帮、带”的经典组合。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站者,桂良却在这次谈判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气质折服了敌人。英国人俄理范(LaurenceOliphant)1858年曾陪同额尔金在天津与桂良会谈,他日后回忆说:“桂良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平静而慈祥,充满智慧,虽然艰难的处境令他眼神黯淡。他的姿态优雅而高贵,是一个十足的绅士。”这些当然对恭亲王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日后绵里藏针的外交风范。
  
  辛酉政变中,恭亲王与两宫太后都是不到30岁的青年,而对手则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八人帮”,政治经验十分丰富。桂良、文祥等政坛老手兼高手,正是指点和策划叔嫂同盟对抗“八人帮”的军师。政变后,桂良被提拔为军机大臣,正式迈入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但却旋即逝世,令恭亲王痛失臂膀。
  
  自此之后,恭亲王便不再有来自血缘或姻亲方面的无条件的支持者。他自己的兄弟,如五哥惇亲王奕、七弟醇亲王奕,各有自己的算盘,无法倚靠。而贵族之间最为常见的结亲,也没有为恭亲王带来多大的政治资源,他的儿女或者早夭,或者婚姻不幸。
  
  恭亲王长女荣寿公主深得慈禧喜爱,几乎当作亲女一般,亲王之女本只能封为郡主,而她却被破格晋封为品级最高、相当于亲王的固伦公主。作为大清国“第一女儿”,荣寿公主年少时相当跋扈,有“粉侯”之称。尽管恭亲王与慈禧权争中,荣寿公主曾经受过一些影响,但终其一生,都与慈禧保持了极为融洽的“母女”关系,并且与光绪皇帝相处得十分友好。
  
  恭亲王最为看好的长子载徵,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像极了父亲,但却放浪不羁,带着同治皇帝流连于京城各种地下娱乐场所,而且,因担心被官员们碰见,还不敢去高级场所,兄弟俩沾染了一身的风流病症,双双早夭。同治皇帝死在载徵之前,据说他还曾想过把皇位传给这位一道眠花宿柳的堂兄弟,在前往出席讨论接班人的中央会议时,恭亲王居然说了句:“我要回避,不能上去。”很是出了一回丑。载徵一死,加上次子载滢早已过继给恭亲王的八弟,恭亲王几乎断后。多亏慈禧太后下令,将载滢的长子溥伟过继回来,作为载徵的儿子,才算接上了香火。
  
  在那个时代,生育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先有“脐带”关系,才能带来更多的“裙带”关系,恭亲王的核心竞争力如此不济,令其政治影响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其似乎巍峨的权力大厦,无非是个豆腐渣工程。日后的袁世凯,虽然短寿,却在这方面颇下工夫,生育力超强,以“脐带”带动“裙带”,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官”系网,受益匪浅。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